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福梅
摘要:2015年來,我國經濟發展從需求側轉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而公共物品作為提高人民社會福利,維持社會穩定的重要方面同樣需要在有效供給上進行改革。本文主要基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角分析了我國公共物品供給現狀和問題,進而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公共物品有效供給
一、引言
公共物品作為增進社會福利維持社會穩定的重要資源,其公共物品進行研究有一定的意義。而對公共物品有效供給的研究則會為穩定經濟增長,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有益探索。文章比較系統地分析了公共物品的供需和尋租問題,側重于從效率角度分析了公共物品供給的一系列問題,并闡明了有效提供的制度設計,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提供了某些啟示。
二、公共物品基本概念
(一)公共物品的概念
薩繆爾森最先比較精準詮釋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在1954年《公共支出的純理論》中解釋了公共物品。他認為公共物品的特征是:任何一個個人消費公共品不會致使他人消費數量的降低。張五常認為,“publicgoods”一詞本身就是不精確的,他認為公共物品的唯一特征就是沒有邊際成本。伴隨公共物品這一觀念的詮釋以及學術界的廣泛關注,這一觀念不僅是公共財政理論或者公共經濟學的奠基石,同時也是以布坎南為主的公共選擇學派的理論核心,它在經濟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二)公共物品分類
公共物品有多種分類方法,依據不同的劃分標準有不同的分類:
按照競爭性和排他性劃分,公共物品可以分為三類:一是純公共物品,同時具有不可競爭性和不可排他性;二是俱樂部物品,具有可排他性和不可競爭性;三是公共池塘資源具備不可排他性和可競爭性。
按照影響規模可以分為全國公共物品和地方公共物品。整個國家的每一個公民都受益于國防,因而它是一種全國公共物品;而洪水設施或者某個城市中心的公園,他的受益主體只是該城市或者該設施覆蓋范圍的居民,因而他們是地方性的公共物品;另外還有一部分公共物品的影響規模不是一個國家或者地區所能決定的,比如全球環境治理問題,恐怖威脅等等,他們就是屬于全球性的公共物品。
按照物體的狀態劃分又分為有形公共物品和無形公共物品。
按照供給主體的不同進行劃分,又可以將公共物品劃分為政府供給的公共物品、市場供給公共物品和非營利組織提供的公共物品。
(三)公共物品特點
對公共物品的特點進行概括包括一下幾點:
一是非競爭性。非競爭性指的是消費者人數的增長不會使得生產成本增長,這也就是說任何一個消費者都不會帶來社會邊際成本。
二是非排他性。對于私人物品,某一產品的產權確定了那么我們便擁有了該產品的所有權,比如城市中的花園,很明顯我們要不生活在周圍的居民排除在外是不能實現的。
三是外部性。指的是他人無需支付任何成本就可以得到經濟活動多發生的結果,使得個人成本與社會成本、個人收益與社會收益發生偏離。
三、公共物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原因
目前,供需失衡是本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問題,主要體現在有需求無供給、有供給無需求和有效供給不足三方面。顯然,在我國現存的經濟形勢下,刺激需求不能解決矛盾,甚至會加劇矛盾,進行供給側改革成為有效途徑。
(一)有需求無供給
在農村以及偏遠山區的許多地方公共物品的提供存在許多缺陷,教育、醫療、衛生等一系列公共物品都是該地區所需要的,但是在供給中仍然存在不足同時有的公共物品的供給也被低質量物品充斥著。
(二)有供給無需求
在公共產品的提供中,公共部門時為了政績工程加大基礎設施的供給,但是我國的現狀是基礎設施接近飽和,環境承載力達到極限,擴大需求會加劇產能過剩和環境污染。
(三)有效供給不足
我國的供給體系低效問題嚴重,公共物品作為一種特殊的存在,私人供給很難獲得經濟利益,而政府供給過程中常常存在低效率的問題,使得有效供給不足。
四、基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公共物品供給的現狀分析
