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玲麗


摘要:本文基于生命周期理論引入預期壽命,驗證預期壽命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首先通過數理推導證明在索羅經濟增長模型中儲蓄率與經濟增長成正相關;然后以居民儲蓄率為切入點,探究預期壽命是否會通過影響居民儲蓄率進而影響經濟增長;最后在實證分析中,得出預期壽命對中國居民儲蓄率有顯著正向影響。實證結果表明預期壽命延長一年,將會促進中國居民儲蓄提高約0.289個百分點,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度達到了13%。以上內容為研究我國經濟增長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關鍵詞:預期壽命 居民儲蓄率 年齡結構 實際收入增長率 經濟增長
一、引言
改革開放30年來伴隨著物質文化生活和醫療衛生水平的提高,我國預期壽命顯著延長,據官方年鑒數據顯示,從1990-2015年,我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從68.55歲提高到76.34歲。與此同時,中國的經濟也在發生高速增長,對世界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而正在發生的我國人口預期壽命延長對我國經濟增長產生了怎樣的影響,這引起了很多學者的關注。不少學者從不同角度分析了預期壽命與經濟增長的關系,Ehrlich & Lui(1991)從內生經濟增長模型入手,提出人口預期壽命延長會增加勞動力供給,認為人力資本的增加會推動經濟增長。Hazan & Zoabi(2006)從心理學角度,提出以控制生育率決策為變量,探究預期壽命與經濟增長的內在聯系。Yakita從死亡率角度來分析預期壽命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通過理論發現,當資本對勞動生產率外溢性有較大的影響時,死亡率下降即預期壽命延長就會促進資本積累,進而預期壽命會推動經濟增長。然而,還有其他經濟學者認為預期壽命延長將會抑制經濟增長。Acemoglu & Johnson(2006)解釋預期壽命延長導致人口基數變大,同時人口的增長使得人均GDP水平下降,人均收入水平的降低會導致消費不足,進而阻礙經濟增長。顯然這種理論是以GDP增長率水平低于預期壽命增長率時才成立,這對于我國快速的經濟增長顯然是不合理的。
綜上所述,關于預期壽命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國內外學者已經展開了不少的研究,但是當在不同的研究背景下,采用不同的研究變量和估計方法或選取不同年段的數據都會使得結果不盡相同。筆者鑒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以本國國情為出發點,來研究預期壽命與經濟增長的內在聯系。此外,本文將彌補之前大多數學者所忽視的一個重要研究變量—居民儲蓄率,進一步對預期壽命延長是否會影響居民儲蓄率水平從而影響經濟增長的路徑進行了分析。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能夠闡述預期壽命與我國經濟增長的傳導機理。
二、居民儲蓄率與經濟增長關系的數理證明
Solow經濟增長模型認為,一些初始人均資本存量較低的經濟欠發達國家,他們可以通過提高儲蓄率水平,將具有比人均資本存量較高的發達國家更為快速的經濟增長,在經過漫長的一個時間過程,經濟落后的國家將會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這里,我們做出了簡單的數理證明,推導居民儲蓄率與經濟增長的內在聯系,推導過程如下所示:
根據上面的推導,我們可以看出,當居民儲蓄率提高時,會促進長期經濟增長,儲蓄率與經濟增長具有正相關性。然而在短期內一味地追求高儲蓄,將導致消費不足,會出現供給過剩的買方市場,而當資本收益超過資本成本時,會造成整體投資水平下降,這時較高的儲蓄會形成資本外溢,導致經濟衰退。
三、我國預期壽命與居民儲蓄率的關系研究
在莫迪利·安妮的開創性研究以來,生命周期理論模型已經成為分析儲蓄行為的基本理論之一。盡管經驗證據能夠支持生命周期理論的預期結果,但仍然有一些其他變量是無法通過生命周期理論模型。很多經濟學者引入新的變量研究其與儲蓄率的關系。在凱恩斯的收入增長理論中,認為收入水平的提高將會促進儲蓄水平。但是根據Deaton(1992)的理論,指出儲蓄率與實際收入增長率正相關,而不是單純地與收入水平相關,該理論考慮了通貨膨脹因素帶來的影響。同時,還有學者認為人口基數的變動會影響儲蓄率水平,但是人口增加并不是影響儲蓄率水平的直接因素,而實際影響儲蓄率水平的是人口年齡結構,傳統的觀點認為,在勞動年齡人口相對于幼年人口和老年人口有所增加時,居民儲蓄率水平才會提高。雖然在解釋東亞地區儲蓄之謎時,舒爾資認為基于年齡結構的生命周期理論不合適,但是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和二胎政策的放開,人口結構問題慢慢凸顯出來,因此本文將以年齡結構作為一個研究變量。關于預期壽命與居民儲蓄率的理論并不多見,很多的研究忽視了預期壽命對居民儲蓄率行為的影響,因此本文將引入預期壽命這一核心變量,為研究經濟增長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一)計量模型設定
