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屹
摘要:幾個世紀以來,人類都是通過建筑圖紙作為建筑設計媒介,本文認為虛擬現實(VR)技術可以成為新一代媒體,讓我們沉浸并共享了非常相似的體驗和美學情感。VR空間雖然無法在物理現實中建構,但我們的感官器官完全可以感知,這為我們探索出一片全新廣闊的空間美學潛在領域。
關鍵詞:虛擬現實;建筑設計
中圖分類號:1351.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2-0072-01
一、透視技術下的空想建筑
從布魯內萊斯基在洗禮堂面前的第一次透視實驗,到安德烈·波佐在羅馬圣依納爵堂的天頂畫,建筑師一直采用透視學來超越物理空間的限制。此外,萊昂·巴蒂斯塔·阿爾貝蒂首先正式發明出形成視錯覺空間的技法。關于透視技法的發明在藝術和科學中的影響已經廣為人知了,甚至可以說是透視學衍生了現代性和科學插圖。
哲學家保羅·費耶拉本德認為,阿爾伯蒂的透視學原理,在他那個時代成為建筑師所需的知識,是將建筑從手工藝層面提升到科學專業的必要事件。
隨著科學的不斷革命,建筑領域也見證了一場革命,這次革命讓大尺度空間建造變得可行。依靠直尺和量角器,憑借著歐幾里德幾何學的教義,建筑師可以準確地描繪任何比例的圖紙。
因此,將想法畫在紙上并能夠傳播意匠的能力,使作為建造物的建筑與作為概念的建筑之間產生了分歧的產物:空想建筑。根據卡坡的說法,對于阿爾貝蒂和意大利人文主義者來說,繪圖才是最初的設計行為,而衍生出建筑僅僅是該知識產權的副產品。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里,皮拉內西繪制了他的“監獄”。Boull e和Ledoux等建筑師提出超前的設計比建筑物更有名。
20世紀,從Cedric Price到Yona Friedman,Archigram,Lebbeus
Woods,Zaha Badid,Bernard Tschumi和RemKoolhaas的概念建筑,都紛紛探討了空想建筑的潛在維度。也許Boulle e是最能反對維特魯威的堅固,實用,美觀三定律的人,這三定律已經成為西方建筑的執念:“什么是建筑?我應該贊成維特魯威將其定義為建造的藝術嘛?顯而易見,答案是不,因為這個定義中有一個明顯的錯誤。維特魯威誤判了建筑的初衷:因為要施工,所以才設計。正是這種思想的產物,整個建造過程由施工,以及某種提供優化所有建造過程的藝術活動組成,這種活動被定義為設計。因此,建筑藝術僅僅成為了一種輔助藝術,在我們看來,維特魯威所言的建筑設計可以恰當地稱之為建筑科學而已?!?/p>
二、虛擬現實技術下的空想建筑
20世紀下半葉,科技進步帶來了沉浸式空間新視野。1955年,Morton Heilig推測一種未來主義的電影形式,包括立體視覺,空間音頻,氣味和觸覺,作為藝術的統一場所,從而誕生了“Sensorama”的原型,世界上第一臺VR設備。伊凡·薩瑟蘭開發了第一款頭戴式顯示器(HMD)(1968年)并最初預測可以呈現“愛麗絲夢游仙境”(1965年)的“終極顯示器”就是第一個CAD程序Sketchpad。在Gibson引領的賽博朋克文化浪潮下,VR先驅Jaron Lanier認為VR是一種通過設計進行后符號交流形式的后文本平臺。Markos Novak在1992年寫過“賽博空間中的液態建筑”,而許多學者則在早期探索了VR技術的各種應用和潛力。近年來,虛擬現實設備在眾多建筑事務所普及,并己整合到建筑設計實踐中,用于概念設計,可視化表現以及項目匯報。
三、走向堅不可摧的空想建筑
虛擬空間具有異于現實的新奇屬性,因此我們建議可以將其作為建筑實驗的新空間平臺。這里要說的是通過數字媒介我們發現兩種不同類型的建筑空間。一方面是可以作為延續之前提到的建筑透視繪圖媒介,與數字幾何學本質以及可操控定制的物理行為的虛擬引擎協同設計工作,往往是不可能在物理現實世界里建造的,卻有可能在虛擬領域實現。第二種不可能的空間超越了數字媒體提供的物質性,靜力學法則和場景的豐富程度,以及超越物理空間本身的空間構成。
以M.c.埃舍爾的石版畫“相對論”為例,與他的其他作品不同,作品不依賴于只在紙上的透視技巧,而是描繪出了一個無法在現實中進行建造的空間。著名游戲如Portal和Antichamber都開始已經引入了空間主題,借鑒了物理和數學領域的概念。除了作為虛擬漫游媒介之外,空想建筑空間還充當這些體驗者的交互場所。
因此,通過虛擬空間漫游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獲取知識和學習方式,不是抽象的,而是直觀的,依賴于建筑設計的推導和創新,這種全新的空間體驗具有永久穩定的特征,堅不可摧。
四、結語
隨著虛擬現實的普及,對空間的癡迷不可避免地使我們逐漸接近建筑的本質。我們確實相信虛擬現實作為一種新興的建筑實驗空間平臺可以為建筑提供很多幫助。這種探索揭示了一個全新未開發的巨大美學潛力空間,隱藏于后物理世界的漫游環境中,雖然不可能在物理上構建,但是可以被我們完全感知并且可以擴展的我們的空間感官能力和美學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