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熙悅
摘要: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競爭的趨勢下,應用型國際化人才培養是應用型本科院校的重要使命。從國際化人才特質出發,分析應用型本科高校在國際化人才培養方面的困境,探討應用型本科院校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協同創新體系及實現路徑。應用型本科院校應通過協同創新體系培養國際化人才,在為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服務的同時,實現自身的跨越式發展。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院校 國際化人才培養 協同創新
應用型本科院校,是普通本科高等教育發展與改革中一支正在成長的生力軍。[1]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政策與結構的調整,應用型本科院校不再僅僅是全國性、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的補充,而是被賦予了重要的歷史使命,即立足地市,為地方服務。它具有了更自主的地位和自主權,為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要,培養本地區經濟與社會發展需要的創新型、應用型人才。[2]當前,經濟全球化也給地方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參與全球經濟競爭需要大量的國際化人才,這對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發展應立足于本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現狀,面向國際化人才需求,依托自身的優勢特色專業,培養具有國際化合作意識、掌握國際化合作知識和具備國際化交往能力的國際化人才,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并實現自身的跨越式發展。
一、國際化人才的特質
國際化人才的勝任力包括“四種能力”即:全球視野和國際溝通能力、跨文化融合和國(境)外生存發展能力、應對國際市場競爭和為企業創造價值的能力、通曉國際慣例和運用國際規則的能力[3]。在國際化背景下建設應用型本科院校,需要結合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需求,培養全面、復合型的國際人才。
(一)具有全球化視野和國際溝通能力
先進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更早經歷國際競爭,充分認識到培養國際化人才的戰略意義,將此視作開發國際資源、維護國家利益、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重要途徑[4]。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國際化人才教育任務是要為地方經濟建設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包括對本行業、本領域國際社會的整體格局、前沿動態、發展趨勢有深入了解,并對國外主要的社會文化、價值標準、思維方式、民族習俗有相當的認知,能夠準備把握世界發展的規律。
(二)能運用國際規則適應“新常態”需求
國際化人才不僅需要熟悉國際法、國際條約,而且能夠掌握與業務活動有關的國際商務規則去適應對外貿易的“新常態”。比如在國際貿易領域,應用型本科院校需要主動適應人才需求的變化,培養人才的領域應從傳統的商品貿易轉變為更為廣泛的產業貿易、資本貿易、文化貿易、知識貿易等領域,以適應對外貿易“新常態”需求。
(三)具備跨文化融合發展能力
應用型本科院校培養國際化人才應主要采用師生國際交流、多樣化的聯合培養、國際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等方式培養符合國際需要的人才。[5]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應該考慮讓民間外交人才通過志愿者、學術研究、文化交流等方式進入到整個國際社會的肌理中。
二、應用型本科院校國際化人才培養的現狀
經濟全球化和教育國際化是新時期世界發展的兩大趨勢。而我國現實的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國際化人才培養遠遠不能滿足地方經濟發展的需求,具體表現在:
(一)國際化人才培養理念不足
與國內很多一流大學的人才培養理念定位于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熟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與國際競爭,具備專業知識和交流能力”特征相比較,很多應用型本科的培養理念僅限于立足服務本地經濟。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在全球化背景下,應該重新審視和確立人才培養目標和定位,肩負起發展地方經濟的重任。
(二)課程體系國際化程度不夠
課程國際化是指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國際化趨勢,旨在為學生能適應國際化和多元文化社會,以期為他們將來從事工作和獨立生活做好準備而設計的課程。[6]但目前我國高校的課程國際化尚在處于探索階段,尤其突出體現在教學方法的國際化程度不夠,雙語教學在應用型本科院校中開展的程度也還不夠,英文課程開發和英文原版教材的引入程度也有待提升。
(三)國際化建設的環境支持乏力
目前,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國際化元素主要體現在校內的外籍教師、留學生、國際交流項目等方面,還沒有形成高校與當地的政府對接,與行業國際化人才培養需求對接的發展模式,形成高校與區域經濟社會聯動培養國際化人才的格局。
三、應用型本科院校國際化人才培養協同創新體系分析
(一)協同創新的概念
2003年,美國的Chesbrough教授首次提出了開放式創新模式[7],后來演化為協同創新模式。協同創新模式意味著,一個組織可以從其外部和內部同時獲得有價值的資源,其關鍵是形成以大學、政府、企業為核心要素,以行業協會和各類平臺等為輔助要素的多元主體協同互動的網絡創新結構,[8]通過主體間的深入合作和資源整合,產生系統疊加的非線性效用。(圖1)
以協同創新方式實施國際化人才培養,應該以開放、合作、共享的理念,充分調動大學、政府、企業等各類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來實施深度合作,力爭將國際化人才的內涵拓展為人才構成國際化、人才素質國際化、人才活動空間國際化。從而充分實現跨主體、跨國界、跨學科等協同創新特質,以順應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現實需要,從而在國際化人才培養過程中發揮“1+1>2”的作用。
(二)應用型本科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協同創新體系
