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千千
摘要:人類的文化發展至今,無論藝術家是前衛還是保守,邊緣還是主流,觀念還是古典,其手稿的存在越來越受到強調和重視。對此,人們展開思考,為何以前很平實的東西現在會如此被看重?本文從最初手稿的出現開始,試圖在美術史中尋找手稿的影子,來簡單的列舉幾位藝術家。人們會看到藝術家所處時代、生活環境背景,手稿對于他們也有著不同的功用,從中去體驗藝術家當下手稿的意思、情緒、幻想、心靈、美感的呈現,如果開始理解手稿的重要性的同時,可以讓藝術家輕松、自然、極其天賦的表達,藝術家手稿會在那一刻呈現出師法自然的美感興趣,在創作中能夠起到藝術的審美功能。
關鍵詞:手稿;形式語言;未建成;裝置藝術
中圖分類號:JO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2-0024-02
一、引言
手稿,意為作者親手書寫在紙張,布帛或竹簡之上的原稿。在藝術中,當一副作品可以完全被肯定出自作者之手時,便以此稱之。手稿的范圍很是寬泛,可以是創作之前的草稿過為此設計的構圖、繪畫方式等,也許你會想用到文字去描述,不單是素描、速寫一類的刻畫方式,也可以是對生活對自然一種單純的表達,所以相信在人類情感出現之初,便有了手稿的萌芽。
正因為出發點的差異,手稿保有著它的隨意性。經常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和思路,就連藝術家人本偶然回味時,也不盡感慨不己,這使得手稿對于藝術家及其觀賞者都顯得彌足珍貴。
在商品、金錢、包裝充斥著的當代社會,手稿的意義就更值得重視和反思。磯崎新先生曾說:“未建成由于沒有實現,所以并未受到物質世界污染,對它永遠可以任意解釋”。這句話用來形容手稿與藝術成品間的關系再準確不過。手稿是藝術家來自心靈的探訪,充溢著作者的情感,那是一種需要得到重視和保護的初始審美活動,對創作不可低估的作用。
為了便于分析研究。我們大致可以從時期、形態、美術史意義這三個大方向進行考量。
二、手稿的出現
原始時期的洞窟壁畫。例如:法國的拉斯科洞窟和西班牙的阿爾塔米拉洞窟(舊石器時代)、拉文特巖畫(中石器時代)等。多以描繪野牛、馴鹿、野馬以及人類的生活為主。雖顏色單一,但氣勢恢宏、刻畫細膩,顯示了人類初期的單純直接的情感。于此,手稿便自然而然的出現了。
三、手稿是自然、是生活
羊皮紙,作為最早的一種載體,保留住了大量的文化藝術珍品。進入中世紀的歐洲,羊皮書也大大地幫助了基督教的傳播,直至紙張的出現。這時的手稿大多是起到一種記錄的作用。大多繪畫持用了一種先定題目,收集資料,勾畫草圖,最后修整成畫的順序進行著。說到中世紀,就不得不說到意大利的文藝復興。
拉斐爾,文藝復興三杰之一,畫作生動且優雅,其唯美的任務并非一蹴而就的。《圣母之愛》中圣母懷抱圣約翰的動作就是從拉斐爾的生活中提煉而來。
某天,他散步到鄰邊的酒作坊,一位年輕的母親懷里依偎著剛滿周歲的孩子坐在大橡樹下,這情景美極了。拉斐爾順手拿起陶瓦作為炭條,以酒桶蓋作為畫板即興購下了草圖,待回去后再加以整理。可尋的關于《圣母之愛》的手稿非常之多,拉斐爾在這里的手稿更像速寫,起到一種記錄的作用。他不斷的調整動作和神態,使得畫作自然和諧,值得推敲。
列奧納多·達芬奇,作為整個文藝復興的代表人物,其手稿存世量之大,涉及范圍之廣,無不令人驚嘆。
其中不乏人物的速寫,對自然的分析,科學的理解,還有許多發明與猜想。曾看過一部關于達芬奇的電影,其中重現他觀察自然的片段很值得學習。達芬奇深入的觀察自然,從中尋找規律,到底白鴿的翅膀怎樣轉動呢?巖石斷層怎樣生長呢?雨水氣流怎樣交替呢?等等。
達芬奇對于洪水的素描十分有趣,像極了災難電影《2012》的場景。也有證據現實,達芬奇也曾預言過末日。從他的手稿中不難看出,達芬奇對于建筑、水利工程、軍事技術、機械制造、醫學、哲學等都很有研究,他的手稿不再是為了創作而搜集的資料,反而更像洞窟壁畫的那種對自然的崇敬本我的抒發。這無疑是人類文明史中最珍貴的一頁。
石濤,清初“四僧”之一,與八大山人同位明代宗室,經歷了國破家亡的痛苦。入清之后,他們出家為僧,選擇云游四海,激情于自然,在作品中宣泄情感、托物言志。《搜盡奇峰打草稿》、《牡丹竹石圖》、《潑墨山水卷》等都是源于生活與自然,都是作者對水墨畫的嘗試。
