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南南
摘要:隨著互聯網金融的迅速發展,高職金融專業實踐教學面臨新挑戰。本文以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的行業背景為基礎,分析高職金融專業在實踐教學方面存在的問題,對高職金融專業實踐教學的探討提出幾點思路,以此來促進高職金融專業教育和培養出更加適應當前行業發展需求的綜合性人才。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 高職金融專業 實踐教學
現代金融業迅速發展,尤其是近五年來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對于金融行業用人標準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高職院校應當順應時代發展的趨勢,針對性采取措施與辦法,深入進行金融專業實踐教學改革。
一、互聯網金融背景下金融專業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經不能滿足需求
目前的高職金融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還是“理論學習——課堂實訓——頂崗實習”,這樣的存在一定的弊端。理論學習過于集中,且理論與實踐不能同步進行,起不到知行合一的作用。其次,校內的知識學習、實訓鍛煉與實際行業發展發生脫節,無法跟的上崗位發展變化的節奏。最后頂崗實習通常安排在畢業前一學期,是步入社會前最后一階段,即使學生發現自身存在不足,也為時已晚。
(二)校內外實踐教學平臺建設不足
校內的實驗室、實訓室建設需要投入大量經費,很多學校由于辦學經費不足、實踐教學經費緊張,使得校內實訓基地無法滿足學生的實訓需求,如教學軟件落后,無法跟進當下金融業務的操作。校外的實訓基地建設也是實踐教學的一條重要途徑,但是很多院校沒有和金融機構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有些院校雖建立了校外實訓基地,但是缺乏監督,導致接收單位不愿意對實習生進行指導,學生也不愿意前往實習鍛煉。
(三)實踐教學考核機制不健全
目前,大多高職院校金融專業的教學考核仍停留在傳統的考核階段,忽略了學生的實踐能力的考核。學生在校外的實踐、自主創新成果也是衡量學生綜合能力、就業競爭力的重要指標,應當將這些成果納入到學生在校考核體系中,建立有效的考核機制。在考核機制中,按照學生實踐過程中的平時表現成績與實踐成果成績來綜合衡量、考核。
(四)教師實踐能力欠缺
高職院校從教的教師,很多都是畢業后直接進入學校成為了教師,這種從“校門到校門”的經歷,使得這些教師沒有實際的行業從業經驗,缺乏實踐能力,且由于教學任務繁重,教師培訓、進修、下企業鍛煉的時間也很少,教師自身的金融業務實踐操作能力有限。而兼職的外聘教師,由于經費和實際操作的困難,往往很難聘用到符合要求的金融行業專家。
(五)教學內容、方法滯后,與金融行業發展脫節
金融行業發展日新月異,新的金融產品不斷涌現,然而很多高職金融專業課程內容仍然僅限于過去的金融理論知識,與金融行業的發展脫節。教學方法仍然采用傳統的“灌輸式”的方法,即老師講學生記,課后布置作業。這種方法完全以老師為主導,忽略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致使學生課堂參與積極性、參與度不高,導致教學效果差。滯后的教學內容與傳統的教學方法無法滿足當前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需要。
二、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對高職金融專業實踐教學的幾點建議
(一)深化互聯網金融理念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互聯網的理念應當被深化到金融實踐教學當中。P2P平臺、眾籌、第三方支付等互聯網金融的迅速發展,對傳統金融提出新的挑戰與壓力,而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勢必會成為將來金融業發展的新趨勢。在這種新趨勢下,高校在人才培養方面,應更加注重學生的復合型能力的培養,將互聯網思維深化到金融專業的日常實踐教學當中,更加注重學生互聯網思維和新技術應用的實踐能力的培養。
(二)加強實踐教學課程的優化
由于金融行業日新月異、金融理論層出不窮,對于課程的設置、教材的編纂都需要一定的時間周期,因此高職金融專業所開設的課程、教授的內容,通常總是滯后于金融行業金融理論的發展。在當下互聯網金融迅速發展的背景下,應當對課程的內容、結構進行優化調整,豐富互聯網金融課程。應加強組織教師分工合作,開發現代化互聯網金融課程,使課程更加科學、合理,例如P2P模式的網絡借貸、眾籌模式的網絡投資、各類手機理財APP、第三方支付平臺等,將其積極應用到日常教學當中。同時,定期展開教師研討會、師生交流座談會,使學生了解互聯網發展的新產品、新動向、新理論、新知識,提高綜合實踐能力,與企業實際人才需求實現對接,為金融行業培養滿足行業發展需求的人才。
