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濤
【摘 要】目的:對不同心肺復蘇方式的臨床應用效果進行分析和探討。方法:我院對收治的103例心搏停止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其中48例患者采用人工胸外按壓心肺復蘇,55例患者采用心肺復蘇機復蘇,對兩組患者心肺復蘇成功率、收縮壓、并發癥發生概率進行統計。結果:心肺復蘇機組患者各項指標中均顯著優于人工組,P值<0.05,差異顯著。結論:綜上,相比較人工胸外按壓,心肺復蘇機具有更為明顯的優勢。
【關鍵詞】心肺復蘇機;人工胸外按壓;臨床效果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and discuss the clinical effect of different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methods.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103 patients with cardiac arrest were analyzed in our hospital. Among them, 48 patients received CPR with artificial chest compression and 55 patients received CPR with CPR machine. The success rate, systolic pressure and the probability of complications of CPR in the two groups were counted. Result: The indexes of CPR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of artificial group, P < 0.05,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CONCLUSION: In conclusion, CPR machine has more obvious advantages than artificial chest compression.
【中圖分類號】R459.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6-0-01
前言:心跳呼吸停止是一種威脅患者生命的危重急癥,需要及時對患者進行心肺復蘇,否則就會導致患者死亡。本研究對103例心搏停止患者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其過程和結果如下。
一、資料和方法
1.對象選擇
我院對收治的103例心搏停止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分析,患者就診時間為2016年3月-2018年3月,其中48例患者采用人工胸外按壓心肺復蘇,55例患者采用心肺復蘇機復蘇。在所有患者中,女性患者42例,男性61例,年齡在27-77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5歲;腦血管疾病48例、顱腦外傷40例、農藥中毒7例、重癥肺炎4例、溺水4例。所有患者均沒有慢性器官功能衰竭或嚴重心肺疾病。
2.實施方法
人工胸外按壓:患者出現心跳呼吸停止后立即對其進行心肺復蘇。一名醫師進行胸外心臟按壓,每分鐘100次以上,深度>5厘米;一名醫師向復蘇球囊進行人工通氣,每分鐘8-10次,潮氣量約為450-500毫升,同時對患者心肺復蘇效果進行評估,2分鐘后輪換[1];一名護士對患者進行碳酸氫鈉、腎上腺素等藥物治療;一名護士做好儀器準備工作,同時對搶救過程進行記錄。復蘇過程中若出現可除顫心率則給予電除顫。
心肺復蘇機:患者出現心跳驟停后即對其進行心肺復蘇機復蘇,將復蘇機快速固定到患者胸前,調整好參數后開始按壓,深度為5厘米,按壓通氣比例為30∶2,潮氣量為500毫升。與人工胸外按壓相同,心肺復蘇過程中一名醫師對復蘇效果進行評估;一名護士對患者進行碳酸氫鈉、腎上腺素藥物治療;一名護士做好除顫儀等設備準備工作和搶救記錄工作[2]。復蘇過程中若出現可除顫心率則給予電除顫。
3.成功標準和觀察指標
停止胸外按壓情況:血壓到60/40mmHg 以上、捫及頸動脈搏動、持續時間>30 分鐘、心電圖可見波形改變。對兩組患者每分鐘記錄一次有創動脈收縮壓,并觀察是否出現肋骨骨折,對復蘇成功率進行計算。
4.數據分析
對以上研究中獲得的數據進行分析,分析軟件為SPSS20.0,用正負標準差代表計量資料,用卡方檢驗進行組間差異性比較,當結果P<0.05時,說明具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1.對兩組患者有創動脈收縮壓進行比較
心肺復蘇機組患者在心肺復蘇過程中收縮壓顯著優于人工組,P值<0.05兩組之間具有顯著性差異,統計學意義顯著。
2.對兩組患者復蘇成功率和并發癥發生情況進行比較
心肺復蘇機組復蘇成功率為45%、并發癥發生概率為0;人工胸外按壓復蘇組復蘇成功率為37%、并發癥發生概率為9%,兩組之間具有顯著性差異,P值<0.05,如表1所示:
三、討論
心跳呼吸驟停是臨床中常見的危重癥,需要通過心肺復蘇搶救患者生命。心肺復蘇方法主要包括人工通氣、開放氣道、電除顫糾正VF/VT、胸外按壓、藥物治療等。依據心肺復蘇指南,提高搶救成功率的影響因素有:按壓頻率>100次/分鐘;高質量心肺復蘇;按壓深度>5厘米;按壓后胸骨完全彈回;避免過度通氣;胸外按壓時盡可能保持連續。相比較人工胸外按壓,使用心肺復蘇機具有頻率不變、按壓部位不變、按壓力度恒定、啟動快速、按壓釋放比不變等優點,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按壓的有效性,降低并發癥發生概率。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心肺復蘇機組復蘇成功率顯著高于人工組,其并發癥發生概率較小,應用效果顯著,P值<0.05,兩組之間具有顯著性差異。目前,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心肺復蘇機能夠提供自動供氧功能,且按壓速度準確,可以調節通氣和按壓比例。綜上,心肺復蘇機相比較人工胸外按壓復蘇具有明顯的優勢,能夠為工作人員帶來極大的便利,因而具有很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唐從耀.心肺復蘇方式的臨床效果對比分析[J].實用醫學雜志,2013,12:200-203.
沈耀亮.兩種心肺復蘇方式的臨床效果比較[J].中國處方藥,2013,04: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