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強
【摘 要】潰瘍性結腸炎(UC)是發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確、以結直腸黏膜呈彌漫性、連續性炎癥病變為基本特點的慢性腸道炎癥反應性疾病,該疾病的病變部位主要為大腸黏膜及黏膜下層,癥狀表現為輕重不等的腹痛、腹瀉、黏液膿血便等,大部分患者呈反復性發作的慢性病程。通常情況下,通過影像學、內鏡檢查、實驗室檢查和病理活檢進行診斷,多數患者接受非手術治療后可取得良好療效,部分重癥病例需實施手術治療。此文圍繞UC患者的臨床診治進展進行以下闡述。
【關鍵詞】潰瘍性結腸炎;臨床診斷;治療;研究進展
【中圖分類號】R81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6--01
1 臨床診斷
現階段,UC診斷仍缺乏統一的“金標準”,在排除感染性結腸炎(腸結核、阿米巴痢疾、細菌性痢疾、感染艱難梭菌、慢性血吸蟲病等)及放射性結腸炎、缺血性結腸炎等疾病的前提下,臨床上主要按照患者的癥狀表現和影像學、內鏡及病理組織學檢查結果進行綜合鑒定[1]。
1.1 癥狀表現 UC癥狀表現主要有:反復而持續性的腹痛、腹瀉、發熱、黏液膿血便、里急后重等,部分伴有身體疲倦、食欲減退、體重減少、貧血等體征;男女均可能發病,患者以20-40歲人群居多;炎癥性反應多位于直腸、乙狀結腸、降結腸等部位,少數患者會累及橫結腸、全結腸,且病變部位以左側結腸居多。
1.2 相關檢查
1.2.1 影像學檢查 ①超聲內鏡(EUS)檢查。該檢查技術將內鏡、超聲進行兩相結合,UC檢查結果顯示腸壁增厚、膿液積聚、直腸和竇道周圍結構有異常等;韓志宏等的研究提示,超聲內鏡能準確判別UC嚴重程度,且檢測的腸壁厚度和炎癥反應程度、免疫應答異常等存在著較大關系。②鋇劑灌腸X線檢查。UC早期結直腸黏膜呈皺襞紊亂,腸腔可見小龕影,腸壁表現為鋸齒狀,并存在腸管管壁變短、變窄、呈水管狀等典型征象;慢性病變期間結腸袋消失、結腸逐漸縮短。張亞男等的研究提示,鋇劑灌腸X線檢查能夠全面且直觀地觀察UC患者的黏膜病變范圍及變化狀況,有助于臨床確診和評估病情。
1.2.2 內鏡檢查和病理組織學檢查 通過結腸鏡能清楚探查結腸黏膜的病變特點,且可留取活組織進行病理檢查,初期表現以腸黏膜呈現紅斑(大小不等)、黏膜充血和水腫、黏膜質地變脆及粗糙、碰觸黏膜易出血或黏膜糜爛等為主,病情較重者的黏膜粗糙,難以辨別血管,且存在炎性息肉。慢性炎癥病變時,呈直腸瓣變鈍、乙狀結腸呈管狀、持續性炎癥反應等表現;慢性病變的主要表現是隱窩表面呈扭曲萎縮、不規則及分支等變化,且上皮細胞黏液的分泌量縮減。
1.2.3 實驗室檢查 以往大量研究證實,紅細胞沉降率、血紅蛋白、抗結腸抗體、白細胞計數、大便常規、大便培養、免疫球蛋白等實驗室指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饋UC患者的病變程度和疾病轉歸情況,但缺乏特異性。鄶國虎、李春雨等人的研究提示,對UC患者進行實驗室檢查,有助于確診疾病。
1.3 UC分型 從病情嚴重程度上講,UC臨床類型基本分為輕度型、中度型、重度型三種;①輕度型。患者每日腹瀉次數少于4次,大便不帶血或含血量少;紅細胞沉降率低于30mm/h,心率、體溫無異常,不伴有貧血或者合并輕度貧血;病變部位僅限于直腸及左半結腸。②中度型。患者病情介于輕度、重度之間,病變部位的范圍較廣。③重度型。患者每日腹瀉次數超過6次,大便內含血量多;體溫高于37.7℃,持續發熱2-4日;紅細胞沉降率高于30mm/h,合并貧血,血漿蛋白低于30g/L;心率大于90次/min;體重顯著下降;病變范圍廣。