(三)加強實踐教學平臺建設
高職院校應當加強實踐教學平臺建設,主要從校內實訓基地建設與校外建立緊密型合作企業兩個方面展開。校內實訓基地建設應當按照互聯網金融背景下金融業職業崗位要求及其他相關規定進行建設,包括但不限于:點鈔、五筆打字、翻打傳票、銀行柜臺業務系統模擬操作、銀行信貸業務系統模擬操作、金融營銷、期貨交易投資、證券投資等模擬崗位進行實踐基地建設,提升學生對于專業技能、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校外建立緊密型合作企業,校企共建實訓基地、指導學習基地,與企業建立起良好的頂崗實習合作機制,定期輸送學生到企業,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為企業提供勞動力及潛在員工,讓學生能夠對所學專業知識進行對口化實踐,提升學生就業能力,對企業來說也與高校形成良性合作機制,獲得勞動力及潛在員工。
(四)改革實踐教學模式
構建基于互聯網金融背景的“理論——實踐——再理論”的實踐教學模式。學生在大一、大二年級集中進行理論知識的學習,首先掌握金融的基礎理論知識及行業整體框架,其次在大二時進行配套實訓,如商業銀行柜臺業務模擬實訓、商業銀行信貸業務模擬實訓、通過軟件模擬如股票、期貨等金融產品交易,完成“理論——實踐”過程,實訓實踐結束后,學生們會再次回到教室,結合已有的實踐經驗,反思已有的知識結構,完善知識理論框架和實踐技能,精益求精,完成“實踐——再理論”過程,為畢業前的頂崗實習做好充分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準備。最后,在畢業之前的頂崗實習階段,學生們要面臨的是自主尋找實習單位、外出實習、自己租房、自己生活,還要處理好各種人際關系,真正感受踏入社會后的工作壓力。
通過反復的“理論——實踐”過程,磨煉了學生的意志力,提高綜合素質及社會生存能力,增強了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在就業之后學生能夠更快速的適應職場環境,并且對自身未來職業規劃也更加清晰,目標也更加明確。
(五)完善實踐教學體系
實踐教學體系應從教學設施、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師資隊伍、實踐教學考核機制等方面展開進行完善。
教學設施,包括各類實訓平臺等軟件的購買和安裝、實訓機房等硬件設施的建設,完善各類教學設施。教學內容,應當以金融行業的發展和市場需求為基礎持續進行調整,對于一些最新的理論、信息、產品等知識應及時引入到課堂中,使學生了解和掌握最新的金融技術,走在金融行業發展的前沿。教學方法,可以利用現代教學技術,如超星學習通、藍墨云等信息化教學手段,與傳統教學方法相結合,活躍課堂氛圍,提升上課質量。師資隊伍,錄用具有一定金融行業從業經驗的人員,進行實訓課程的講授;根據金融行業發展動態,定期對教師進行培訓,使教師能夠掌握金融行業發展最前沿的內容;讓教師下企業,到金融企業中具體的崗位上進行業務的鍛煉,豐富從業經驗。實踐教學考核機制,考核的內容不應該只包含期末考試、課堂平時成績,還應當包含職業道德、業務操作技能、綜合業務能力等方面,應使實踐內容考核貫穿于實踐教學的始終。
三、結語
隨著當前互聯網金融的迅速發展,高職金融專業應該充分進行改革與創新,這樣才能滿足當下金融行業發展需要。針對當前高職金融專業在實踐教學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結合實際的實踐教學情況,采用適當的方法、措施進行改革,對高職金融專業實踐教學深入探討,從互聯網金融理念的深化、優化實踐教學課程、校內外實踐教學平臺建設、改革實踐教學模式、完善實踐教學體系等方面展開,不斷完善高職金融專業實踐教學的各個層面,提升金融金融學生專業素養與職業道德素質,增強就業競爭力、社會生存力。
參考文獻:
[1]毛怡萱.互聯網金融時代高職院校金融專業實踐課程優化改革探索[J].商業經濟,2018(11):187-188.
[2]袁潔冰.互聯網金融背景下高職金融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J].現代營銷(經營版),2018(10):246.
[3]張艷英.互聯網金融形勢下高職金融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改革初探[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6(01):116-117.
(作者單位:江蘇財經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