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誠誠
摘要: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開始騰飛,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已從一個貧窮落后的國家發展成為一個富強美麗、欣欣向榮的國家,經濟總量也超過了眾多的發達國家,坐上了僅次于美國的第二把交椅。單從經濟角度來講,我國在全世界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與經濟相比,我們在文化藝術方面的發展卻沒有了這種勢頭。
關鍵詞:文藝精品;創作;發展
中圖分類號:1206.7;J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2-0013-01
一、前言
縱觀當前形勢來看,我國目前整體的文藝水平與世界大國、強國的身份還不相符,尤其是放眼全世界,能夠被認同的中華文化還依舊是功夫、美食、剪紙等少數幾項傳統技藝。
究其原因,就是現如今我們還沒有足夠優秀的文藝作品到世界范圍內去開拓市場,我們現在的文藝作品無法對其他文化背景下的人們產生震撼和共鳴,那么也就自然無法對你所傳播的文化產生認同。不僅如此,由于我們缺少足夠優秀的文藝作品,各種外來文化可以輕易地在我們的文化陣地上進行蠶食、蔓延。拿影視劇來舉例,現如今各種美劇、韓劇、日劇充斥在一些年輕人的手機平板上,遇見一些受管制的劇目他們甚至不惜“翻墻,,去尋找盜鏈,而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并不是這些人有多么的“崇洋媚外”,而是我們自己的電視劇充滿了粗制濫造和抄襲模仿,用他們的話來講,“不看美劇,難道讓我們去看抗日神劇和宮斗劇么?”
對于文藝創作的這一現象,其實早在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時就曾指出:“在文藝創作方面,也存在著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存在著抄襲模仿、千篇一律的問題,存在著機械化生產、快餐式消費的問題。”習總書記的這番話,指出的現象絕非個別,而是當下文藝創作領域的一個寫照——心浮氣躁、急功近利、脫離生活、脫離實際。那么如何改變這種局面,采取什么樣的措施,是我們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二、以人為本,為文藝創作者提供良好的環境
目前,我們的文藝創作者從身份上進行簡單的區分可以分為體制內和體制外兩種,簡單點說體制內就是擁有各級文化單位編制的文藝創作者,而體制外就是沒有編制的自由創作者,在這里我們不討論這兩個群體誰的創作水平更優秀,因為在我看來這兩個群體中都擁有足夠多優秀的創作人才,也都曾創作出膾炙人口、反響強烈的優秀作品,在這里我們只討論制約這兩個創作群體創作優秀作品的一些原因。
一部優秀文藝作品的誕生,是需要足夠長的時間進行積淀、構思、打磨和修改,而時間現在對于這兩個創作群體來說恰恰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體制內現有的專職文藝創作崗位少之又少,一些擁有專職創作崗位的創作人才大部分也都在兼任其他業務工作,這樣以來就導致了體制內的創作人才被大量繁縟的行政工作和其他業務工作所羈絆,根本無暇顧及創作的事情,行政和其他業務工作完成了很多,卻沒有創作出什么作品是現在體制內文藝創作者存在的一個普遍現象。
而對于體制外的自由創作者來說時間就更為寶貴了,因為生存是他們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眾多擁有創作夢想的人聚集在北京、橫店這些地方成為“北漂”、“橫漂”,既然是“漂”,那日子必然是辛苦的,生活的壓力使他們沒有心思去積淀、去打磨,他們要盡快地找活,盡快地出活,盡快地賺錢,在面臨這種生存壓力的時候也就沒什么創作原則了,當“槍手”也好,寫“神劇”也罷,只要能盡快地完成創作就行。而且即使這樣,還要經常提心吊膽地擔心自己的稿費被克扣,這種情況下,哪還顧得上對作品精益求精了。而另一小部分知名的自由創作者,他們雖然不再為生存擔憂,甚至已經過上了優于一般人的富足生活,但對于物質方面的貪婪使他們徹底地淪為了金錢的奴隸,找“槍手”組建自己的團隊,依靠自己的名氣和人脈不停地聚攏創作資源,醉心于成為文藝界的“雇主”、“掮客”,哪還有時間去思考創作的事情?
對于以上的這些問題,我個人認為,對于體制內的文藝創作者來說,應該給予其足夠的創作崗位和寬松的創作環境,讓他們能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靜下心來慢慢雕琢自己的作品,畢竟,擁有一定水平能力的文藝創作者需要天賦的支持和閱歷的積累,切勿哀梨蒸食。
而對于體制外的自由創作者,我個人認為,首先應出臺一些法規條文嚴厲打擊那些文藝創作領域的“雇主”、“掮客”,不管他有多大的名氣,創作出多出名的作品,一旦越過這條紅線就應毫不留情地進行打擊,這是因為這些知名人士一方面利用自己的名氣抬高創作費用,另一方面卻用極低的價格雇傭槍手來進行創作,至于作品是否能成為精品他根本不在乎。他們的這種行為嚴重地擾亂了市場秩序,也擠壓了其他創作者的生存空間和正當利益。其次,對于更多的普通的文藝創作者,我們應出臺相關法規保護他們的正當利益,改善他們的創作環境,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讓他們能從容地進行文藝創作。
三、與時俱進,為文藝創作營造寬松的環境
目前,我國對于文化產品的監管實行審查制度,理論上來講,文化審查存在于每一個國家,并非我們國家所獨有。而且文化審查對于維護社會穩定、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以及維護國家形象方面都起著積極的作用。但是如果文化審查制度不夠健全,那么對于我們的文藝創作和發展會起到不良影響。
繁榮的文藝創作應該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前提就是擁有一個相對寬松的環境。可惜的是,我們目前現行的文化審查制度并未給文藝創作提供一個良性的環境。而造成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就是文化審查制度的不健全。
首先,我們文化審查的相關法律法規所界定的標準過于寬泛、模糊,缺乏可操作性。
以電影電視劇的審查標準舉例:“電影、電視劇載有包括宣揚淫穢、賭博、暴力或者教唆犯罪內容的,不予審查通過。”這種粗放的條文根本就無法形成一個具體執行的標準,審查者的意志甚至成為了通過與否的重要乃至唯一標準。在不同的審查者眼中,同一部作品甚至會有不同的命運,可以說彈性極大。拿《葉問》這部電影來講,既可以被說成是一部宣揚民族氣節的愛國主義電影,也可以說它是一部充斥暴力、血腥的違規電影。而實際上這部電影確實也是經過多次的修改、刪減才得以上映的。 其次,我們文化審查制度實行“一刀切”。 因為我們國家的文化審查沒有實行分級制度,這也就意味著拿去審查的文藝作品必須適宜所有年齡段的人群,不能選取傳播范圍,最終結果只是能或不能。而這就意味著一部文藝作品經歷了審批立項、投資、創作等諸多事宜之后,極有可能被直接否決,大量的心血和資金投入打了水漂,而其原因可能僅僅是因為不適宜某個年齡段的人群觀看閱讀。這種“一刀切”的制度讓創作者和投資方都慎之又慎,唯恐越雷池一步而陷入萬劫不復的結局。再加上之前所說的審查標準過于寬泛模糊,就產生了所謂的“自我審查”這一文藝創作者們揮之不去的噩夢——不敢探究人性深處,不敢觸及敏感題材。
文化的繁榮離不開良好的管理與規范,建立起一整套切實有效的、適合我國國情的文化審查制度,進而營造一個寬松的創作環境,對于我國文化藝術的健康發展、文藝精品的創作生產都是十分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