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靜 殷明 劉丹青
摘要:美國學歷資格框架(DQP)是美國新興發展的高等教育改革工具,其核心是圍繞大學生在畢業取得某一層次學歷時應具備的學業資格——應具備的知識、技能及其融合應用,與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具有較強的匹配性。本研究以學歷資格框架中應用學習領域的要求為基礎,結合其他學習領域的參照點要求,根據學生學習認知發展規律與應用能力培養過程,提出了應用型學習的層次結構模型,包括闡述知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任務實踐、構建問題與完成任務這六個層次,以此作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與課程設計的框架性參考。
關鍵詞:DQP;應用型人才;應用型學習; 高職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9)04-0087-05
應用型人才培養是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基于社會經濟發展現狀及趨勢所確定的重要發展方向。2014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全面部署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提出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但對于應用型人才應有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及培養規格要求,尚不夠明確[1]。有學者認為,應用型人才既有足夠的理論基礎和專業素養, 又能夠理論聯系實際,將知識應用于實際的人才,其核心是“用”,本質是“學以致用”[2]。但如何“學以致用”,如何讓學生學會“學以致用”,以及如何證明學生在畢業時已經能夠“學以致用”,相關研究不多。本文以美國學歷資格框架(DQP)為基礎,根據其教育理念與學生預期學習成果為參照點,對高職應用型人才培養及應用型學習進行初步探究。
一、應用能力與應用型學習
(一)應用能力
在《漢語大詞典》中,“應用”一詞有兩種解釋:一是使用,如使用某種技術、方法;二是直接用于生活或生產的,如應用文、應用技術。將兩者結合起來,就是使用技術、工具、方法于生產或生活實踐中。這一解釋與高等教育領域對應用型人才的定義比較吻合,即“應用型人才是應用客觀規律為社會謀取直接利益(社會效益)的人才”[3]。對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一個重要的核心就是學生應用能力的鍛煉與培養。應用是實踐技能[4],應用能力是實踐活動中的應用能力[5]。實踐的復雜性決定了應用能力不是一種單一技能。應用能力是一般通用能力和專業關鍵能力的共同運用的一種綜合能力。一般通用能力包含認知能力和情感能力,專業關鍵能力包含專業技能、專業應變能力和專業創新能力[6]。在國家事業單位招聘考試中也常有“綜合應用能力”科目,側重測查應考人員在工作中運用法律、法規和正確的工作方法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具體包括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文字表達能力。這一要求與英國資格與學分框架(QCF)中“應用與實踐”指標要求也基本一致:解決解釋明確但復雜的問題;決定采用適當的方法和技巧;運用相關的研究解釋行動方案;評價行動、方法和結果(QCF5級水平)。
(二)應用型學習
在布魯姆認知教育目標體系中,應用包括執行(executing)與使用(using),前者是指學生把一個程序應用于一個熟悉任務(表現動作),后者是指學生把一個或更多個程序應用于一個陌生任務(解決問題)。對于高校學生而言,其應用能力的培養主要側重于將所學知識綜合應用于陌生任務。應用能力是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展現出來的[7]。這一過程既包括知識的獲取、知識的消化、知識的應用轉化、實際技能的培養[8],也包括必要的自主學習、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有效的溝通與合作。因此高等職業教育的重心要從學生的灌輸式學習向應用型學習轉變。應用型學習包括兩層涵義,首先應用型學習是以“學以致用”為中心的學習,學生學習不只是為了掌握專業知識或技能,更重要的是知識或技能在實踐(或仿真環境)的應用;其次,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或技能的基礎上,還要學習有關應用的技能,即如何將所學專業知識有效地應用。在美國“應用學習能力表現標準(Applied Learning Performance Standards)”中,有關應用的技能具體分為五類:解決問題、交流工具與技巧、信息工具與技巧、學習和自我管理的工具與技巧、與他人共同工作的工具與技巧[9]。
高校學生的應用學習,不只是簡單的技能型操作,也不只是某一項知識或技能的實踐,更側重于應用過程中的思維能力、方法能力(如信息利用等)和社會能力(如與人合作等)。同時,對于這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的學習,也不應只是通過一些孤立的實踐活動來學習如何應用,而應該與學生已學的其它知識或技能相融合,側重于已學知識或技能的應用。
