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鳳
【摘 要】目的:陰道助產術和剖宮產術對足月妊娠胎兒窘迫分娩結局和并發癥發生率的臨床影響作用分析。方法:在我院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足月妊娠產婦并出現胎兒窘迫中隨機選取100例,依照入院時間分成兩組,其中對照組和觀察組分別實施陰道助產術及剖宮產術處理,對比兩組患者分娩結局及并發癥發生率。結果:和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產褥感染、缺氧性腦病、頭部損傷發生率顯著偏低,同時產后出血發生率較高,差異對比P<0.05.結論:在足月妊娠合并胎兒窘迫產婦處理中,剖宮產和陰道助產術相比,能夠顯著改善胎兒窒息情況,但是會提升產婦產后出血風險,因此在產婦處理中必須要和實際情況相結合,以能夠確保產婦及圍生兒安全。
【關鍵詞】足月妊娠;胎兒窘迫;剖宮產術;陰道助產術
【中圖分類號】R72.1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8-0-02
在本次研究中,選擇收集100例足月妊娠并發臨床胎兒窘迫產婦的臨床資料予以研究,通過分組對比的方式,分析對足月妊娠臨床胎兒窘迫患者實施陰道助產術或剖宮產術的臨床效果,比較兩種方法在分娩結局以及并發癥發生率方面的差異。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完整收集100例足月妊娠發生臨床胎兒窘迫產婦的臨床資料予以回顧性分析研究,胎兒窘迫診斷標準為:測定產婦24小時尿E3值并動態連續觀察,若急聚減少30%~40%,或于妊娠末期連續多次測定24小時尿E3值在10mg以下者;胎動時胎心率加速不明顯,基線變異率20次/24小時;羊膜鏡檢查見羊水混濁呈黃染至深褐色者。年齡最小21歲,最大36歲,平均年齡(26.89±2.03)歲,均為單胎,孕周37-42周,平均(39.4±2.3)周。產婦類型統計:初產婦58例,經產婦42例。資料收集時間2013年12月-2016年12月。依照患者入院時間分組,對照組(50例)給予陰道助產術,其中年齡最小21歲,最大35歲,平均年齡(25.96±2.21)歲,均為單胎,孕周37-42周,平均(39.2±2.1)周。產婦類型統計:初產婦30例,經產婦20例。觀察組(50例)給予剖宮產術,其中年齡最小21歲,最大36歲,平均年齡(26.99±2.02)歲,均為單胎,孕周37-42周,平均(39.8±2.3)周。產婦類型統計:初產婦28例,經產婦22例。。對兩組產婦的類型和平均孕周等一般資料進行比較,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
排除標準:瘢痕子宮、較窄的骨盆以及不正的胎位、對胎盤功能發揮有影響的合并疾病患者等。
1.2 方法 在產婦入院后密切觀察產婦的臨床表現,在進入臨產活躍期后實施動態胎心監護,并記錄兩組產婦的各項生命體征。
1.2.1 對照組 實施陰道助產術,結合不同產婦的實際情況,在宮口開全后對其實施產鉗助產或胎頭吸引、臂位牽引助產等[1]。
1.2.2 觀察組 實施剖宮產術,對產婦實施常規腰硬聯合麻醉,達到理想麻醉效果后于產婦下腹壁做橫切口,實施剖宮術[2]。術后對患者實施抗生素治療以預防感染,并密切監測產婦生命體征。
在兩組產婦分娩之后,對兩組新生兒均實施常規護理、對癥、支持治療[3]。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新生兒窒息程度進行Apgar 評分,評分越低說明新生兒的窒息程度越高[5],并評估新生兒的窒息情況(無窒息、輕度窒息、重度窒息),在新生兒出生后,醫護人員根據皮膚顏色、心搏速率、呼吸、肌張力及運動、反射五項體征進行評分。分別做1分鐘、5分鐘及10分鐘的Apgar評分,以便觀察新生兒窒息情況的有無及其變化,每項2分,總分10分,三個時間段的評分取平均值。滿10分者為正常新生兒,評分7分以下的新生兒有輕度窒息,評分在4分以下有重度窒息。統計兩組圍產期母嬰并發癥發生情況(產褥感染、缺氧性腦病、產后出血),并進行比較[4]。
1.4 統計學處理 對研究過程中收集的兩組相關數據結果進行統計學處理,使用SPSS 17.0軟件,對于兩組新生兒的Apgar 評分等計量資料利用均數±標準差形式表示,并采用t檢驗,窒息率和母嬰并發癥發生率等計數資料利用百分率表示并實施檢驗。檢測P值,經比較存在統計學差異的檢驗標準以α=0.05為準。
2 結果