2 臨床治療
2.1 常規藥物治療 ①氨基酸水楊酸類藥物。臨床上常用水楊酸偶氮磺胺吡啶對UC患者進行治療,服用該藥物后,患者體內可分解出5-氨基水楊酸與磺胺吡啶,當中的5-氨基水楊酸具有較強的結締組織親和力,能阻止生成前列腺素和白三烯,以發揮抗炎作用;磺胺吡啶則具備較強的抑菌效果。此外,5-氨基水楊酸能夠清除機體內的自由基,提升結腸水鈉運轉作用,緩解腹瀉癥狀。劉劍鋒的研究報告提示,UC患者應用5-氨基水楊酸保留灌腸治療,能顯著減輕其癥狀,且不良反應少。②免疫抑制類藥物。主要包括硫唑嘌呤、6-疏基嘌呤、環孢素A等,硫唑嘌呤通過肝臟分解成為6-疏基嘌呤,可以適當緩解腸黏膜炎癥反應,但是無法改變反復發病的免疫學改變。而環孢素A是一種環狀肽,其免疫抑制作用顯著,并且不具有骨髓抑制作用,主要將其用于重度活動性UC患者的治療,療效良好。李鳳鳴的研究報告提示,針對激素治療無效的UC患者增用環孢素A可提升治療成效。
2.2 抗菌藥物和微生物制劑 UC患者腸道微環境處于紊亂狀態,且腸道內菌群狀態不穩定,特別是變形桿菌、酵母菌、雙歧桿菌、腸球菌等表現出異常改變。對此,對于重度UC患者或合并嚴重中毒性巨結腸者應施予合理的抗菌藥物進行治療;而微生物制劑主要用于調節腸道內菌群,促使癥狀改善。賴潔瑩等的研究提示,雙歧三聯活菌膠囊對UC患者的療效顯著。英夫利昔單抗是第一種用于治療UC患者的TNF-α單抗制劑,屬于新型生物制劑;這種藥物適用于經傳統藥物治療無效的UC患者,主要用在重度型UC的臨床治療中。楊俊等的研究提示,英夫利昔單抗用于UC治療的療效確切,能改善腸道黏膜狀態,有助于減輕炎癥反應因子水平,預后較好。
2.3 中醫辨證治療 中醫學上對潰瘍性結腸炎的診治研究較多,主要對其進行辨證分型治療,秉持內外兼治的原則,治療方法包括湯藥內服、穴位敷貼、中藥灌腸、針灸等,對癥施治后可取得理想成效。陳玉等的研究提示,服用中藥既能調節UC患者免疫功能,且有利于減輕癥狀;中藥灌腸能直接作用于病灶,對改善腸黏膜病變、修復局部組織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增強藥效。
2.4 外科手術治療 外科手術主要用于治療經藥物治療無效或藥品不良反應嚴重、反復發作、重度病情、營養狀況差、出現嚴重并發癥等情況的UC患者;李榮雪等的研究提示,針對藥物難治性或已出現嚴重并發癥的UC患者可選擇手術方法進行治療,且大部分手術患者均能取得理想療效。
結語:伴隨UC臨床診治研究的不斷發展,相應的診斷、治療手段也會持續完善和進步,臨床醫師按照患者的實際病況采取合理的綜合治療方案,且治療期間應結合營養調配、飲食干預,以實現最大程度改善癥狀、控制復發等目標[2]。
參考文獻
李軍祥,陳誩.潰瘍性結腸炎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2017年)[J].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2018,26(02):105-111+120.
王海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診治研究進展[J].醫療裝備,2018,31(16):20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