郝若鑫 李碩
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稀有性和形式的多樣性。它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基因;非物質文化遺產扎根于群眾中,依舊對當代人們生活產生重大的影響;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有助于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共圖書館會有特色的館藏,如地方志文獻的館藏、音像作品館藏等。這使得公共圖書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了現實性與可能性。公共圖書館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傳播的重要基地,是保存著人類歷史文明記錄的場所,也有義務把最能夠體現中華民族文明軌跡的地方與民間文化保護下來。公共圖書館的社會職能確保了它保存歷史文獻信息的范圍很廣,許多館員專業知識豐富,這使得公共圖書館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公共圖書館有責任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
關鍵詞:公共圖書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1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與特性
聯合國的教科文衛組織曾經明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含義,即它是文化遺產通過非物質形式而表現出來的內容。我國已經專門制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劃分為傳統戲劇、舞蹈、口頭文學、傳統醫藥、技藝、傳統體育和禮儀等六大類文化遺產[1]。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以及國內外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的實踐來分析,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一些特性,其特性總結歸納如下。
1)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稀有性。與自然遺產、物質遺產相同,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工業革命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與行為方法,以前傳統的文化習俗正在逐步退出歷史的舞臺,孕育傳統文化生長的土壤越來越少,這使得大多依靠口口相傳的許多傳統技藝、禮儀、文學等漸漸走向衰敗,存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只能是越來越少。據統計,1949年,我國存世的戲曲品種有360種,而在2017年統計,僅有約250種戲曲,百年不到的時間,我國的戲曲品種減少了一百多種,這凸顯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稀有性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緊迫性。
2)非物質文化遺產形式的多樣性。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與人們社會生產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是由祖輩們一代代傳承下來的,屬于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在古代,由于科學技術不發達,使得記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具缺乏,加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起源、適用范圍與傳承方式不同,造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式多種多樣,有的是通過體育活動表現出來,有的則通過節慶、年俗予以表現。民間多種形式的文化既是國家主流文化的關鍵性來源,也成為了中華民族主流文化的傳承者。在逐代傳承過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式也在不斷變化中,形成了多樣性的特征。
2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
分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它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非物質文化遺產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基因。中華民族文化能夠歷經千年和戰火、朝代更替、外族入侵而傳承不斷,這是與民間文化密不可分,也是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重要的關系。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體現了民族特有的道德觀念、生活方式以及審美觀等,可以傳承民族的精神血脈,而且也維系了中華民族的和睦與團結,促進民族向心力與凝聚力的形成,對建立中華民族的共同價值觀起到了重要作用;
2)非物質文化遺產扎根于群眾中,依舊對當代人們生活產生重大的影響。非物質文化遺產歷經千百年而不磨滅,就在于它緊密與群眾的生活生產相融合,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依舊對當代社會和人們的生活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與物質文化遺產相比較,活態傳承成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本形式,形成了長久不衰的“活”文化遺產。它不僅僅成為了前輩們多年遺留下來的文化財產,而且還活躍于當今的民眾之中,如在街頭、公園里,不少人拉著二胡,唱著地方戲曲,表明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今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位置。它既代表過去,也代表著當今和未來,當代人們的行為和思想、文化都不可避免地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深刻影響;
3)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有助于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過千百年的淘汰和磨練,現今流傳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大家共同認可的價值,體現了中華民族共同的審美情操,它在藝術表現形式和價值觀念上都被我國各地群眾所廣泛接受,并喜聞樂見。其中所孕育的尊老愛幼、尊重知識、尊重教育、謙恭禮讓、吃苦耐勞、重諾守信等理念成為了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品質,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表現出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們之間如何和諧相處的理念也成為了教育下一代的主要內容[2]。這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基礎,成為了建設新時代的關鍵性文化資源。通過保護與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利于延續中華民族文脈、增強我國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國家軟實力,有助于全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促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3 公共圖書館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責任和意義
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日漸稀少,使得保護工作迫在眉睫。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需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開展全方位的保護,以最大化地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目的。公共圖書館就是在保護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一員。與國家圖書館、高校圖書館等圖書館不同,公共圖書館是對社會大眾開放、肩負著科學研究和服務大眾雙重職責的圖書館,它藏書眾多,綜合門類齊全,既有學術性又有通俗性,其最為主要的職能就是為大眾普及科學知識,提高中華民族文化素質。公共圖書館的業務活動除了借閱書籍期刊和電子讀物外,還可以舉辦文化展覽、藝術品展示、科普講座等各類文化活動,甚至還走出社區、城市,到邊遠地區、學校設立流動圖書館,傳播先進文化。除了具有一般的藏書滿足普通讀者需要外,公共圖書館還會有特色的館藏,如地方志文獻的館藏、音像作品館藏等[3]。這使得公共圖書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了現實性與可能性。
公共圖書館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傳播的重要基地,是保存著人類歷史文明記錄的場所,也有義務把最能夠體現中華民族文明軌跡的地方與民間文化保護下來。公共圖書館有眾多讀者,影響面廣,傳播知識具有極高的開放度,傳承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責無旁貸;同時,公共圖書館收藏大量文獻、傳播文化,并且開展了社會性的教育,提供了一系列的休閑娛樂,這種社會職能確保了公共圖書館保存歷史文獻信息的范圍很廣,遠遠超過了研究所、檔案館等單位保管的范圍。另外,在多年的圖書館管理過程中,許多館員專業知識豐富,以“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為己任,不斷對歷史文獻追源溯流,養成了很強的能力,這促進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文獻、知識、技能、民俗等的挖掘與整理。因此,從以上情況分析可知,公共圖書館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有責任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
公共圖書館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其意義重大,這既有利于發揮公共圖書館的職能,豐富公共圖書館的館藏,為廣大讀者提供更加全面而形式多樣的藏品,也有助于提高圖書館人員的專業水準,增強公共圖書館的管理能力;同時,這也進一步強化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力度,為保護工作增添了一支生力軍,也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從傳承走向了傳播,確保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群眾中廣泛傳播,使之具有了強大的生命力,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目標更加便于實現。
參考文獻
[1]李漢興.廣東省市級公共圖書館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現狀調查——兼論公共圖書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職責和角色定位[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5,04.
[2]梁秋萍.地方文獻數據庫建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性分析[J].信息記錄材料,2018,07.
[3]肖琳超.淺析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博物館中的展陳形式[J].大眾文藝,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