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倩
摘要:隨著當前經濟的大發展,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日益大幅度提高,欣賞水平也不斷提高,人們文化品味逐步提升。對加快綜合文化站的建設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鄉鎮文化站是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黨和國家開展農村文化工作的基本陣地,也是加強農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沿哨所,更是搞好農村兩個文明建設的主要陣地。它不僅擔負著宣傳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普及科學知識和進行科技文化教育,而且也擔負著活躍當地群眾文化生活的重要職能。
關鍵詞:文化站;文明;陣地;群文職能
中圖分類號:D92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2-0185-02
一、前言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近幾年來鄉鎮群眾文化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縣級建立文化館、圖書館,在社區、鄉鎮建立文化站,村建起了文化活動室、文化示范戶、農家書屋等,城鄉居民的文化生活得到了顯著改善。但是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在總體上還不相適應,農村基層文化建設投入嚴重不足,基層文化工作者困于“守攤子”;鄉鎮文化站基礎薄弱,許多站是專職人員不專職,人才流失借調現象比較普遍。目前社區文化建設方面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活動陣地短缺,而且公共活動文化商業化。文化活動缺乏經費保障,影響活動的展開;基層文化的內容和形式單一,檔次低下,對群眾吸引力不大;個別地方文化市場違規現象嚴重,特別對青少年造成不良影響,群眾反應強烈。
近年來,農村文化事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在提高農民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素質方面發揮出積極作用,但必須承認農村文化建設確實存在諸多嚴峻的現實問題。
二、基層文化建設的現狀
(一)陣地喪失,設施荒廢
目前,鄉鎮文化站絕大多數的辦公場所都形同虛設,大門常年緊鎖,能夠提供健康休閑娛樂活動場所及配套設施的鄉鎮也是寥寥無幾,離省、市、縣文化部門要求差距很大。文化站與其他部門合用辦公室的鄉鎮比比皆是,圖書室對外開放很少,由于人員不足管理不到位,圖書室變成了藏書庫。村里的農家書屋變成了村會計室。
(二)隊伍不穩定,職能錯位
文化站工作人員地位低、福利待遇差,造成文化專干隊伍流失,雖各鄉鎮都有文化專干,以文化為主要專業的不多,大部分文化站干部都是身居文化職位,但并不是懂文化的人,屬于外行,后繼無人的現象日益顯現。文化站與文化主管部門脫鉤、文化干部不從“文”,大多數文化站干部兼職,大部分時間都用在鄉鎮其他日常行政事務中,很少開展文化業務工作。大部分的文化工作人員對自己的職責及任務是什么都不清楚,大多都是在混日子,鄉鎮即不管也不問,使得文化專干不可能考慮本職工作。
三、基層文化發展落后帶來的負面影響
當前,農村文化事業發展滯后,文化教育陣地嚴重匱乏,思想道德文化感召力減弱,科技文化推動力滯后,文化發展滯后于經濟發展,甚至不同向或者不同步,娛樂文化生活陶冶力下降,加之各種腐朽思想的負面影響,致使農村人們的道德滑坡,世風變濁。
一是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有所滋長。在部分人的心目中,“政治是空的,理想是遠的,道德是虛的,唯有金錢是真的”,似乎除了金錢和享樂外再沒有什么可值得追究求的了。有的只求實惠,不講理想,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被歪曲,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淡漠。
二是文化生活貧乏和文化市場不健康,倫理道德觀念蛻變。農村社會環境受到污染,許多格調低下的書刊、音象制品充斥農村文化市場惡化了農村社會精神環境。
三是封建迷信抬頭,社會治安形勢不容樂觀。在農村仍有算命、占卦,神漢巫婆等活動,婚喪喜事大操大辦現象突出,不少地方仍有賭博、小偷小摸、打架斗毆等現象,群眾生活缺乏安全感,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因素。
四、改善基層文化的策略