兩組產婦均順利完成分娩,未出現產婦和圍產兒死亡現象。統計兩組新生兒窒息情況,在無窒息人數方面基本一致,(P>0.05);但觀察組的輕度窒息人數顯著多于對照組,重度窒息人數則顯著低于對照組,(均P<0.05),且對照組的平均Apgar 評分顯著低于觀察組,(P<0.05),表1。同時觀察組的產褥感染、缺氧性腦病、胎兒生長受阻、頭部損傷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但產后出血發生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均P<0.05)
3 討論
通過本次研究發現,兩組產婦均順利完成分娩,未出現產婦和圍產兒死亡現象。統計兩組新生兒窒息情況,在無窒息人數方面基本一致,但觀察組的輕度窒息人數顯著多于對照組,重度窒息人數則顯著低于對照組,且對照組的平均Apgar 評分顯著高于觀察組[5]。上述結果表明,與陰道助產術進行比較,對足月妊娠臨床胎兒窘迫患者實施剖宮產術可以更好的改善新生兒的窒息程度[6]。陰道助產術過程中,在產婦宮口開全之后,結合不同產婦的實際情況,利用產鉗和胎頭吸引以及內倒轉和會陰切開等方式,達到輔助分娩的效果。剖宮產可以在短時間內即有效緩解胎兒的窘迫狀態,保障母嬰安全,可以達到更好的改善新生兒窒息情況的效果[7]。另外,受到胎兒窘迫的影響,可能會導致各種圍產期母嬰并發癥的出現,包括產褥感染和缺氧性腦病等。本次研究中,對兩組圍產期母嬰并發癥發生情況進行統計比較,可得觀察組的產褥感染、缺氧性腦病、頭部損傷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其中,在陰道助產術的實施過程中,容易對產婦的局部軟組織產生不同程度的損傷,引發產后感染的出現。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發病原因主要是因為分娩過程中胎兒發生了宮內缺氧所致,是新生兒分娩并發癥及新生兒致殘或死亡的重要原因。陰道助產過程中,無法快速將胎兒娩出,導致胎兒宮內缺氧時間延長,引發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出現。但是,通過本次研究也發現,觀察組的產后出血發生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分析相關原因,可能是因為剖宮產對孕婦造成了更大的損傷,更易導致產后出血,增加了產婦的術后風險。
綜上所述,與陰道助產術進行比較,對足月妊娠臨床胎兒窘迫患者實施剖宮產術可以更好的改善新生兒的窒息程度,但會導致產后出血風險的增加,臨床要注意結合患者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以提高預后。
參考文獻
屈劼.剖宮產術與陰道助產術在足月妊娠臨產胎兒窘迫中的臨床效果[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7,2(10):124-125.
馮小琴.足月妊娠臨產后胎兒窘迫39例運用陰道助產技術的臨床觀察[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7,2(1):119-120.
秦燕君,邵順芳,徐蓉,等.妊娠晚期臍血流S/D比值與NST聯合預測胎兒窘迫的價值[J].浙江臨床醫學,2015,17(5):769-770.
吉莉琴,楊琳,杜莉華,等.胎兒窘迫原因及分娩方式與圍產兒結局的相關性[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16,27(10):1238-1241.
張秀娟,王永慧,高珊,等.妊娠期糖脂代謝指標與胎兒窘迫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6,37(6):876-879.
張娜.陰道助產術與剖宮產在足月妊娠第二產程中胎兒窘迫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J].心理醫生,2016,22(2):50-51.
陳桂芳.剖宮產與陰道助產在胎兒窘迫中的應用效果[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5,9(10):182.
羅虹,龔宇,楊林,等.剖宮產術和陰道助產術用于足月妊娠臨產胎兒窘迫中的臨床效果差異[J].臨床醫學工程,2015,22(8):1058-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