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敏 肖愛芳 彭向東 張文慧 陳英
[摘 要]配合國家卓越工程師教育計劃和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實施,結合福州大學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要求,將紫金礦業學院資源勘查工程專業的普通地質學及地質認識實習兩門課程的部分內容拍攝成短視頻,在著力完善、拓展新的教學實習路線的同時,對棄用的典型、良好的野外教學資源進行再利用,并建立微信公眾號加以傳播和推廣,方便學生學習利用,以期進一步提升教學效果。
[關鍵詞]普通地質學;短(微)視頻;地質認識實習;資源勘查工程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9)05-0057-03
為追蹤國際經濟熱點及我國礦業經濟高速發展的形勢,2007年福州大學復辦紫金礦業學院并確立了“紫金模式”為鮮明的辦學特色,資源勘查工程專業被確定為教育部第一類特色專業、國家第一批“卓越工程師計劃”的試點專業;2018年紫金礦業學院獲批福建省示范性產業學院建設及國家新工科背景下“紫金模式”人才培養綜合改革與實踐等教學改革項目支持[1-2]。依據資源勘查工程專業本科生的卓越工程師教育計劃和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要求,2017年紫金礦業學院調整、確定了新的資源勘查工程專業教學培養方案。普通地質學及地質認識實習是該專業的第一門專業課和第一次野外實習課程,對于這樣具有導論性質的課程,其課程建設工作尤其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將地質學的一些與生活密切關聯的知識點用短視頻的形式“微化”,作為課堂教學及野外實習教學的輔助和補充就是該課程教學改革提升的一個重要方面。
一、地質學知識點“微化”的可行性及迫切性
在如今網絡信息時代,教育不僅一如既往地受到全社會的重視,而且隨著新科學、新技術的不斷引入,教學方式、手段、理念等也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這就要求地質學的傳播和教學順應這樣的大趨勢。
(一)網絡信息時代背景下的教學方式變革
我們現在正處在一個快速發展的“云物移大智時代”(云計算、移動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大數據、智能終端),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都融合或體現了“網絡、信息”的時代屬性,這也體現在教育變革上。就教學方式、教育手段、教育理念來說,現在蓬勃發展的網絡學校、MOOC、SPOC、翻轉課堂、微課、微視頻等一系列新形式的出現,都是網絡信息時代背景下誕生的碩果[3-8]。
1.極度發達的互聯網條件。我國的網絡發展水平非常發達,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如校園、寫字樓、企事業單位辦公區、繁華商業區,甚至是部分城市的公交車上等都有完善的局域網絡系統,除了非常偏遠的地區外,移動網絡基本都能全部覆蓋。同時,網絡資費也在大幅度降低,這為線上教學提供了良好的先決硬件條件。2.手機移動端的全面普及。近年來,隨著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的大規模普及,人們使用網絡更加便利,功能越來越強大的智能手機和幾乎涵蓋生活各個方面的APP基本可以滿足我們的所有需求。3.碎片化的知識信息生產和傳播——“微化”。生活內容的豐富和生活節奏的加快使當今的人們很難有大段或整段的時間來完成一件事情,時間的碎片化自然誘發了知識信息生產和傳播的碎片化,應運而生的各種網文、段子、短視頻等就是這種“碎片化”生活的產物,其種類和數量十分繁多,并廣受青年人的追捧。4.自媒體的快速興起。網絡時代初期,人們的網上溝通交流主要依靠QQ、MSN等社交軟件和各類BBS,后來居上的QQ空間、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等發展更為迅速,這使得知識、資訊傳播的渠道越來越多,也越來越便捷。現在微信公眾號、抖音、視頻直播平臺等各種自媒體又成為知識及資訊傳播的主體,其發展勢頭猛烈且不容忽視。
在這樣的背景下,知識、資訊的傳播也必須調整理念、轉變方式、順應時代的發展趨勢。主題明確的短(微)視頻是微化學習資源的一種常見形式,它匯集了圖、文、聲、像等媒體呈現形式的優勢,并且具有內容精準易定位、規格小巧易傳播等特點,使學生在選擇學習時有較大的時空自由度,能提高知識傳播的效果和速度。
(二)地質學的知識點適合“微化”的傳播形式
用“短視頻”的形式來傳授普通地質學課程的教學內容是將地質學的知識進行“微化”傳播的絕佳手段。地質學是一門發展相對比較完善的“古老”學科,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地質景觀、地質現象隨處可見,地質學與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息息相關。普通地質學課程的主旨就是把地質學的一些基本概念、觀點、原理、思維教授給學生。這種偏重學科導論性質的教學內容,其知識非常適合于“分解”成多個相對獨立的教學點。而針對每個知識點除了進行常規的課堂教學及野外實踐教學外,還可以將其與身邊的典型生動的地質現象或生活中具體的場景相結合,制作成短小、活潑、主題鮮明的教學短(微)視頻,上傳至公共平臺。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剛剛接觸本專業的學生的專業興趣,還非常方便學生預習、復習課程教學內容,活學活用進而傳播和推廣專業知識。
二、地質認識實習教學路線概況
福州周邊地區地質認識實習是在資源勘查工程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普通地質學之后設立的一個教學單元,是該專業的第一項野外教學實踐活動。通過野外地質現象的觀察、認識、描述、分析、類比,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加深對課堂所學的基本地質知識和理論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地質思維能力和時空觀念,開闊學生的眼界,激發學生的專業興趣,使學生初步掌握野外地質工作的基本技能。該項教學的效果如何直接影響到學生對后續專業課程學習的興趣。紫金礦業學院自2007年恢復該項野外實踐教學以來,到目前為止已完成了11個教學輪次。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有一部分教學路線因為不同原因(如建設施工、交通問題、安全因素、自然損毀或被覆蓋等)發生了變化甚至廢棄(見表1)。針對這種狀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盡量加以調整和彌補,但總體上來說,地質現象完整、路線設計合理、安全、經濟、執行性好的地質認識實習路線開發越來越不容易。