按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高農村群眾文化素質為目標,以夯實農村文化基礎設施、鞏固農村文化隊伍、完善農村文化體制機制為重點。以促進鄉風文明、培育新型農民為核心,提升農村文化工作整體水平。堅持著眼長遠與立足當前相結合,因地制宜,堅持政府主導與農民主體相結合;堅持弘揚先進文化與傳承鄉土文化相結合,不斷增加農村文化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堅持“送文化”與“種文化”相結合,通過“送文化”帶動“種文化”,提高農村文化自我發展能力。
(一)深化認識,營造農村文化工作的基本環境
發展和繁榮群眾文化是貫徹落實十九大的重要思想,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必然要求,政府部門要站在落實十九大重要思想的高度,重視群眾文化事業的發展,經常對群眾文化工作情況進行調查研究,幫助解決工作中的問題和困難,鄉鎮應將文化工作納入雙文明建設目標管理范疇,改變那種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要花錢寧可不要的現象,使農村文化走出“無事干、無人管、無所作為”的誤區。
(二)強化改革,建立農村文化良好的運行機制
機構改革是必然趨勢,但無論怎么改,從事人民群眾文化生活的機構不能撤,在改革中,文化站必須抓住機遇,理順體制,開辟出一塊屬于自身的天地,使之成為農民群眾文化生活的向往之所。縣文化主管部門,應把握好進人關、用人關、培訓關、應將一批業務精、敬業精神強,有較強工作能力的文化專干納入國家公務員范疇,使之在生活和福利待遇上與其他干部一視同仁,建設良好的運行機制、激勵機制、投入機制,把發展先進文化與改造落后文化統一,與提高群眾文化素質統一、與促進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統一。
(三)增加投入,建設農村文化工作的主要陣地
陣地是舞臺,是文化站生存和發展的空間,黨委、政府應該保證和改善文化站最基本辦公條件,人員和陣地不得借調和挪作他用,同時,隨著經濟的發展,鄉鎮財政應逐年增加對群眾文化工作的投入,應將文化活動經費著實用于文化宣傳當中,逐步鞏固和添置文化娛樂設施和設備。
(四)提高素質,優化農村文化工作的基本隊伍
鄉鎮文化專干隊伍中,整體素質偏低、專業人才極少。文化業務部門要加強對文化專干的教育和培訓,通過舉辦培訓班等形式,真正培養一批文化工作者,努力提高他們的政治和業務素質,使他們成為群眾文化管理上的能手,群眾文化生活輔導上的行家,使之成為鄉鎮政府領導下的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的新生兒;再次,文化站應轉變觀念,憑借自身所擁有的人才、文化經濟政策等優勢積極開發文化產業,達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佳結合,彌補文化經費不足,壯大自身實力。
(五)開展農村“種文化”活動
為把農村文化做好做活,真正文化在農村‘生根發芽”我們應轉變思路,變“送文化”為“種文化”,即把農民從文化的看客變成主角,通過培養鄉土文化人才,引導農村群眾自編自演、自娛樂,讓他們唱主角,激發廣大農村自身的文化活力。由“送文化”到“種文化”的轉變,把“文化下鄉”變成“扎根在鄉”。
一是完善文化設施,為農村文化搭建舞臺。為滿足群眾日趨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政府可每個村興建一個文化舞臺。通過政府資助、共建單位對口幫扶等形式,加大村級文化設施建設。并要求有條件的村建設文體活動室,添置健身器材、棋牌等文體設施,開展經常性文化活動,使廣大農民共享公共文化服務。
二是建設和利用農家書屋,用知識滋養農民的心靈。在新農村建設中,堅持文化先行,把辦好“農家書屋”作為一項重要舉措,在書屋中配置社科類、農業科技類、醫藥衛生類等各方面方籍。以農民在農閑時節到書屋借閱,真正使書屋成為學科技、闖市場、快致富的“加油站”,讓新鮮多彩的先進文化進村入戶,以文化的“軟實力”提升新農村建設水平。
三是培育文化隊伍,構筑農村文化陣地。對農村文藝演出隊、文化特色戶進行調查摸底,對地方傳統民俗文化進行挖掘開發,并建立檔案,給予重點扶持和培植,不斷構筑農村文化陣地。鄉鎮文化不定期組織文藝教師為村里的文藝隊伍進行培訓,使散發鄉土氣息的農村文化重新煥發活力。鼓勵鄉村、通過舉辦廣場文藝匯演等文體活動,激發農民參與農村文化建設的熱情,既可鍛煉培養群眾文藝骨干,又能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
五、結語
與時俱進,當前的鄉鎮文化站必須直面現實,走出原有的怪圈,變“等、靠、要”的依賴性為發展才是硬道理的自覺性,變“求穩”的被動性為“無功就是過”的主動性,在“十九”大精神的文化政策的指導下,搶抓機遇,迎接挑戰,走進屬于自己的燦爛文化樂園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