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梅斐
摘 要:秉承著“以學生為本”的基本理念,新課程標準中為教師呈現出了新的教學觀,其強調教學活動的雙向交流性。教師在此觀念指導下進行的課堂教學活動,其結構也發生了變化。過于陌生的課堂教學結構難免會讓教師和學生變得手足無措,這時就需要班主任來采取一定的策略進行管理。圍繞班主任在課堂教學結構管理中所實施的獎懲策略進行探究。
關鍵詞:獎懲策略;課堂教學結構管理;班主任
班主任在落實管理工作的過程中,都會不約而同地采用獎懲方法這一教育手段,但不同的班主任所取得的管理效果是不同的。筆者經過研究發現,出現這種現象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獎懲制度制定得不合理和落實得不到位。因而筆者必須從制定科學的獎懲制度、注重獎懲制度的落實和關注獎懲制度的后續三方面來進行深入鉆研,從而促進課堂教學結構改革的順利實施。
一、制定科學的獎懲制度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里所指的規矩也就是制度,由此可見制度的重要性。有了制度的約束,人們所有的行為才不會陷入混亂。因此班主任實施的獎懲策略中,科學的獎懲制度是基礎性的存在。班主任要注意的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參與者有教師和學生兩者,因而他們在制定獎懲制度時必須從以下兩方面進行考慮:
1.對教師所制定的獎懲制度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已經不再是課堂教學的絕對掌控者,他們更多的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角色的轉變讓教師一時之間無法適應,他們還需要進行不斷的學習研究。這時班主任針對教師所制定的獎懲制度中就可以將這些內容包含進去。例如:班主任會定期對教師的學習成果進行檢驗,其中成績優秀的教師可以得到獎勵,成績較差的教師則會得到懲罰。再例如:班主任會不時地組織班級里其他任課教師去進行聽課活動,并對該教師在課堂上的表現進行評價,從課堂氛圍到教師所發揮的引導作用再到學生對知識的接收程度,都可以列入評價的范疇之中。班主任會結合其他教師的評價對教師實施相應的獎懲制度。
2.對學生所指定的獎懲制度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學生在課堂教學結構中處于上位者的層級,他們的表現就顯得至關重要。但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他們的自制能力比較差,也因此無法在一堂45分鐘的課堂中集中注意力。這時班主任就需要為學生量身打造獎懲制度,從而讓他們在制度的約束中可以幫助教師將課堂教學順利地進行下去。例如:教師可以將學生課堂上的表現來列入獎懲制度的內容中。學生在課堂上睡覺時扣一分;在課堂上與他人說閑話時扣一分;在課堂上積極發言加一分;在課堂上主動提出問題加一分等。教師可以為學生制定最低和最高兩個分數限制,并且每個星期都對學生進行分數的統計。當超過最高限制的,教師就可以進行獎勵,沒有達到最低限制的,教師則需要進行懲罰。
二、注重獎懲制度的落實
班主任所制定的獎懲制度如果沒有落實到位,獎懲制度也就會無法起到約束教師和學生的作用,它的存在也就毫無意義。而班主任在落實獎懲制度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兩點:
1.及時執行
在獎懲制度的落實中,時效性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班主任不管是對其他教師或者學生進行獎勵還是懲罰,都需要“趁熱打鐵”,而不是“拖泥帶水”。前者會讓受獎勵的教師或者學生干勁十足,讓受懲罰的教師或者學生及時止損;后者則會讓受獎勵的教師或者學生熱情盡失,讓受懲罰的教師或者學生失去改正的最佳時機。
2.專人負責
班級管理是一項比較繁雜的工程,班主任也因此并不能及時地將獎懲制度落實到位。這時班主任就需要采取專人負責制度,通過將獎懲制度的落實具體到人,既可以減輕自己的管理壓力,還可以保證獎懲制度的及時落實。例如:班主任在落實獎懲制度時,就可以讓一名班干部去負責記錄學生的扣分情況和加分情況,讓另一名班干部通過記錄去落實每周的獎懲制度。
三、關注后續發展
當班主任對其他教師或者學生進行獎勵或者懲罰之后,他們對課堂教學結構的管理工作并沒有結束,還需要對后續的發展進行關注。這一點主要是從學生的角度來進行考慮的。因為對于學生而言,他們性格特點中的不穩定因素會導致很多現象的發生。或許接受獎勵的學生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就會驕傲自滿,反而對自己的行為不加約束;又或許接受懲罰的學生無法徹底改正自己的行為,他們在約束一段時間后就會故態復萌。因此班主任必須對學生獎懲的后續加以關注,并充分發揮自己的監督管理作用,不斷地對學生進行鼓勵和教育。當學生一直保持優秀的表現時,班主任就可以接著對學生進行獎勵;而當學生徹底改正錯誤時,班主任也需要對其進行獎勵。
綜上所述,班主任要想幫助教師和學生更好地適應改革后的課堂教學結構,使得他們的教學活動和學習活動有效地進行,就必須充分發揮獎懲策略的作用。班主任不僅要為其他教師和學生制定科學的獎懲制度,還需要進行獎懲制度的有效落實,并且重視學生的后續發展。只有這樣,班主任才能對課堂教學結構進行有效的管理。
參考文獻:
[1]張曉云.淺析小學班主任管理策略[J].中華少年,2017(11):238.
[2]柯燕枝.新課標與啟發式課堂教學結構初探[J].新課程(中學),2017(7):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