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水滸傳》可謂是家喻戶曉,《智取生辰綱》更是其中耳熟能詳的橋段。世人皆贊吳用、晁蓋智取生辰綱,皆贊其智勇雙全,乃當之無愧的英雄豪杰。然而,對誤中圈套飲酒倒地而痛失生辰綱的楊志,卻少了些許關注。押送生辰綱的楊志可謂是有勇有謀:他敢于擔他人不敢擔之重付,可謂勇;他思慮周全謹慎小心,可謂智。這樣的楊志為何會失掉對他來說舉足輕重的生辰綱呢?本文將從天時地利人和等方面客觀地分析楊志為何會痛失生辰綱,對“英雄錯步,痛失前路”的楊志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解讀。
關鍵詞:天時地利人和;解讀;詮釋
楊志非無智
從接受梁中書的任命時就體現出其謹慎有謀略的特點。例如把明晃晃的護送隊伍改成由軍健組成的十一個腳夫小組,以及在梁中書派遣老督管和兩個虞候跟著時他的顧慮并得到了梁中書的口頭賜予的權力。這些都可以看出楊志是個十分精細、警覺且有智謀的“押解官”。
他本是戴罪之身,若能成功運送此生辰綱,便可遠赴邊疆建功立業。我們不難想象楊志對此次運送生辰綱的重視。楊志在“人家漸少”之后,推遲每天動身時間且提前休息。楊志催促一行人在山中小路行走,他選擇了連強盜也不愿行走的艱難路徑,以此來保護生辰綱。他在黃泥岡震怒皆是因為此地險要,擔心有失。發現劉唐頓生疑心,唯恐白勝酒中有蒙汗藥等等,凡此種種,都表現楊志用心、用智良苦。
何失生辰綱
楊志既不乏智,那么他痛失生辰綱的原因何在呢?站在客觀的立場去分析,楊志痛失生辰綱的原因是因為失去了天時、地利、人和。也就是說,楊志因天不時、地不利、人不和這三個要素,故有此敗。
錯失天時,驕陽似火落圈套
“時值六月,天氣炎熱”軍漢個個“氣喘吁吁,汗水淋漓,苦不堪言”。天氣炎熱是晁蓋一行人計謀得以實施的前提條件,也是楊志失生辰綱的首要原因。軍健們固然身體強壯,可肩上挑著幾十斤重的生辰綱,即使身體再強壯也抵不過毒辣的太陽的烤灼,因此大汗淋漓、疲憊不堪,實在是很難消受。這樣的天氣,無疑為“白勝賣酒”搭建了一個完美的舞臺背景。晁蓋一行人的周密計劃是分外炎熱的一天于黃泥岡這樣的隱蔽之所以賣酒的方式迷倒他們。只有天氣炎熱,人才會想到買酒解渴。所以天氣在計劃之中是一個大大的前提。而正逢那天恰是驕陽似火,上天給予了晁蓋一行人取綱的機會。從楊志的角度來說,已經錯失天時了,失敗由此展開,失了天時的楊志一步一步走進了晁蓋等人設下的圈套。
由此可見,天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當日若非時值六月且白日高照,楊志一行人恐怕根本不會鉆入林中歇息,即便休息,也未必買湯解渴,更別提被蒙汗麻翻了這一事。說白了,當日若是陰天,楊志就有可能不會痛失生辰綱,或許他已經戴罪立功,前去邊疆保家衛國,贏得所謂的功名了。
誤丟地利,慎選路線入酒甕