應用型本科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需要結合應用型本科院校、政府、企業三方資源優勢,構建國際化人才協同創新培養體系。該體系的形成是將相關的培養單位、培養資源納入系統,能夠集中多方力量共同致力于國際化人才培養,確保所培養人才既擁有較豐富的理論素養又具有較強的轉化知識能力,從而逐漸推廣成為應用型本科院校國際化人才培養方式的主流。(圖2)
1.國際化人才協同創新培養體系。應用型本科院校在國際化人才協同創新培養體系中,應充分發揮其主力軍作用。院校應結合其自身的學科優勢和教育資源,強化開放辦學理念,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與國際評價,在應用型人才培養和師資隊伍、教學管理等領域與國際上有影響力的應用型高校開展實質性合作。同時著力引進國外優質課程體系、雙創教育體系、產教融合機制及企業資源等創新要素,提升高校服務地方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能力。以重慶應用型高校發展為例,應充分運用重慶市在西部大開發中重要戰略支點、“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聯結點的特殊區位優勢[9],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水準的優秀本土人才,探索以學生國際交換培養、師資隊伍國際化、中外合作辦學為重要途徑,積極與政府和企業協同推進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
2.國際化教育課程改革。應用型本科院校應依托課程改革主動探索課程新方法,適應國際化人才培養需求。比如可以借鑒香港、新加坡等一些先進地區或國家的部分應用型院校實踐方法,通過教與學的策略提升學生的國際競爭力。[10]例如,首先,學院將提供一些通識教育或專業課程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學生可以通過多元的課程制定適應個人的國際化學習計劃;在教學方法上,推動項目工作、團隊合作成為教學主流;同時,結合政府的一些資助計劃,學校幫助學生申請海外交流計劃,暑期實習計劃,研學旅游等豐富他們的國際經驗;最后,在培養方式上,提出“師生成長共同體”的全民發展方案,使師生發揮潛能協同發展。
3政府支持體系。國際化人才培養是一個戰略性、系統性工程,政府應發揮起支撐作用。應把培養國際化人才放到持續提升經濟社會發展綜合實力、國際競爭力的高度加以謀劃和推進。[11]例如,印度政府把人才跨國就業作為培養國際化人才的重要渠道,幾十年來印度的大學生借助語言優勢,可以自由地到國外去求職,正是這些在國外經受過鍛煉的所謂“外流人才”,為印度的軟件業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12]政府結合國際化人才培養需求,引導從省市政府、應用型高校、大中型企業層面形成國際化人才培養規劃體系,提供法規、制度、政策、經費保障,提升中外合作辦學層次和水平。[13]同時布局本地區國際化發展戰略,通過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構建本地區開放合作新格局及提升其外向型經濟發展水平。
4.企業合作平臺。企業在國際化人才協同創新培養體系中具有重要作用。企業應結合國際化人才需求目標搭建產學合作平臺,在政府支持下,依托應用型高校共同培養具有國際意識、國際視野、能參與國際交往合作、有較強國際競爭能力的國際員工。例如,日本政府注重依托跨國企業進行國際化人才培養,許多跨國企業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其中日本電氣公司開設國際培訓中心,對企業員工進行語言、國際商務、國際管理、海外工程項目等培訓,既培養了國際化人才,又加快了公司國際化進程。[14]在進入國際化人才協同創新培養體系后,企業可以把對駐外人員開展的語言學習、國際實務、國際經營等培訓放在應用型本科學生學習中開展,使學生一方面更具有國際競爭力,另一方面也更符合企業實際的需求。
四、結語
應用型本科院校肩負著為地方經濟發展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不斷探索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才能更好地滿足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構建國際化人才協同創新培養體系,就是在應用型本科院校—政府—企業這幾個異質化程度較高的不同組織間,發揮各自的特長、實現資源互補。本文從國際化人才特質出發,分析應用型本科在培養應用型國際化人才方面的問題,探討了應用型本科院校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協同創新機制。在當今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局面深刻變化的趨勢下,應用型本科院校應通過協同創新路徑培養國際化人才,在為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服務的同時,實現自身的跨越式發展。
參考文獻:
[1]潘懋元.我看應用型本科院校定位問題[J].教育發展研究,2007(7):34-36.
[2]潘懋元,周群英.從高校分類的視角看應用型本科課程建設[J].中國大學教學,2009(3):4-7.
[3]王通訊.人才國際化系列談(二):人才國際化目標及國際化人才內涵[N].中國人事報,2006(003).
[4]北京市人力資源研究中心.人才國際化是整體性人才資源開發的重大課題——人才國際化問題研究與實踐綜述[A].2006年首都國際化人才發展論壇論文集[C].2006.
[5]曾明,徐晨.地方綜合在大學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9):149-152.
[6]李成明,張磊,王曉陽.對國際化人才培養過程中若干問題的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2013(6):161-164.
[7]Chesbrough H W. Open Innovation[M].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Boston,MA,2003.
[8]陳勁,陽銀娟.協同創新的理論基礎與內涵[J].科學學研究,2012(2):161-164.
[9]2018重慶市政府工作報告[EB/OL].http://www.cq.gov.cn/zwgk/zfgzbg/content_259589,2018-02-07.
[10]Ka Ho Mok. Fostering entrepreneurship:changing role of government and higher education governance in Hong Kong[J]. research policy,2005(34):537-554.
[11]王輝耀.國家戰略——人才改變世界[M].人民出版社,2010.
[12]唐鉱,趙立軍.北京市國際化人才隊伍建設研究報告[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6(1):53-56.
[13]湯貞敏.廣東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態勢與應對策略研究[J].高教探索,2016(4):9-14.
[14]張曉暉.跨國公司人力資源開發[D].哈爾濱工業大學,2003.
(作者系重慶第二師范學院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