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巖
摘要:金融的健康穩定發展與風險的管理控制息息相關,金融是國家經濟平穩健康運行的前提和保證,而國家的金融安全則是維護一國各個層面安全的重要防火墻。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突飛猛進以及金融一體化的緊密性日益深化,對于金融風險的管理和防控顯得尤為重要和日益緊迫。國內外各種因素的共同壓力下,風險呈現出復雜性、多樣性、聯動性、傳染性、隱蔽性、危害性等特點,我國金融領域正處于危險高發期和風險攻堅克難期。我國商業銀行對金融風險的控制管理面臨嚴峻的挑戰,如何加強對金融風險的管理控制,越來越成為中國由大變強、掌握世界重要中心地位的關鍵。
關鍵詞:商業銀行 金融風險 風險管理 流動性風險管理
一、金融風險管理
金融風險,是指對于各種影響金融的變量例如流動性、信用等造成真實值偏離于其正常范圍的不確定性的一種表述。由于金融的信息的不對稱不透明和金融市場的不完全,金融風險因其獨特的隱蔽性而被眾人所詬病。金融風險管理既包括識別金融風險的控制管理工具和技術方法的使用選擇,也包括風險處置方案對策的應用評估及后續的風險管控等涵蓋整個金融風險發生過程。大數據時代對數據的開發和解讀已經不局限于運用數學模型對數據本身的研究,而是更加深入挖掘數據背后所蘊含的信息和精確反映事物。金融風險管理的目的就是要通過運用科學的管理方法用最低的成本實現金融主體和經濟金融環境的最大安全化。金融風險管理作為維護市場的缺陷的補丁和防火墻非常有必要。
二、我國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以及目前的研究現狀
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模式分為幾個階段:20世紀60年代重視資產的流動性,產生資產風險管理模式階段;20世紀70年代注重通過主動負債來擴展資產業務的負債風險管理模式階段;20世紀70年代以后采取的綜合考慮各種風險因素考察對資產和負債的綜合影響的資產負債風險綜合管理模式;20世紀90年代,主要通過運用各種金融衍生工具諸如期權、期貨等新型金融產品、金融服務以及金融技術來對各種金融工具進行設計開發、創新重組,對金融領域的風險進行定量化、模型化、產品化、市場化、復雜化和科學化的金融工程管理階段階段;最后是全面風險管理階段,由于商業銀行中間業務與表外業務的大量開展而導致金融風險更加復雜化、多樣化,且更具有關聯性,需要全面綜合考慮銀行面臨的各種金融風險,將其作為一個整體全面地進行統一協調的通盤風險管理。具體來看
(一)國內研究現狀
國內商業銀行處理風險缺乏相應的經驗和觀點,理論基礎薄弱。直到1997的金融工作會議和中央政府關于金融體制改革的意見的舉辦,風險管理才真正被提上議程。
1.定性分析方面。王理華(2013)、下立華(2015)也將我國與國外商業銀行進行了對比,指出金融風險管理體系沒能覆蓋全部業務,存在一定的漏洞,同時內部控制存在問題。雖然上個世紀便提出建立風險管理體系,但體系的建設仍然存在制度上問題王超(2014)。馬秀東(2016)將人才提到新高度,認為具有金融風險控制的人才能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程度。匡慧慧(2017)分析了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現狀,指出應在管理模式、組織機構、人員素質等方面全面提高風險管理水平.2017年11月25日,中國金融風險管理高峰論壇舉行。北京國家會計學院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項目內部責任教授劉霄侖發表了中國金融業CRO勝任力模型。
2.定量分析方面。盧鐵喬(2011)使用因子分析方程得出影響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九個影響因素。劉青(2015)借助RA0C模型提出數據處理對風險管理的影響。秦洪軍口(2016)進行了綜合分析,選取5大類12個指標進行定量檢驗,對國內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能力進行了綜合性的評價。
(二)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的風險管理理論較為完備成熟。但國外的金融市場與國內的不同,馬科維茨奠定了整個現代金融體系內風險衡量的基石。其研究出投資組合理論,此外還有莫頓模型。國外研究除了理論的構建外,對定性指標也有很深的探索。比如美國信孚RAROC指標、美國銀行的量化風險模型等。
三、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
流動性風險為風險的重中之重。一旦出現流動性緊張,則意味著對整個金融體系和宏觀經濟環境都會產生消極的負面影響。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改革的深入,利率越來越反應金融市場真實供求的利率水平,銀行單純通過吸收存款、發放貸款所獲得的利差將不斷收窄,加之“互聯網+金融”時代的到來,傳統金融與互聯網的結合實現融資的新渠道與新模式將吞噬部分銀行存款規模業務。《巴塞爾協議》第三版對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新增了資本上的要求。特別是十九大報告中也對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提出了更高要求,金融機構大量信貸資金通過各種方式和渠道注入到股市、房地產行業及其他高負債行業。今后金融監管趨勢會越來越嚴,有效支持去產能和去杠桿,這對流動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銀行的流動性是說商業銀行必須保證足夠的資金應對客戶提取存款現金、合理的貸款需求以及自身的日常開支需要的能力。近幾年我國商業銀行一直致力于在流動性風險管理和控制上面嚴格執行,但仍然面臨管理經驗不足、流動性時常緊張短缺的問題。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結構受各種因素的影響也時常表現出不科學、不合理的狀態,分布在資產負債上的期限錯配問題突出。