根據之前的研究成果和分析,這里我們可以將預期壽命、老年人口負擔比、幼年人口依賴比和實際收入增長率等變量考慮在內,建立下面簡單的面板回歸模型:
其中,i表示省域,t表示時間,SR表示居民儲蓄率,Life表示平均預期壽命,Growth表示實際收入增長率,Childdep表示幼年人口依賴比,Olddep表示老年人口負擔比,u表示個體效應,λ表示隨機擾動項。
本文通過平均預期壽命(Life)來檢驗預期壽命對中國居民儲蓄率的影響,它是本文的核心變量。
(二)數據來源及處理
考慮到之前年份所需采集數據的缺失和不完整等問題(例如1997年之前年份無法找到重慶相關的數據),這里我們收集中國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1997-2016年共20年的數據,利用面板數據模型進行實證檢驗。本文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鑒》。
在數據處理中,各省居民儲蓄率是通過該省城鎮和農村各自的儲蓄率與各自人口比重的加權平均值來計算;實際收入增長率排除了通貨膨脹因素的影響并引入各省消費價格指數,以1996年為基期(1996價格指數=100)來計算1997-2016實際收入增長率;預期壽命本文是用平均預期壽命來代替,但是在官方數據庫里面只能收集1990年、2000年和2010年三年的分省人均預期壽命,因此1995年和2005各省的人均預期壽命分別根據1990年與2000年、2000年和2010年的平均值計算得到,而2015年的預期壽命是根據全國總的預期壽命來分別推算出各省的平均預期壽命;年幼年人口依賴比和老年人口負擔比分別通過幼年人口數和老年人口數除以中年人口數計算得到。按照國際慣例,老年人口是指年齡大于或等于65周歲以上的人口,幼年人口是指小于15周歲以下的人口。
為了解決測算過程面臨的誤差問題,將數據分成5個5年期的區間面板數據,即1997-2001年,2002-2006年,2007-2011年,2012-2016年,通過取5年期的平均值來克服指標的測量誤差。這里解釋變量與被解釋變量均選取5年期的平均值。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見表1。
(三)實證結果及分析
表2給出了預期壽命影響中國居民儲蓄率的實證結果。從估計結果可以看到五個回歸方程中預期壽命與居民儲蓄率始終保持正相關關系,當引入不同其他變量時,顯著性水平不一樣,但是能證明預期壽命延長是足以影響居民儲蓄率水平的,這一點與生命周期理論相符合,預期壽命延長意味著更多的退休時間,人們為了在延長的退休時間里仍然保持一定的消費水平,就不得不在工作時進行預防性儲蓄,儲蓄的主要動機是為了平滑一生的消費,使其一生的消費效用之和實現最大化。
而在估計結果中,實際收入增長率對居民儲蓄率有負面影響,并且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實際收入增長率提高為何會降低居民儲蓄率水平,筆者認為,改革開放30年來,人們的生活質量由低級逐漸轉向高級階段,而在生活質量水平不高時,人們更多的收入支出用于必需品的消費,即以生存型為導向的消費,在那種環境背景下,人們收入增長更多的是用來消費而不是儲蓄,來滿足最基本的消費需求;而在近十年,人們的生活質量開始轉向發展型和享受型,不再是以生存為主導的消費,但是在房地產市場價格一路攀升的大環境下,人們的實際收入增長率遠低于房價上漲速度,因此人們為了買房不得不放棄消費。
從模型(3)、(4)、(5)回歸結果可以發現老年人口負擔比和幼年人口依賴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居民儲蓄率水平,老年人口負擔比與居民儲蓄率負相關并且通過了10%的顯著性水平檢驗,而幼年人口依賴比對居民儲蓄率有正面影響,但結果并非一直顯著。根據年鑒數據顯示,近20年里,我國面臨著著越來越嚴重的人口老齡化問題,老年人口負擔比系數總體水平是越來越高的,但是幼年人口依賴比系數卻相反,但為什么更小的幼年人口依賴比卻比更大的老年人口負擔比面臨更多的儲蓄?主要原因在于幼年人口的生活成本遠高于老年人口,隨著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幼年人口不再僅僅滿足于衣食住行最基本的需求,更多的是進行教育投資,同時根據人們的預期幼年人口未來還面臨著居高不下的房價,因此不得不進行更多的預防性儲蓄。同時,由于政府對養老問題的持續關注和國內養老機構的不斷完善,老年人口獲得的生活保障性也越來越高,這也是導致老年人口負擔比與居民儲蓄率負相關的因素。
