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加春
摘要:立足宜秀區村(社區)群眾文化建設的做法經驗和取得的成效,進一步探索村(社區)文化建設的方法和途徑,強調要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立健全群眾文化服務體系,注重發揮群眾文化服務體系平臺作用,著力提升群眾文化品牌品味。
關鍵詞:群眾文化;文化場館;移風易俗;部門聯動;校地合作;節會節慶;名片效應
中圖分類號:G24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2-0198-01
一、引言
宜秀區現轄2鄉3鎮1個街道,共23個村、37個社區,國土面積410平方公里,總人口20余萬人。近年來,宜秀區累計投入2000多萬元,建成2館(區文化館、圖書館)、6(鄉鎮綜合文化站)站、60室(村文化活動室和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和60個農家書屋,建成黃梅、虎山等6個省、市級農民文化樂園,建成9個市級社區文化活動中心、9個公共電子閱覽室和8個鄉村舞臺。區文化館己與各鄉鎮(街道)文化站以及重點村文化活動室(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建立了2+6+N總分館制,文化培訓、文藝創作和文化活動的開展均實行扁平化的垂直管理。區圖書館與6個鄉鎮(街道)文化站圖書室、23個村農家書屋、37個社區圖書室聯網,將圖書錄入總館管理系統,統一管理。區、鄉、村三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基本形成,基本實現了文化活動場所“鎮鎮有…村村有”的目標。村(社區)各類群眾文化活動有條不紊地開展,群眾文化氛圍已植根于基層、植根于群眾,群眾文化建設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讓廣大群眾有了更多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提高了老百姓的幸福指數。
村(社區)群眾文化建設是黨和政府開展文化工作的前沿陣地,是惠及千家萬戶的民生工程。因此,做好村(社區)群眾文化建設意義重大。
現結合我區實際情況,就村(社區)群眾文化建設談一些拙見,供大家參考。
二、要建立健全群眾文化服務體系
健全完善的群眾文化服務體系是開展群眾文化工作的前提和保障,這個體系既是工作網絡,又是制度機制;既是前沿陣地,又是幕后保障。
(一)要健全工作機制
健全的工作機制有利于群眾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順利進行以及后期維護。要將(村)社區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建設納入鄉級黨委政府工作目標、納入各鄉鎮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納入對鄉、村兩級的績效考核。縣級黨委、政府要責成各鄉鎮黨委、政府一把手親自主抓,分管同志和文化站站長具體開展工作;責成縣級文化部門指導監督,從業務上進行把關。同時要建立村(社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范的工作機制、科學的運行機制和人才隊伍保障機制,區、鄉、村三級要定期召開工作例會、群眾文化調度會等,推動工作落實。
(二)要加強陣地建設
我們所說的陣地就是村(社區)各文化場館的基礎設施、軟件管理和人員保障。要把文化娛樂、體育健身、農家書屋等整合起來,統一納入村(社區)群眾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既豐富文化資源,充實場館內涵,又能形成相對集中的文化活動中心。因此,要加大投資力度建設文化場館,推動村(社區)文化活動室早建成早使用。村(社區)文化活動室不僅要設有辦公室、培訓教室、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室、文化科技培訓室、圖書室、書畫創作室、體育活動室、多功能廳、小功能影院、城市生活E站、室外運動場等活動場所,還要配備投影儀、功放機、音響、點歌臺、體育器材、音樂器材、圖書、期刊等,另外還要配備專(兼)職人員管理,推動各項工作有條不紊地開展。
三、要注重發揮群眾文化服務體系平臺作用
建好群眾文化服務體系,就好比“唱戲搭臺”;“舞臺”己搭,關鍵看如何運用好這一舞臺把群眾文化這部戲唱好。
(一)要注重功能整合
村(社區)群眾文化活動要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為目標,以繁榮文化事業、活躍群眾生活為宗旨,以活動開展為載體,集教育培訓、信息共享、健身娛樂等功能為一體。文化活動室多功能廳、舞蹈房、合唱教室、輔導培訓教室、電子閱覽室、獨立學習室(聲樂、書法、器樂、美術等)、宣傳廊等公共空間設施場地均免費開放服務;要舉辦文藝演出、歌詠比賽、書美影展、文化游園、趣味娛樂等文化活動,舉辦舞蹈、書法、美術、聲樂等免費輔導培訓。
(二)要做好拓展服務
一是內外聯動。各村(社區)文化活動室不僅要在場館內部開展特色活動,還要將活動場地延伸至室外。如開展圖書飄流進社區、進學校、進工地、進企業“四進”活動;開展“送戲下村”、“送對聯進社區”、“端午猜燈謎”等活動,放大各村(社區)文化活動室的作用,密切與群眾之間的關系,贏得群眾的良好口碑。
二是部門聯動。從群眾文化工作力量上看,僅憑文化部門,做不好也做不大,更做不出規模和檔次;從工作內容上講,要跳出文化看文化,要從更大的視野審視文化,吸納一切與文化有關的元素重新包裝,重新設計。因此,我們在服務效能發揮上,要克服自身力量有限等不足,注重與其他部門和企事業單位聯動開展工作,做好結合文章,力促文化品牌轉型升級。
三是校地合作。針對專業人才緊缺的實際,要借助高校院所的優勢,與其簽訂校地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定期安排文化志愿者為村(社區)文藝愛好者開展舞蹈、音樂、書法等培訓,吸引群眾參與。
四、要著力提升群眾文化品牌品位
隨著時代的進步,城市的發展,農村變城市、農民變市民的步伐明顯加快,如何提升群眾文化品牌品味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升群眾文化服務質量,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新課題。
(一)要辦好節會活動
要利用節慶節會活動,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做好文化旅游結合文章,開闊基層群眾視野,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比如,結合人們比較看重“一年三節”的風俗習慣,開展春節舞龍燈、端午龍舟賽、中秋猜燈謎等重大節日活動;以節會為媒,與企業共同搭臺唱戲,圍繞各地地域特色和民俗文化(如,“七彩五橫”、“戲鄉羅嶺”、“大美楊橋”、“浪漫龍山”“龍舟白澤”“智慧大橋”等主題),分別舉辦梨花節、郁金香花展、美食節、采摘節、觀鳥節等活動,放大品牌效應,帶動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
(二)要注重名片效應
就我區而言,黃梅戲、書法、歷史名人是展示我區地域文化特色的三張名片,也是我們集全區之智、舉全區之力不斷維護和打造的特色品牌。為此,一是要推出大型文化活動,積極造勢,形成氛圍。比如說,舉辦黃梅戲票友大賽、鄧石如故里書畫展、民俗文化節等活動,擴大當地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二是要開展文藝演出,加強文藝創作,展示宜秀發展成就,弘揚宜秀精神。近年來,我們創作的黃梅小戲《龍風爭鳴》參加了市黃梅小戲展演,并獲民營和社團組唯一優秀劇目獎;區歌《家在龍山風水》、《百鳥朝鳳菜子湖》,廣播劇《鄧稼先》《我是鳥爺王三益》,微電影《十字兄弟》、《彩虹橋》等劇目均受群眾好評。這些作品的問世無不凝聚著基層干部和群眾的集體智慧和辛勤汗水,在基層群眾中引起了強烈反響。
五、結語
綜上所述,做好村(社區)群眾文化建設,不僅是我們貫徹十九大精神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舉措,而且是深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群眾幸福指數的必然途徑。我們要下大力氣做好村(社區)群眾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和移風易俗這些文章,讓村(社區)群眾文化在基層、在一線開出燦爛之花,結出累累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