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雁程

摘要:威伯恩(Anton Friedrich Wilhelm von Webern,188 3年12月3日-1945年9月15日)是20世紀表現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之一。《鋼琴變奏曲》中,短小、簡潔凝練的音樂材料是他創作中獨具特色的一點。三音集合的使用是十二音序列手法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根據理論家阿倫·福特的音集集合分析方法,本文對《鋼琴變奏曲》中三音集合的使用進行分析。
關鍵詞:鋼琴變奏曲;威伯恩;音級集合
中圖分類號:J647.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2-0089-01
威伯恩擅長使用三音集合,因為短小的音樂動機會使音樂更加嚴謹,有邏輯。集合3-3(0,1,4)是一個非傳統性較強集合,在和聲小調中,六級、七級、一級的三音組合便是集合3m3,在傳統音樂中,較少使用此類關系的旋律。集合3-5(0,1,6),包含一個小二度,一個純四度(純五度)和一個三全音,從傳統意義上來講,這是一個區別傳統調性的集合,脫離了傳統調式調性結構。譜例1是《鋼琴變奏曲》的主題,我們將這一主題按照十二音序列分成4組,也就組成了威伯恩常用的三音組織材料。
威伯恩的這部作品是由許多小個體發展而成的。這種小個體一般包括三個音,這就是威伯恩所追求的簡潔與理性。而這些小個體中大多都包含一個小二度,這些三音集合的應用為作品增添了緊張的音樂元素。
從縱向上來看,第一樂章中的前幾小節中,就連續使用了三次集合3-5,(0,l,6),他的音程含量為[100011],此使用徹底打破調式,使得這部無調性的十二音序列作品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不再使用傳統的音程關系,通過第一小節音高的疊置與排列,使集合3-5一開始就為整個作品增加了現代化作品的色彩。
在作品52小節中,兩個三音和弦是以連續兩個集合3m5完滿結束。這一集合使整個集合一直貫穿在整部作品中,呈現出緊張感與主題感并存,見證了集合主導動機的作用。
《鋼琴變奏曲》中音級集合起到了主導作用,主要表現在樂曲的連接部分以及作品開始、結尾部分均使用了集合3-5,這個集合不僅使整部作品具有銜接性,而且使得作品更加具有20世紀音樂無調性的特點,充分證明了他對三音集合的熱愛。
作品中不僅有集合3-3和3-5的使用,也使用了大量的其他集合,如含有連續小二度半音可以離調的集合3-1等。這些集合通過十二音序列手法,精煉的運用到這部作品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