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笑
摘要:從1963年上演的《李雙雙》到2018年在河南各省市巡回演出的((老街》,河南方言話劇已經走過了半個多世紀的歷史,河南方言話劇作為當代中原文化在戲劇領域的表征,其成熟代表作((老街》以寶豐馬街書會七百多年的興盛為背景,以小人物在大時代背景下多舛的命運入手,講述了民族文化的傳承。
關鍵詞:姥街》;文化傳承;馬街書會
中圖分類號:J8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2-0145-01
有人說《老街》是大宋夢華到盛世中國,從勾欄瓦舍到馬街的一部曲藝復興的“荷馬史詩”。這部由王宏、王葉丹編劇,宮曉東導演的河南方言話劇《老街》圍繞著馬街書會狀元“七歲紅”從意氣風發青春少年到體弱多病耄耋老人的藝術生涯,反映了民間藝人面對國家生死存亡之秋的民族大義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擔當,從而發掘出傳承民族文化的意義。
馬街書會是河南寶豐的文化名片,也是古老民間藝術活態傳承的一大景觀,并且在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每年正月十三,來自全國各地的民間藝人聚集于此,他們頂禮于火神廟前,一展絕技,妙曲美彈,等待有人慧眼識珠,謀得個一拍即合、兩相不厭的機緣。一條老街,承載了馬街書會700多年的歷史;一塊麥田,掩藏著民間藝人幾多悲歡離合、滄桑感嘆;一群鄉民,在歷史的溝坎中步履不停;一個代代相傳的書會,傳承的是民族民間藝術生生不息的血脈。有藝人才有書會,有書會才有書魂,有書魂才有民間文化之根,也才有此方水土、此地鄉民的氣血精神。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和血脈所在,是民族生生不息的動力源泉。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使得社會公眾能夠更好地享受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的成果。而書會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獨特載體之一,其所倡導的行為規范、精神文化、價值理念、倫理道德等都充滿了民族文化色彩。
民族文化的傳承,離不開物質載體,寶豐馬街書會這個發源于元代的曲藝盛會就承載著幾百年以來民間百姓對于民族文化的熱愛與深情。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不斷豐富著人們精神世界的同時,其實傳統文化也在飽受新興文化的沖擊,人們的精神生活看似更加豐富,但是戲曲等傳統藝術的頹唐也在提醒著我們傳統文化在整個社會中的失落。曾經車水馬龍熱鬧非凡的馬街書會失去了往日的輝煌,曾經的書會狀元“七歲紅”因為后繼無人老淚縱橫,曾經的說書明星“浪八圈”只能去別人的婚禮活躍氣氛,更多的藝人為了謀生離開馬街書會,這些都與傳統文化的衰落有關。
我們不能否認新興文化在豐富人們精神生活方面的優勢,但是也必須深刻意識到傳統文化在精神生態平衡中發揮過極其重要的作用,文化的發展總是要建立在一定的傳統基礎上進行,拋開幾千年以來奠定的深厚民族文化基礎,孤立的開展文化創造,或者盲目的對外來文化進行移植,很難創造出真正優秀的藝術作品。優秀的文化作品,既要吸收外來先進文化的營養,又不能離開民族文化的肥沃土壤。
《老街》中“七歲紅”的外孫女豆豆作為一個年輕人,對外公鐘愛一生的戲曲并不感興趣,這個年輕人喜歡的是流行音樂,對于外公苦口婆心的教導充耳不聞,這也是當下大部分青少年的真實寫照,流行文化對于青少年的吸引力遠遠大于傳統藝術的魅力。要提高傳統文化對于當今社會中青少年的吸引力,離不開國家文化政策的引導,也離不開傳統文化找到與流行文化之間的結合點吐故納新,立足于傳統,緊跟時代潮流,積極利用新媒體造勢,創造出大眾喜聞樂見的“新”傳統藝術。
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的見證,具有重要的文化資源,也是一個國家的寶貴財富。馬街書會作為當前全世界范圍內最大規模的民間曲藝大會,為藝人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切磋技藝、展示傳統文化技藝的場所。河南墜子、湖北漁鼓、四川清音、山東琴書、鳳陽花鼓、徐州琴書、大鼓書、評書、亂彈、道情等都是馬街書會的常客,同時這些藝術都是我國民間藝術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們不能忽略的是,民族文化傳承之路任重而道遠,重塑民族自信絕非朝夕之工,馬街書會延綿七百余年歷史,歷經抗日戰爭、十年動亂依然長盛不衰,然而進入二十一世紀卻陷入落寞凄涼的境地,往日藝人為了生計紛紛出走,即使是曾經的名角兒“浪八圈”也難逃被人退戲的厄運。往日飽受推崇備受喜愛的藝術形式如今在新興藝術形式和外來文化的沖擊下發展前景江河日下,失去了觀眾和市場。
我國所有類型民族傳統文化的發展所需要的養分都離不開民間傳統習俗和生養它們的那片土壤,不論是馬街書會,還是其他形式的傳統藝術表演場所,都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歷史積淀下的人文基因,隨著新時代的來臨,國家政策不斷支持傳統文化發展,文化藝術進入了發展的利好時期,機遇與挑戰并存,不只是曲藝藝術,所有具備民族特質的藝術類型都應該抓住機遇,巧借東風迎難而上,以更高質量作品去吸引更多來自民間的關注,為人民群眾帶來他們所喜聞樂見的藝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