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三韻”教學指音樂教學中以音響的聲韻及其所表達情境的意韻進行思想情感的情韻表現與交流的一種模式,從中引導學生以聲韻為基礎,掌握聆聽、表達、表現音樂的基本技能,奠定音樂學習的關鍵能力。
關鍵詞:小學音樂;“三韻”教學;能力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中國音樂教育界開始了新的音樂課堂教學改革。大多數教師也開始積極探索對新課程改革更加適應的音樂課堂教學。音樂教學也從傳統的“知識教學”類型轉變為“情感體驗”類型。然而,一些音樂教師并不清楚音樂課程教學中的主要指導思想,對課程改革認識有偏見,易采用形式主義,不注重音樂課程本身的內在特征。因此,筆者認為,在音樂教學改革中,必須充分把握三個“要素”,以促進音樂教學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
一、 “三韻”教學的基本概念
音樂是一種基于聽覺的美學藝術。“人文性、審美性、實踐性”這是小學音樂課程的三個特點。聲韻即音樂音響的聲音韻律,意韻指音樂教育的思想意境,情韻指音樂教學的情感韻味。然而,在我們當代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許多教師過分關注音樂美學和教學技巧的教授,忽略了過程中生動活潑的音樂練習活動,導致許多學生喜歡音樂,但厭倦了音樂課。研究音樂教育如何從根本上反映美學和人性,引導學生在感受音樂之美的過程中體驗節奏之美,進而產生音樂的情感共鳴。這就是音樂教學中需要實現全新的音樂課程理念。
二、 “三韻”教學的基礎模式
在作者長期的教學生涯中,逐步領悟了“三韻”教學主張,并引領學校的團隊教師通過對“三韻”教學的理解和研究探索了課堂教學的基本模式。在“三韻”基本教學模式下,不同的音樂教學課程有不同的教學過程。比如教唱課教學的基本環節:整體感知(聲音刺激)——審美體驗(韻律的解釋)——表演音樂(感性升華)——能力形成(提高識字率)。審美體驗是歌唱教學過程中的“生命之門”。此外,學生應通過聽,唱,演等綜合藝術表演或創編一些不同的音樂形式使學生能夠更加積極地參與。以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的二年級“小音樂家”教學為例,以第二段的節奏和旋律為切入點。摩擦手掌,敲擊凳子分別模擬“莎莎”的聲音和手鼓“咚咚”的鑼聲,讓學生在體驗中感受到第二階段的節奏和旋律;聽完整首作品后,學生會逐漸掌握樂曲中節奏、節拍和段落情緒。然后,進行對比聆聽并選擇音樂效果最好的形式。在整個過程中,它是對美妙音樂的追求,并將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通過體驗不同形式的音樂,學生以他們喜歡的方式表達他們對音樂的主觀感受,從而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欣賞課教學基本環節:情境介紹,激動人心,鼓舞人—整體欣賞,感性形象—體驗情感—整體傾聽—升華情緒—藝術發展,表現創新。以“道舞”教材為例,筆者采用紙杯作為長鼓進行×××節奏敲擊,并輔以三種不同的主題,不同強度的身體動作。讓學生感受到特定樂器的節奏和強度,并感受到“意韻”的美。在對音樂的完全感知的基礎上,學生通過自己的表達形式(拍打節奏,歌唱,表演等)表達他們對音樂的感受,并重現“情感”的快樂。通過這種方式,在“意韻,情韻和聲韻”這三種要素相互融合下,培養學生的聽力和聽力技巧,有效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感知音樂能力,學會感受美,表達美,欣賞美,創造美。這可以培養學生豐富的形象思維。如何實施“三韻”模式的基礎教學? 首先,從培養學生的聽覺辨識能力出發,“聲韻”激發了其生命力,在音樂表現中不同的聲音塑造不同的音樂形象。這些不同的音樂形象不僅僅是基于語言介紹和視覺刺激,而是需要更直接的音樂體驗。也就是說,通過聽音樂,你可以感知到音樂帶來的情緒并激發自己的想象力。因此,“三韻”教學應以聽老師唱歌,伴唱,自唱。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僅可以欣賞單聲部作品,還可以享受多聲部的音樂。其次,根據教學實踐,“意韻”強調音樂的內涵。引導學生學習音樂的本質實際上是通過音樂和藝術的實踐來培養學生不同的音樂能力。教師應該根據每個學生的個人情況因材施教,積極為學生提供各種形式的實踐活動,如聽,唱,演。從“三韻”的目標出發,引導學生接受各類音樂的影響,提高他們的音樂審美能力。音樂是一門先進的社會美學藝術學科。其基礎是理解音樂韻律的美感。在小學音樂課程的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在“三韻”教學中把握作品的內涵。“接受高質量的聲源—內化產生聲源畫面—外化的情感表達”,最后,綜合拓展,“三韻”教學會大幅度地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和音樂審美能力。音樂與人類社會生活和各種文化藝術密切相關。因此,“三韻”教學應該和其他藝術實踐密切相關,并互相結合。
小學音樂教室是低水平素質教育的主要前沿。課堂教學是實施新課程改革的主戰地,是實施新課程改革理念的主要途徑。從傳統的音樂教學到新課程改革,我們必須對新課程改革的本質有更深刻的理解,通過這樣的思想、目標、過程、內容和方法來進行整合。小學音樂教學必須突出“三要素”,才能形成彰顯音樂藝術審美的特色,也能幫助小學生獲得更高的音樂素養。《音樂課程標準》中提出,人文性、審美性和實踐性是音樂課程的基本性質,人文性主要表現在有組織的音響所實現的美與真的思想與善的情感,審美性表現在有組織的音響傳播出來的有感染力的意境,實踐性是為表現有組織的音響的進行中的活動。
簡而言之,音樂是一種可以喚起人們心靈感受的媒介,是美的藝術。而聲韻、情韻和意韻這“三要素”實際上就是人們組織音響的感受和直接體驗,這種對音響的感受和體驗從小培養。它將使學生的心靈更加高貴和純潔。音樂教育的目的也在這里,也就是說,我們必須努力讓每個孩子都感受到音樂之美。在音樂教育中,教師應善于集思廣益,牢牢地掌握音樂課堂中“三要素”的運用,將其理論思想與自身的教學實踐緊密結合,并將其融會貫通。除了唱歌外,還要組織教學的各個方面,讓孩子們在美好的教學環境中學習美妙的音樂。
參考文獻:
[1]張嬋.小學音樂欣賞課教學策略研究[J].時代教育,2014(4).
[2]趙婷婷.新課程背景下音樂課教學模式的研究[J].新課程·小學,2017(5).
[3]馮巍巍.新課標視域下音樂課程實踐性的思考[J].時代農機,2017(10).
作者簡介:
劉薇,福建省福州市,永泰縣東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