四、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的主要衡量指標解讀
我國實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來,自2016年一季度開始,存貸比披露口徑改為境內口徑,與之前的數據不具有可比性。
第一,存貸比率反映商業銀行流動性的基本衡量尺度和核心指標,反映銀行存款貸款的比例關系和資金運用狀況。我國商業銀行的存貸比滿足監管要求但已經接近監管紅線,反映出大多數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水平有缺乏好的自我平衡,面臨較大的流動性風險。存款比波幅增大,資產負債結構脆弱,另外雖然存款規模大于貸款規模,且都出現增長,但存款的增長乏力,存款增長動力缺乏。
第二,流動性比率在35%以上為較好的流動性。我國的流動性比率明顯高于監管要求的標準,一直在40%以上,整體呈上升趨勢,流動性宏觀可控。
第三,人民幣超額備付金率是反映商業銀行在正常可用資金外其他方面的應對保證存款計提、貸款發放、日常貸款需求以及資金清算的能力。人民幣超額備付金率處于下降趨勢,3%說明有充足的流動性,2%是銀監會指標的最低要求。人民幣超額備付率逐年下降且有降至2%以下,反映出金融市場的流動較差。存貸比和流動性比率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存貸規模的影響,存貸比的效應明顯弱于存貸款規模的效應,且市場上流動性資金的余額不足。
第四,流動性覆蓋率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傳統指標特別是存貸比指標的地位。2017年流動性覆蓋率均在120%左右,反映商業銀行應對保證存款計提、貸款發放、日常貸款需求以及資金清算的能力,反映了流動性整體穩定。
綜上所述,近十年的商業銀行的整體流動性風險綜合可控,各項指標都滿足銀監會和央行的監管要求,但是仍面臨較為突出的流動性壓力。2009年后,我國經濟經歷了次高速增長期,特別是2016年GDP增長6.7%,表明我國經濟已經告別青春期發展階段。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在中國經濟政策總基調“穩中求進”下,我國將進入經濟發展的攻堅克難期。
五、我國商業銀行如何進行下一步的流動性風險管理
我國目前的經濟運行態勢正處于攻堅克難期,受全球經濟危機后續影響,雖然GDP一直處于增長狀態,但增速已經逐漸放緩。發展的新階段,商業銀行不再僅僅依靠于存貸利差,中間業務、表外業務的開展更增添了流動性管理的挑戰性。同時,網絡和金融的結合也吞噬了銀行的業務,加之我國處理風險經驗不足使流動性更難以把控。種種指標表現出我國經濟現在面臨著趨緊的狀態,在宏觀經濟的引領下,我們要做的是嚴防死守,不給潛在的風險特別是流動性風險風險留一點兒破筍出土的機會。面對著商業銀行由之前的流動性過剩向流動性短缺的態勢轉變,以及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時代召喚,如何應對下一步的流動性問題迫在眉睫。一方面,商業銀行應當在大環境的前提下搞好運作,大環境下加強對宏觀經濟環境的研究預測和對經濟政策的解讀,做好制度上的把控和調整。當前經濟運行處于攻堅克難期,各機構、各部分的互助合作、協同進行尤為必要。第二,緊緊跟隨貨幣經濟政策的步伐嚴格執行相應政策,增強主動管理意識,特別是增強對資產、負債的管理特別是增強主動性負債的流動性管理。同時保持適度的、科學的流動性緩沖。商業銀行要作為主力軍增強主動性抓緊防控的線,拽緊防控的繩。第三,建立更加專門化、科學、合理的流動性風險防范、管理控制和治理的金融管理技術方法和組織結構。要建立更加科學合理的風險度量和預測工具。第四、關注事前預防和預警機制,在預防方面做好準備,在預警方面加足馬力,建立緊急預案處理機制,提高整體管理水平。在國內外各種因素的共同壓力下,風險呈現出復雜性、多樣性、聯動性、傳染性、隱蔽性、危害性等特點,我國金融領域正處于危險高發期和風險攻堅克難期。流動性風險的防范是重中之重。商業銀行要時刻關注、防范并管控風險特別是流動性風險,防止流動性風險的發生,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一個健康的金融環境。
參考文獻:
[1]邱國清、周洪波:《商業銀行要防范流動性風險》[N],金融時報,2011(9).
[2]陳道富:《提高我國銀行流動性風險監管》機,《焦點時空》,2011(8).
[3]賈墨月、葉新年、陳永健:《現代商業銀行風險管理》[M],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8,11.
[4]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關于規范金融機構同業業務的通知》[Z],銀監發[2014]127號文.
[5]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試行)》[習,中國銀監會令2015年9號.
(作者單位:青島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