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宜甜
摘要:本文主要對石濤的繪畫理論著作《苦瓜和尚畫語錄》中的山川部分進行簡單的分析和研究。文章首先整體分析了石濤對山水畫寫生的理念,后根據具體作品對“搜盡奇峰打草稿”這一理念進行了詳細的論述。
關鍵詞:石濤;山水畫;搜盡奇峰打草稿
中圖分類號:J2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2-0172-01
《苦瓜和尚畫語錄》是一部山水畫理論著述,這本論著中包含著豐富的美學思想,更提出了“一畫論”、“我自用我法”等影響至今的繪畫思想。全書共有18章,前部分講原理,后引出山水畫理論體系。這本書條理清晰,觀點明確,其中的山川章更是集中的體現了這本理論著述對于山水畫創作的重要作用。
一、石濤對山水畫寫生的理念
石濤的山水畫追求的是“師法自然”,講求“寫生”,與當時“清初四王”所倡導“摹古”不同,石濤在作畫時追求的是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要有所創新,把前人的理念通過自己的理解以及在“寫生”的實踐中,將其轉化為自己的思想,最終運用到自己的作品上。
在繪畫史上有杰出貢獻的畫家,每一位都可以做到在自然中“寫生”,在“寫生”的過程中提煉形象,豐富自己的畫法。當代畫家要講求到自然中獲取對藝術、對創作有用的東西,不能一味的躺在前人的筆墨中,那樣只會使藝術倒退,而不能有所發展、有所進步。到自然中去,重視生活,重視寫生,強調創新,博覽眾長,融會貫通。石濤認為繪畫要觀察自然、“師法自然”,所以才有了“搜盡奇峰打草稿”這一繪畫理念的提出。
要做到“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也”,畫家需要深入到大自然,認真觀察生活,對生活有所感悟,再將這種感悟運用到作品中來,例如明清時期的鄭板橋,他最著名的就是“眼中之竹”、“手中之竹”、“胸中之竹”,“胸中之竹”就是講述了一種“天人合一”,這正是石濤畫論中所強調的情景交融,通過客觀的物象來表達作者主觀的情感。
二、搜盡奇峰打草稿
石濤在《苦瓜和尚畫語錄》中寫道“山川脫胎于予也,予脫胎于山川也。搜盡奇峰打草稿也,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也,所以終歸之于大滌也。”在這里他提出了“搜盡奇峰打草稿”這一繪畫主張,代表了其對于“寫生”的獨到見解。
“師法自然”是石濤繪畫風格的形成原因。“搜盡奇峰打草稿”,抓住事物本質,達到情與景的交融。“搜”說明了只有用心去觀察才能發現生活,“奇”并不是指奇怪,而是指大自然的美景,“打草稿指的是對于自然美景再加工的過程,這個過程最需要的就是有創新的意識。所以,在“寫生”時,要用心觀察,大量積累在“寫生”過程中“搜”到的素材,從古至今,許多的名家都主張為了創作,要走遍各個美景,由此可見,積累和學習是創作的前提。“搜盡奇峰打草稿”要求畫家走進自然,注重實踐,在“寫生”的過程中,要對所到之處的山水做到了然于胸,將自然物象進行概括與提煉。石濤在山川一章中,將山賦予了人的品格與情感,從而說明在“寫生”創作的過程中,不能僅僅描繪山的形狀,而要做到“傳神”,通過對山的描寫,來表達作者對于自然物象的認識以及情感,將山水與人的情感相聯系,表現出山水畫的內涵,達到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使山川融入人的情感,將人的情感賦予山川之上,作者經過提煉,通過畫筆表達出來。
“搜盡奇峰打草稿”這一繪畫理念包含了豐富的哲學思想與美學思想,其中蘊含了情景交融的理念,這與唐朝張躁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一思想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同樣強調主觀情感與客觀物象的統一,石濤認為,事物的外在是表象,只是表面,他強調內在與外在的統一,將情感融入到畫面中,賦予筆墨語言,做到內容與形式的統一,而不僅僅是“復制”。這個理念的提出,使石濤達到了“人不見其畫之成,畫不違其心之用”的境界。
根據“搜盡奇峰打草稿”這一理念,石濤創作了《搜盡奇峰打草稿圖》,畫中描繪了大自然的美景,并通過這幅畫抒發了對于生活的領悟與感受。此幅作品采用長卷式構圖,山勢高低起伏,連綿不斷,皴法多變,整體氣勢磅礴,用筆豪放,水墨縱橫,有圈有點,圈點結合,將大自然的奇景進行概括、提煉,畫面完整而富于表現力,畫面前后空間感強烈,畫面有沉有浮,可見其筆法功力深厚。畫面中的山石樹木是通過“截取法”組合在一起,由此可以看出,石濤在寫生時觀察仔細,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素材,將自然山水描繪的栩栩如生,讓觀者感覺身臨其境。整體繁復,但亂中有序,可見作者深刻的構思能力,是一幅富于創新的佳作。
三、結語
在中國繪畫史上,《苦瓜和尚畫語錄》無疑是一部著作,對于后世有著深遠的影響,他對于山川的理解,對后世山水畫的創作起到了指導性的作用。
石濤的“搜盡奇峰打草稿”的理念,使“寫生”中的創作變得更加重要,從自然的景物中提取創作的靈感,使自己的感情借由畫筆來抒發,物我交融,借物抒情,使得作品得以升華,畫家的藝術境界得以提升,處處體現著哲學與美學的思想。并且在石濤的畫中,處處體現著“我”,他的作品一直有個人的思想存在。
《苦瓜和尚畫語錄》不僅僅是對于繪畫的總結,更處處體現著美學的思想,內容博大精深,對于當下的中國畫創作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