當時的朝廷越發昏暗無能,已不能和太平盛世之時相比。群雄四起,盜賊橫行。且楊智所押解之物本是貴重且為不義之財,人未動時就已經引得群雄爭搶之意。楊志所經之途也是當時“強人”經常出沒的地方,他又有前車之鑒,不敢貿然行事。楊志認為從大路上走太過危險,為防夜長夢多,早日到達東京交差,毅然選擇走山路。黃泥岡崎嶇難行,比大路更耗費精力,十幾位軍健挑著重擔,走這山路必然吃力,加上催逼趕路必然更加勞累不堪。而在這萬里無蔭的黃泥岡,卻有著一片松林,這真是一個陰涼休息的好去處。楊志選擇山路,是出于兩個考慮,一是山路難行,遇上強人的機率相對來說較小;二是避免了彎彎繞繞的大路,能縮短路程。但隨之而來的弊端沒有辦法避免,山路雖是一條捷徑,但遠離通暢熱鬧的大道,且道路崎嶇,所以必然人煙罕見,這一路上水源難免匱乏。途經的黃泥岡沿途毫無遮蔽之物,羊腸小道崎嶇難走,將原本坎坷的出行變得更加艱難,這無疑放大了前方的一片樹林對軍健們的誘惑。正如文中所言“那十一個廂禁軍,擔子又重,無有一個稍輕。天氣熱了,行不得,見著林子便要去歇息。”這就正好進入吳用等人精心選好的“用武”之地,黃泥岡前不著村后不著店,地理環境致使無論楊志如何催促鞭打,都無法讓軍健們繼續趕路。眾軍漢道:“你便剁我做七八段,其實去不得了”。楊志除了暗暗叫苦,也是無計可施了。楊志前思后想慎重選擇的這條路正是順了吳用的意思,誤丟了地利,真正的是“請君入甕”了。
本無人和,眾心不齊難成事
公孫勝帶來了楊志出發的消息且算好了日子與天氣順應了“天時”;吳用出謀劃策將地點定在黃泥岡得到了地利,且晁蓋一行人,團結一致、眾志成城。再看楊志一方。楊志是個練家子,做事必然雷厲風行。加上此次送生辰綱對他至關重要,于是在趕路過程中極為苛刻,致使怨聲載道。楊志此次押送生辰綱,是因為梁中書的“知遇之恩”。但實際上梁中書,并沒有真正重用他,他只是利用。利用楊志的一身功夫,利用楊志報恩心理,利用楊志想將功折罪的迫切。梁中書很了解楊志,了解他急于靠功而獲賞,改變自己的身份。了解楊志急于抓住這個契機,改變自己的命運,仍舊保持“將門之后”的美好聲譽。所以他任用楊志為押解官。梁中書確實看對了人,楊志把“賭注”重重押在了護送生辰綱這一行上,對于楊志來說,勝敗在此一舉。梁中書的利用也是不到位,只給楊志封了一個提轄的官,這官用老督管的話說是“芥菜子”大小。俗話說,官大一品壓死人,“芥菜子”大小的官職恐怕只能壓死一只螞蟻了。所以,兵未動,失敗幾乎已經成定局。在這次失敗的押解中,有一個人至關重要,他就是老都管。“用人不疑”而梁中書派老都管隨行,就是對楊志的懷疑,老督管實則是對楊志的監督。老都管言語足能反映出梁中書對楊志的態度:“楊提轄……量你是個遭死的軍人,相公可憐,抬舉你做個提轄……”老都管實質上是梁世杰的代言人。老督管的隨行,讓本來就不臣服的軍健更不會對楊志言聽計從。本來心中就不服,再加上楊志心急氣躁,謾罵鞭打,軍健們不滿情緒愈發高漲。黃泥岡上出手的這一鞭,徹底打開了情緒的閘口,反抗出現,放棄的念頭隨之而來“就算剁成八塊也走不動了”這就是所有不滿和不服大爆發。到此刻為止,本就不是眾人一心,楊志一行人完全分化,楊志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正所謂,本無人和,眾心不齊難成事。
正因失了天時,丟了地利,眾人不和,楊志才會痛失生辰綱,才會有梁山排名第十七的好漢青面獸。
參考文獻:
[1]《水滸全傳》浙江文藝出版社第十六回.
作者簡介:田紅俠,浙江省諸暨市,諸暨榮懷學校高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