四、手稿是對形式語言的探索
什么是形式語言?字面上的解釋為按一定規律構成的句子或符號串的有限或無限集合。在繪畫中是指高度抽象化的表現物體,體現物體本質的結構關系,這是需要推導和演繹的。
馬蒂斯是野獸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草稿十分重視構圖和線條,相較于任務的具體造型,斟酌每一根線的節奏韻律似乎更能帶給他快樂。
說道有關線的手稿就不得不提到奧古斯特·羅丹,這位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現實主義雕塑家,通過反復尋找、互相疊壓的線條,加以淡淡的色彩作為草稿,營造了一個個活脫鮮明的雕塑形象。
線作為一種強大的形式符號,或可客觀記錄眼前的事物,或可主觀表明或引出藝術家的意圖、概念和思想情感。
畢加索對于形式語言的探索從未停歇,像藍色時期,立體主義,超現實主義等,每一時期的手稿都大相徑庭。其中給人印象最深的想必是立體主義了,畢加索打破了空間的限制,將拆散的結構隨心所欲的組合,看似簡單的集合圖形加入色彩后,仿佛有了表情。直到多年后的今天,人們仍希望從畢加索的畫作中得到提示,找尋自我的形式語言。
五、手稿是設計方案,是草圖
這一部分的手稿可謂是包羅萬象,小到一張海報,大到一個城市的規劃或是航天飛行器的設計。下面將列舉幾個關于建筑和裝置藝術的例子。
“未建成”這一概念由日本著名建筑師磯崎新在2001年東京個人建筑展上提出,他認為“建筑歷史學家們也參與了這場運動,歷史性的技術旺旺是對事物的純粹的發生情況忠實地嫁衣記錄,因此現代建筑所留下的資料中大多是未建成作品,也很容易理解。如果說建成的建筑構成了‘建筑史,那么未建成的建筑就可以稱作‘反建筑史了吧。”而“反建筑史才是真正的建筑史”。這里的手稿有著先行者的思考軌跡,這些未被商品化社會污染的先鋒意識,充分體現著建筑藝術家的理想和社會責任感。建筑師們不會因不能完成建筑實體本身而放棄作為一個藝術家對現實社會的思考與夢想。
裝置,其字面意思似乎是指一種機械的結構,或是表達一種步驟像裝載安裝。當藝術家們不再滿足于畫布和雕塑帶來的沖擊力,裝置藝術便誕生了。其優點在于能夠給觀賞者一種置身其中的感覺,有時觀賞者本身便是“裝置”的一部分。
裝置藝術手稿雖和傳統繪畫手稿同樣展示了藝術家創作時的過程與思考軌跡,但由于很多裝置藝術品不會被永久保存,其手稿顯得更為珍貴。關于裝置的每一個接點都要經過反復計算,以至這里多數的手稿更近似草圖。
徐冰,國際最受矚目的藝術家之一。藝術項目《煙草計劃》有兩個歷史背景:(1)美國自身工業化、現代化的歷史;(2)美國煙草業在中國的擴張及后果。通過徐冰的思考與實驗,引出人們種種關于文化和歷史的記憶。
這里的草圖看起來會非常有趣,如:徐冰為開幕式設計的一件作品,“火柴花”。有了這個想法之后,把所需材料,質感與花盆大小比例,花枝權的形態,注意事項等都標記在圖紙上。即使沒有看到完成品,光是通過對草圖的聯想,就很值得現代人去思考了。
2008年奧運會震撼的開幕煙火,出自藝術家蔡國強,他用祖先發明的火藥作為媒介,炸開了中國當代藝術走向世界的大門。蔡國強作畫的步驟很單純:圈定方案,擺放火藥,點燃定點,引發由小到大一連串的爆炸。爆炸所留下的痕跡,自然而然形成了畫作。這種帶有隨機性質的作畫方式,不禁讓人想起傳統水墨畫。蔡國強將西方現代美學與中國傳統文化完美的結合,讓我們確實的感受到現代的文化共享,讓世界關注中國和中國的傳統文化。
六、手稿是學習過程,是尋找自我的過程
“如果我想表達的主題有其他的表現方法,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采納它們。”——畢加索
首先,手稿是學習的過程。通過研習手稿,感受藝術家的意圖、視角、觀察方法,學習藝術家的繪畫方式、形式語言、構圖和材料等。手稿同樣幫助我們加深理解藝術家完成的作品。
其次,手稿是自我找尋的過程。進入21世紀,市面上能買到幾乎所有你想嘗試的材料,相機能協助你收集資料,互聯網作為一個巨大的資料庫,都在幫助藝術家更好的思考。生活、自然、時事、夢境都將是創作的素材。在形形色色手稿中碰撞激情,找到屬于自己的藝術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