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瑩
摘要:縣域經濟作為區域經濟的基本單元,在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分析掌握廣西縣域創新發展新經濟新動能的現實基礎、問題與背景,把握和借鑒外省區域經濟及創新發展新動能的相關理論與實踐經驗,研究提出廣西培育縣域創新發展新動能的幾點啟示與相應政策建議。
關鍵詞:縣域創新 新動能 經驗啟示
一、引言
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國情世勢發生重大變化。以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機器人、虛擬現實、新材料、生物科技等為代表的重大顛覆性技術正在深刻改造著傳統產業、產品、模式和業態,正在催生許多新經濟產業,新經濟新動能正在不斷形成發展壯大、并逐步超越舊動能。
在此背景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明確提出新發展理念,強調必須把握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及新經濟發展的歷史機遇和趨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加快中國經濟新舊動能轉換,促進經濟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
二、縣域創新發展新動能內涵理解
(一)縣域創新發展新動能內涵理解
對于新舊動能的轉換,從微觀層面來看,是要素組合、要素使用效率、與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所帶來的經濟增長的綜合改變,是經濟發展從低平衡增長向高平衡增長跳躍的過程。從宏觀層面來看,新舊動能轉換是社會經濟由速度增長向質量提高轉變的過程。縣域創新發展新動能可以理解為在新舊動能轉換下的縣域經濟增長概念,縣域創新發展新動能既包括無中生有的新產業、新產能,也包括有中出新的對傳統優勢產業改造過程中挖掘的新動能。
(二)縣域創新發展新動能基本特點
1.縣域創新發展新動能離不開縣域經濟的系統性。從縣域經濟的屬性分析,縣域經濟屬于功能完備的區域經濟,是以農村和農業為主體的開放經濟。縣域創新發展新動能屬于區域創新發展的范疇,是區域經濟轉型發展鮮活的動力,其涉及范圍包括縣、鄉鎮、村等腹地,具有一定的系統性。
2.縣域創新發展新動能具有因地制宜的特性。縣域創新發展新動能離不開地區特色,必須依托其地理位置、自然資源,以及相應的技術、知識、人才等一系列可以推動創新發展的要素才能發揮新動能的作用。多數縣域都具有不同的傳統產業優勢,根據不同的產業,需要開發不同的新技術與新業態,因此,縣域創新發展新動能的培育必須要考慮本地特色與自身條件。
3.縣域創新發展新動能是新經濟下社會的重要發展動力。舊經濟代表著舊的動力與發展方式,而新經濟則代表著新的動力,此時,國家正面臨著新經濟與新常態對接的階段,縣域經濟是中國社會的基層經濟,是中國經濟結構的基石。縣域創新發展新動能可以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助力小企業依靠創新逐步發展為龍頭企業,有針對性地發展新型經濟,為社會提供所需的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進而實現國家的一系列改革,明晰中國新經濟的發展脈絡。
三、培育縣域創新發展新動能外省典型案例
(一)江蘇省常熟市科技創新體制改革模式
1.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常熟市首先從改革創新管理體制入手,對知識產權管理機制做出一系列的修改和完善,大力扶持知識產權示范試點,在各個經濟模塊建立經濟、人才、科技三位一體的運行機制,實現資本、人才與技術的共同整合,形成“1+2+N”的科技創新政策保障體系。在資金投入機制方面,政府在兩年內投資近40億以支持創新工作,通過實施“撥改投”政策,設立雙創人才創業投資基金、引導產業科技創新基金、以及新型公司研發基金等產業結構升級專項基金,建立起多元化創投體系。同時也通過“科技創新券”工程對微小企業、初創企業構成了一定支持,并對政策性資金引導和杠桿起到了強化作用。
2.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加速科技與產業融合。在產業轉型升級方面,常熟市推進企業從規模型向研發創新型轉變,對準新興產業,推動并完成一系列符合區域創新發展轉型的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應用。充分發揮特色產業集群發展優勢,實現各個企業在創業鏈上的合理分工,鼓勵小企業攻破關鍵技術,找準自己的核心定位,成為發展鏈上重要一環。著力培育重點實驗室、院士工作站等高端科研機構,目前已初步形成各種創新型企業培育階梯。
3.集聚優質創新資源,加快開放與創新。常熟市注重高端要素的富聚,專注于國際先進技術的轉移與嫁接,先后引進了iVPC測試中心、只能液晶所、北大分子工程蘇南研究所等位居國內外首列的創新體系,并且針對重點產業實現了高端人才的引進,對部分技術學校,培訓部門實行政府補貼制度,實施高技能人才“支撐工程”、百名青年企業家“領航工程”等戰略措施,全面促進了常熟市人才隊伍的建設。
(二)安徽省“壽縣模式”與“鳳臺路徑”
1.脫貧攻堅的“壽縣模式”。安徽省壽縣曾屬于國家級貧困縣,269個行政村中有72個是重點貧困村,140萬人口中有13萬貧困人口。
在壽縣的扶貧工作中,調研組實行“百社幫千戶”策略,即全縣百家合作社幫助千家建檔貧困戶,“百社幫千戶”機制很好的解決了利益聯結機制問題。“百社幫千戶”不同于以往的“公司幫扶貧困戶”的形式,而是同時借助政府有形之手與市場無形之手,形成主體與貧困戶之間的利益紐帶。壽縣以農村農業的現實情況為主,鼓勵支持新型農業政策,擴大生產基地,通過在當地建立生產基地來吸納貧困戶構建生產主體,對農業項目實施貸款貼息等方面的金融政策。另一方面,壽縣實行精準扶貧,建立健全精準到每戶每人的扶貧機制,最終形成“一村一品”,貧困人口均擁有自我發展能力、自給自足的特色農村。
2.縣域轉型的“鳳臺路徑”。安徽省的鳳臺縣一度是煤炭之縣,憑借豐富的煤炭資源居于全省首列,但是隨著宏觀結構的改變和產業結構的調整,鳳臺縣的經濟在2013年以后開始出現下滑。面對經濟的下滑,鳳臺將主要精力放在資源型城市的轉型,面對經濟發展加快、經濟增長基礎穩固的現實,走出了一條“創新、平臺、招商”聯合發展的路徑,展開了轉型新局面。面對興也在產業,痛也在產業的發展現實,鳳臺的產業結構從一煤獨大轉到了多點支撐。其次,鳳臺大力培育新興產業,將新能源、生物醫藥、裝備制造和節能環保作為工業格局的四大主導,為加固了產業結構的基礎,2017年的戰略性新型產業產值也增長了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