伴隨經濟的增長本國公共物品的供給能力有很大程度的提升,公共部門在公共物品供給方面逐漸加大力度,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的投入規模逐年增大,基礎設施建設日臻完善,民眾生活福利得到增加。而在對公共物品供給的成績肯定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公共物品有效供給存在的弊端。
(一)公共物品質量參差不齊
公共物品的生命所在是其質量,在公共物品的供應過程中經營主體單一,政府幾乎處于壟斷地位。邊沁的功利主義中提出了一套計算快樂和痛苦值的方法,當某一個事情的所有快樂值大于其痛苦值時,該主體就會選擇這一行為。由于政府的能力限制或者道德的弱化,此時減少公共物品供給質量給他帶來的經濟利益要優于他完全按照標準高質量執行公共物品的供給帶來的快樂,此時政府在供給公共物品時就會參雜著低質量的物品供給,如我們經常看到的某些公共設施的豆腐渣工程。
(二)公共物品供給中供給不足與供給過剩并存
公共部門在提供公共物品時,由于自身這種功利主義行為的限制,經常導致供不應求或者供過于求的情況大量存在。偏遠的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很落后而在一些城市或者大學校園里公共基礎設施經常出現“無人問津”的局面,甚至失去了公共基礎設施本來的作用。
(三)公共物品供給存在嚴重的區域不和諧
“政府存在重視城市忽農村,重視東部地區忽西部地區,重視發達地區忽落后地區”從公共部門的角度看,不管是政績工程還是個人道德問題,將公共物品投入經濟發達地區獲得的經濟利益要優于落后地區,因此政府會將重點集中在“城、東、發”而忽視弱者,這使得政府公共部門在注重效率時忽視了對資源分配的公平性。
(四)公共物品在供給上存在尋租現象
公共物品的供給是一個關乎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化利益得到過程,在市場經濟活動中每個人都是理性人,都是將自身的利益最大化最為行動目標的“經濟人”,而政府在這一行動過程中則是追求的是“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多數利益”,但是政府官員也是一個個的經濟活動中的“理性人”構成的,因而他們也會遵循他們自身利益最大化行動,進而他們會依據自身的權力優勢控制資源的配置實現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政府這樣的雙重性質導致了在公共物品的供給行為上極為容易出現尋租現象。
五、政策建議
(一)將市場機制引入公共物品供給
公共物品供給由市場機制來完成已經不是最新的話題,然在我國的公共物品供給領域并沒有充分發揮作用。現實中純公共物品這就為市場機制進入提供可能。通過引入市場機制提高競爭,通過競爭打破政府公共部門壟斷的局面,使得消費者可以進行多種產品的選擇,進而促使生產者降低成本提高公共物品的供給質量。
(二)建立民眾需求型的供給體系
公共物品供給不是單方面的供給決策,也是民眾進行選擇的過程,政府需要設計相關的機制來激勵民眾表達訴求,方便政府掌握正確的信息進行公共物品供給。
第一,以政府為主導對民眾宣傳,培養公民偏好意識。或者政府也可以與非盈利的組織合作對區域內的民眾進行偏好宣傳教育。
第二,對自主表達訴求的民眾進行激勵。可以以政府為主導對表達需求的民眾進行一定的獎勵,民眾也是市場經濟中的理性人,當他們觀測到這一行為是有利可圖的時候他們會增加自己的需求,因而對民眾正確表達自己訴求進行一定的獎勵措施是會激勵其他民眾效仿被獎勵人,進而有利于政府公共部門獲得關于民眾意愿的正確信息。
第三,公共部門制定一系列規章來強制民眾進行意愿表達,但是政府需要謹慎使用自己的職權避免民眾反感和以權謀私行為。
參考文獻:
[1]朱柏銘.公共部門經濟學[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3.
[2]盧洪友.中國公共品供給制度的缺陷分析[J].財經問題研究,2002,(5).
[3]沈滿洪,謝慧明.公共物品問題及其解決思路——公共物品理論文獻綜述[J].JournalofZhejiangUniversity:humanities\s&\socialSciences,2009,39(6):133-144.
[4]劉帥.公共物品有效供給研究[D].山西財經大學,2017.
[5]Samuelson,P.A.Thepuretheoryofpublicexpenditure[J].ReviewofEconomiandStaistic,1954(36);387-389.
[6]劉志銘.我國公共物品的政府提供機制及改革[J].經濟縱橫,2003(11):29-32.
(作者單位:蘭州財經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