新的教學實習路線開發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這也促使我們對于已經棄用的實習路線中的可用部分考慮重新加以利用。同時,一些因各種不利因素而不能設計到實習路線中,一些新的地質現象觀察點也需要尋找到合適的途徑增補到實習教學中。在福州周邊地區開發新實習教學路線及拓展部分教學路線是普通地質學和地質認識實習課程建設中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
三、地質認識實習課程教學拓展建設思路
在“云物移大智時代”的宏大背景之下,利用先進的科技手段改變、提升傳統的教學實習模式是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部分。完成普通地質學教學環節后的地質認識實習課程教學提升也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由于專業性質所限,發育良好的地質現象一般都在稍微遠離人類活動的野外區域,這就要求實習路線觀察內容豐富、實習過程安全,在這樣的前提下還要盡量降低實習費用(如租車費等)。在前面所列棄用的實習路線中,有些實習教學點雖然還可以使用,但因其教學內容單薄而不足以支撐一次實習路線,考慮到教學課時及費用等就只能放棄可用的部分。還有一些非常典型的地質現象不方便作為教學點,比如溪源宮水庫的流紋巖柱狀節理非常發育,但是由于是水源重地不能讓大批學生進入,但是教師可以申請進入考察。同時,還有一些地質現象簡單、獨立,但路程尷尬(租車費用太高、公交車不達、步行太遠、騎自行車安全因素難以控制等)。針對這些具有觀察意義但又不能合理編入教學實習路線的教學資源,我們嘗試著將其內容拍攝成為短小精悍的短視頻,讓學生能有機會進行了解和研習。需要說明的是,目前這些視頻教學資源只作為對正常教學環節的拓展和補充,而不是上課,更不是替代常規的教學過程。
普通地質學及地質認識實習新教學手段嘗試及拓展建設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我們的建設思路是逐步推進的。
1.教學內容短視頻拍攝。拍攝短視頻的內容確定原則主要是“身邊的典型的地質現象”,讓學生能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和認知,這樣能夠達到教學目的。除此之外,我們還計劃把一些常規的教學內容(如羅盤的使用、巖層野外產狀判斷等)拍成短視頻,以方便學生隨時學習、使用。目前,計劃拍攝短視頻的教學內容已經確定,由于項目啟動時間還不是很長,短視頻的拍攝工作正在進行中,并且后期的視頻編輯工作也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這導致該項工作的推進速度稍顯緩慢。
2.創建微信公眾號。為了讓學生方便利用短視頻進行學習,我們創立了基于普通地質學及地質認識實習教學的微信公眾號“地質眼觀”,我們將把所有的短視頻投放到這個平臺上。該平臺不僅可以觀看視頻,還可以建立良好的全員互動。在微信公眾號的推廣過程中,我們力爭開一門全校性的公共選修課,為地質學的科普推廣貢獻力量。
3.帶動學生積極參與課程建設。普通地質學和地質認識實習是資源勘查工程專業學生的重要專業啟蒙課程。在這兩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有意識地啟發、帶動學生參與課程視頻拍攝和公眾號維護,讓學生在完成學業的同時固鞏了專業思想,鍛煉了學生的各項基本能力。我們鼓勵學生把家鄉的典型地質現象拍攝下來(可以有專業的解釋說明,也可以只提供素材),編輯后也放在微信公眾號上,讓學生也有成就感和自豪感。
4.積累短視頻資源,為其他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提供素材。當視頻資源積累到一定的量時,除了自身課程建設會更加完善外,還可以為課程改革提供一定的便利條件,比如考核形式多樣化的嘗試、翻轉課堂的嘗試等。這也可以為我院的福建省虛擬仿真實驗中心的建設提供了支撐材料。
四、結語
普通地質學不僅是資源勘查工程專業具有專業導論性質的專業基礎課程,也是地理學、礦業工程、土木工程、環境保護等許多學科的基礎課程。普通地質學教學內容屬性恰好契合了目前我國大力提倡的全面普及科學教育的大背景,其后續的地質認識實習是資源勘查工程專業學生提升實踐能力的必修訓練環節。基于此,拓展教學新理念、引入教學新手段,努力建設好這兩門課程,提升教學質量是我們明確的工作目標和工作任務,地質學知識點的“微化”嘗試就是達成此目標的新理念和新手段。
[ 參 考 文 獻 ]
[1] 劉羽,王少懷,黃培明.地質專業創新型人才“紫金模式”培養的改革思路與實踐[J].中國地質教育,2009(3):46-48.
[2] 彭向東,劉羽,黎敦朋.“紫金模式”下資源勘查工程專業本科生企業培養方案框架體系與運行機制[J].中國地質教育,2014(4):41-44.
[3] 李小剛,王運武,馬德俊,靳素麗.微型學習視野下的微課程設計及教學應用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3(10):31-35.
[4] 崔艷.微視頻課程內容設計研究[J].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8(2):1-3.
[5] 龔朝花,李倩,劉小會,龔勇.微視頻自主學習中的心智游移、學習行為與學習績效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8(5):110-117.
[6] 賀斌,曹陽.SPOC:基于MOOC的教學流程創新[J].中國電化教育,2015(3):22-29.
[7] 謝貴蘭.慕課、翻轉課堂、微課及微視頻的五大關系辨析[J].教育科學,2015(5):43-46.
[8] 陳琳,王矗,陳耀華.終身學習信息資源建設的戰略意義與模式創新[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2(4):41-46.
[責任編輯:陳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