與灌輸式學習相比,應用型學習不但解決了學生“為什么學”的問題,而且解決了學生如何“學以致用”的問題,后者又在一定程度上解答了學生“學了真的有用嗎”的疑惑(見表1)。因此,應用型學習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
二、 美國學歷資格框架及其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匹配性
(一)美國學歷資格框架的主要特點
學歷資格框架(Degree Qualifications Profile,DQP)是美國露明納基金會(Lumina Foundation①)于2011年提出的一項高等教育改革的工具。至2014年,已經有超過400所美國高等院校應用了學歷資格框架[10]。
學歷資格框架的核心是圍繞大學生在畢業取得某一層次學歷時,應具備的學業資格——應具備的知識、技能及其融合應用——以更好地適應以后工作、生活與公民參與[11]。為清晰闡述學歷的學業資格要求(畢業生知道些什么以及能做些什么),學歷資格框架采用了規劃五個獨立且相融的基本學習領域(專門知識、廣泛且融合的知識、智力技能、應用與協作學習公民與全球學習)作為資格框架的主體結構;對每個學習領域按學生學習過程的成長性與累積性規律設置了學業要求的一個或多個參照點(Reference Points),用以印證畢業生的知識技能的綜合熟練程度(Proficiency);對參照條款的表述是按照學習成果(Learning Outcomes)模式,并強調使用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Bloom's Taxonomy)中的行為動詞[12]。
(二)學歷資格框架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匹配性
美國學歷資格框架涉及副學士、學士、碩士三個層次的學歷,在同一學歷層次上沒有學科界限,適用于不同類型的高等院校。對于高等職業教育中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學歷資格框架也具有較強的匹配性。
首先,學歷資格框架是以學生為中心及學習成果導向(OBE)教育理念為基礎。從這一角度來看,學歷資格框架與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當前的改革與發展重點是一致的。目前,不少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及應用型本科院校已經在教學改革和課程建設中應用與推行成果導向教育并取得成效;也有研究論證,成果導向教育與當代高等職業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目標及教育重心等方面,有較強的適應性[13]。
其次,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重點將從崗位技能逐步轉移到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14-15]。學歷資格框架所提出的五個學習領域(專門知識、廣泛且融合的知識、智力技能、應用與協作學習、公民與全球學習)符合“全面發展”的理念,尤其學歷資格框架所倡導的“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更為我國高等職業教育進一步深化改革的方向提供了啟發。
再次,職業能力的培養是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培養應用型人才所倡導的核心要求。學歷資格框架,在體系結構上是學習領域,沒有直接提及職業能力,但其基礎是職業能力,由職業能力的培養衍生出需要學習的領域,不是為學習而學習,而是為培養能力而學習。學歷資格框架參照點是從畢業生的“應知應會”出發,采用“行為動詞+任務情境”的方式,更明確地對畢業生知識技能的綜合熟練程度提出要求,也讓畢業生的能力更具有可視化、可操作化與可衡量化。表2列舉了部分學歷資格框架參照點與1998年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國家技能振興戰略》提出的“八大職業核心能力(包括自我學習、信息處理、數字應用、與人交流、與人合作、解決問題、創新革新、外語應用)”之間的對應。
三、基于學歷資格框架的應用型學習的層次結構
(一)學歷資格框架在學生應用學習領域的要求
應用能力既包括將理論知識用于實踐,也包括自主學習與創新能力,還涉及應對非常規問題的能力、權衡競爭態勢的能力、在模糊環境下進行決策的能力,以培養學生能夠更好地預測并應對他們在越來越復雜的工作和生活中將會遇到的挑戰[16]。在學歷資格框架中,應用學習是一個重要的學習領域,也被視為最關鍵的一項學習成果,要求學生能“用其所知而有所能做”,并強調學生在應用過程中致力于分析調查(解析探究)、主動學習、實際問題解決、創新。學歷資格框架對畢業生(副學士學歷)在應用學習領域的要求為:書面匯報至少一個案例—自己是怎樣將所學的學術性知識與技術技能,應用于實地(實踐)挑戰;并提出證據或案例,用來證明自己在應用過程中學到新的知識或有其它的收獲;分析至少一個自己在課堂外學來的重要概念或方法;對于一個超出課上所學內容的實踐難題,對難題準確定位,收集相關線索與信息,進行組織與分析,并提出多種解決方案。另外,學歷資格框架強調,學生展示其應用能力,不僅只是通過傳統的作業,也可通過其它一些靈活的方式提供其是否掌握所學的證據,如在工作環境中、人際交往中、以及日常遇到的經濟、社會、文化事務中的(行為)表現。
(二)基于學歷資格框架的應用型學習的層次結構
