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茜茜
摘要:曾有學者做過關于從1991年至2010年間學術翻譯質量的研究性論文統(tǒng)計,分析數據顯示,因不少譯者自身學術素養(yǎng)不夠、學術不嚴謹導致學術翻譯質量令人堪憂。本文基于筆者自身實踐研究學習學術翻譯,在學術翻譯過程中的一句一段一符號給了筆者偌大的體會,且這些體會不僅作用于往后再做學術翻譯的嚴謹態(tài)度與研究過程,對于在學術譯著的認知與選擇上更多了幾分嚴謹。
關鍵詞:學術翻譯;翻譯質量;翻譯原則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2-0271-01
有學者提出學術著作的翻譯原則是:“選擇具有一定學術價值的著作和原創(chuàng)的、客觀的版本來翻譯,正確理解原文且準確表達,掌握科學的翻譯規(guī)范,將翻譯與學術研究相結合”。在未切身接觸到學術翻譯的研究學習之前,筆者大概會與此類觀點有強烈的認同感,而其后,不敢茍同。在筆者看來,做學術翻譯僅有這些條件還不夠,學術翻譯的譯者必須對該領域的術語、概念、理論等話語體系比較熟悉,作為該領域的學者必須要有一定的學術素養(yǎng)和嚴謹的學術態(tài)度,才益于產出高質量的學術譯著。
學術翻譯學習的對象主要是英譯中,個別文段中會出現少量其他語言。整個研究學習過程中,筆者老師曾強調這樣一句話:“做學術翻譯,七分中文,三分外語”。
由此引申出筆者的第一處翻譯原則體會:
1.看懂了英文意思,卻無法很好地用中文將其表達清晰,這一點往往是譯者做翻譯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難點。
譯文要求要清新流暢,節(jié)奏簡潔明快,且做出來的譯文必須使讀者能看的懂。這就體現了譯者扎實的母語功底在做翻譯這件事上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我們所做的譯文中,往往透露著我們的母語經驗,同時,我們的母語語感很大一部分影響我們做翻譯的質量。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常常看到有的譯者外文很好,但譯出來的文字卻少有嚼頭。此外,面對術語翻譯應更為嚴謹細致,術語的準確表達對于學術翻譯起著重要的作用,重要術語的翻譯影響著此學科的學術話語,為準確傳達術語的意義能直譯的盡量直譯,在直譯的基礎上,聯系上下文對譯文逐句逐段反復潤色推敲,精研細磨。
2.把握原文的語境對于做翻譯來說是舉足輕重的環(huán)節(jié),切忌討好讀者型翻譯,為方便讀者閱讀而忽略原文的思想內涵與語境語調。
這要求我們不僅要對原書的內容及相關背景有透徹的理解,把握原文的思想內涵,還原原著的文化背景,聯系上下文語境,合理地“穿針引線”:也要尊重母語的語境,不可妄自僭越、不漏譯、斷章取義,在語言的表達方式上張弛有度。
3.譯文標點符號的準確性,以破折號為例。
在中文里,破折號的作用有三種:第一種表示對前文的說明或注釋;第二種往往會出現在擬聲詞的后面,表示聲音的延長;第三種作用,表示聲音的中斷或停頓。也就是說,后面的語句不是接著前面的語句連續(xù)說的,是在停頓之間再做補充。那么將破折號放到翻譯中來對待,無論是在譯文中增加或者減少其的使用,都容易對原文的意思產生歧義與曲解。所以反過來講,一本高質量的譯著必須要做到嚴謹到每一處標點符號。
4.擁有廣闊的知識儲備,有利于各類語言的翻譯。
首先需做到尊重外文,對所翻譯語言所屬國的準確辨析,進而聯系上下文充分考慮原文的語境把本義傳達出來。
5.當我們在選擇一本好書時,書中的注釋往往成了我們考究書的質量、水平的一個衡量點。
我們常常看到一些好的著作會將注釋放在正文的同頁以方便讀者翻閱,及時理解文章內容。同理,當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出現了知識盲點或重難點疑惑時,做“注釋”這一行為基于譯者、于原文來說都是一種學術素養(yǎng)、責任感的體現。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書囊無底,學術翻譯是一種學無止境的過程。學術翻譯的工作通常難度大、要求高、耗時長,基于國內大量專家學者對學術翻譯中問題的探討,翻譯立法保障的需求呼聲也越來越高,翻譯行業(yè)自身健康有序的發(fā)展,更越發(fā)離不開立法保障,然而“要有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翻譯法很可能還是很遙遠的事情”。
翻譯者從事學術翻譯,需承擔社會責任,這就要求其不斷學習,多讀、多練、多實踐,不斷加強自身學術思想、知識、情感等方面的修養(yǎng),從而實現以學術翻譯服務社會、敬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