在模型(5)中,當我們控制了實際收入增長率、老年人口負擔比、幼年人口依賴比三個變量后,我們發現預期壽命與居民儲蓄率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這一結論與跨國面板數據研究結果是一致的。由于我們的實證模型同時引入時間固定效率和區域固定效應,因此本文的結果是相當穩健的。
通過對表2的估計結果進行簡單的計算可以得到預期壽命延長一年,將會促進中國居民儲蓄提高約0.289個百分點。在樣本期間內,中國的平均預期壽命從68.55歲提高到了76.34歲,意味著平均預期壽命將導致中國的儲蓄率上升2.25個百分點。而在樣本期間內,中國的居民儲蓄率從初始的0.18上升到0.35,共增加了17個百分點。這就意味著,在樣本區間內,預期壽命所導致的居民儲蓄率的增加對中國居民儲蓄增長率的貢獻度為13%。
四、結論及政策建議
(一)結論
本文主要從實證和數理推導兩個角度驗證了人口預期壽命是可以通過影響居民儲蓄率來促進中國經濟增長。在研究預期壽命與居民儲蓄率關系時,首先我們通過其他學者對這方面問題的研究進行了歸納總結,然后建立了含有預期壽命的實證模型;考慮到重慶1997年以前數據的缺失,我們收集了從1997-2016年31個省份的省級面板數據,最后實證結果表明人口預期壽命對居民儲蓄率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同時對居民儲蓄率增長的貢獻度達到13%。在本文的實證結果中還表明實際收入增長率與居民儲蓄率有顯著負相關,結果很穩健;老年人口負擔比對居民儲蓄率影響偏弱,且相關性水平不高,但幼年人口依賴比對居民儲蓄率有正向相關性,且顯著性水平較高,因此幼年人口依賴比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居民儲蓄率水平。
(二)政策建議
根據本文的研究,預期壽命延長是可以通過增加居民儲蓄率水平來進一步影響經濟增長。從長遠角度分析,高的居民儲蓄率會使得人均資本量增加,促進經濟增長;但從短期來看,與我國當前的宏觀調控機制不符,高的居民儲蓄率意味著低的消費水平,而推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會因為內需不足,出現短暫的經濟衰退等問題。同時,在本文的研究中,我們可以發現實際收入增長率與居民儲蓄率負相關,因此提高實際收入增長率會刺激消費從而有利于實現短期經濟增長。
考慮到中國在未來幾十年內將會面臨人口老齡化問題,而人口老齡化主要是由預期壽命延長導致的。為了延緩預期壽命延長所帶來的短期經濟壓力,延遲退休年齡政策成了很多國家的選擇,根據生命周期理論,延長了工作年限,人們的消費行為將發生重大變遷,這時會增加即時消費數量而減少儲蓄,所以短期內會出現經濟增長。在另一方面,隨著我國計劃生育帶來的勞動力人口數量的急劇減少,該政策有助于緩解勞動力供給短缺,對穩定我國勞動力市場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參考文獻:
[1]AcemogluD. and SJohnson Disease and Development:The Effect of Life Expectancy on Economic Growth,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06,115(6),pp.925-985.
[2]Renton A. MWall and J.Lintott Economic growth and decline in mortal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n analysis of the World Bank development datasets,Public Health,2012,126(7),pp.551-560.
[3]賀磊、唐佩.人口預期壽命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評述[J].社會保障研究,2017第1期.
[4]劉生龍、胡鞍鋼、郎曉娟.預期壽命與中國家庭儲蓄[J].經濟研究,2012第8期.
[5]范敘春、朱保華.預期壽命增長年齡結構改變與我國國民儲蓄率[J].人口研究,2012第4期.
[6]袁志剛,宋錚.人口年齡結構,養老保險制度與最優儲蓄率[J].經濟研究,2000第1期.
[7]郭凱明、顏色.延遲退休年齡代際收入轉移與勞動力供給增長[J].經濟研究,2016第6期.
[8]康傳坤,提高繳費率還是推遲退休[J].統計研究,2012第12期.
[9]張新起,景文宏,周潮.人口結構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J].統計與決策,2002第10期.
(作者單位:江西師范大學財政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