在學歷資格框架中,應用學習的要求并非孤立的,應用學習必須融入其他學習領域中,應用學習為不同學習領域的學習提供了一個連接的主題。學生的學習不但涉及應用所需的專業知識及跨專業領域的知識,也涉及“有效應用”所需的方法與技巧;不但要求“應用性”地解決問題,也要求“應用性地完成任務”;不但要求課堂內的模擬應用,也要求在“實地”的實踐應用。
本研究將學歷資格框架中副學士學歷的五個學習領域的能力參照點,按照以應用為主線進行了重新編排(見下頁表3),并根據學習規律進行歸納與分類,構建了應用型學習要求的六層次結構模型(見下頁圖1)。這六個層次遵循培養學生應用能力的發展路徑,并按照學生學習成果要求表述,依次為闡述知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任務實踐、構建問題、完成任務。最終引導學生綜合性的運用所學知識與技能來完成一件“應用型作品”。
(三)基于學歷資格框架的應用型學習示例
以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為例,該專業人才培養計劃中根據崗位用人需求與工作過程分析,設置了“招聘與甄選”課程模塊。在傳統的灌輸式學習模式下,課程教學以知識點或技能點的理論(如招聘渠道、招聘信息、面試技術等)為主,學習評價也基本采用書面測驗的形式(如選擇題、簡答題或案例分析題),以“闡述知識”為主,基本沒有涉及應用或者說只是紙上談兵型的應用。在應用型學習模式下,課程設置了一個核心預期學習成果“學生能夠在學校社團招新過程中有效實施招聘與面試(采用照片、視頻及書面報告的形式作為展現學習成果的載體)”,這屬于典型的應用所學知識完成真實任務。但是,學生如果只是學習理論性知識點與技能點,并不一定能夠有效地完成真實任務。這是因為學生還沒有學習如何將這些知識與技能應用于具體的任務中。此時學生在完成真實任務的過程中,更多地是應用以往社會學習積累的經驗,而非課程中所學的知識與技能。因此,教師在課程預期學習成果設計中,還要考慮在“完成任務”之前,設置一些階段性預期學習成果,通過不同層次、不同情境、不同能力導向的應用型學習任務,讓學生逐步學習如何應用所學知識與技能。(見圖2)
綜上所述, 高等職業教育培養應用型人才,一個重要的核心就是學生應用能力的鍛煉與培養。學生要能夠將所學知識與技能綜合應用于實踐任務,這一過程既包括學生對知識或技能的學習與消化,也包括對如何將知識或技能加以應用的學習。因此高等職業教育的重心要從學生的灌輸式學習向應用型學習轉變,在學習過程中以“應用”為主線,貫穿學生的各個學習領域。在美國學歷資格框架的基礎上,根據學生學習認知發展規律與應用能力培養過程,應用型學習可以按照六個層次逐步推進,這六個層次依次為闡述知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任務實踐、構建問題、完成任務。
注釋:
①美國露明納基金會(Lumina Foundation)是全美最大的專注于提升美國高等教育成效的私人基金會。
參考文獻:
[1]張德江.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定位問題及模式探析[J].中國高等教育,2011(18):24-26.
[2]吳中江,黃成亮.應用型人才內涵及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66-70.
[3]吳阿林.應用型人才的層次結構及其指標體系的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11):122-124.
[4]杭州華三通信技術有限公司(H3C)培訓中心.高技能網絡人才培養新模式——多元應用能力模型“MAAM”[J].計算機教育,2009(9):37-39.
[5][6]陳雪梅,盧寧.構建應用能力培養的課程體系[J].高教發展與評估,2007,23(1):105-106.
[7][9]高峽.國內外應用能力框架之比較及其啟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2(11):24-30.
[8]周錦榮.應用型人才教育模式下的知識應用能力培養[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7(2):57-60.
[10]Lucia Anderson Weathers. Degree Qualifications Profile released for large-scale implementation[EB/OL].(2014-10-08).http://www.luminafoundation.org/news-and-events/degree-qualifications-profile-launch-news.
[11][16]Lumina Foundation.Degree Qualifications Profile[EB/OL].(2015-01).http://degreeprofile.org/download- the-dqp/.
[12]殷明,劉丹青,鄭繼昌.美國學歷資格框架(DQP)述評[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6):82-79.
[11]李賢鳳.成果導向教育對當代職業教育的適應性淺析[J]北方經貿,2015(10):243-244.
[13][14]潘建華.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理念誤區探析[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7(1):150.
[15]朱彥慧,李桂萍,戴海蓉.《教育哲學》對當前職業教育的啟示[J].職大學報,2015(6):96-97.
(責任編輯:劉東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