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兵兵
2015年底,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進一步推動全國范圍內落實《教育部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一步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意見》,充分發揮課程德育功能,推動學科統籌,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細化落實到各學科課程的德育目標之中,提升綜合育人效果,教育部組織開展了全國中小學“學科德育精品課程”征集展示活動。我本著鍛煉提升的目的參與到了這次活動之中。一個多月的準備讓我這個走上講臺不滿三年的青年教師受益匪淺,隨著課程的最后上傳,此事也算畫上了句號,我也對新課標下的歷史教學有了新的看法,現將課后的反思整理如下。
一、歷史課在新教育形勢下的優勢
隨著中國國力的不斷發展,國家對于社會素質的關注度在不斷提升,國家的發展歸根到底是人的發展,塑造符合中國國際地位的公民形象成為近幾年來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而國家也把這項長期工作的重點放在了學校教育之上。《教育部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一步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意見》明確指出:加強公民意識教育。各級教育部門和中小學校要大力開展公民意識教育,培養公民美德,發揚社會公德,增強國家認同,引導廣大學生了解公民的基本權利與義務。而這個要求與教育部2002年制訂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歷史教學大綱》(以下簡稱《大綱》)的精神契合度是非常高的,《大綱》中明確指出:“歷史學是認識和闡釋人類社會發展進程及其規律的一門學科,……具有提高國民素質的教育功能。”“從歷史的角度去認識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從中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養,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更好地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新大綱的制定是充分參考了國外先進經驗和我國實際的情況,從教育史發展的角度看,歷史學科是培養公民意識和民族情感的主要陣地。“沒有歷史,一個社會就不會對自己的歷史起點、它的核心價值觀以及過去的決定對當前的影響有一個共同的記憶;沒有歷史,就不能對社會中政治的、社會的或者道德的問題進行任何合理的考查;沒有歷史知識和以歷史知識為基礎的探究,人民就不可能成為見多識廣、有鑒別能力的公民。”這樣的特點,讓歷史學科在新教育形勢下具有很大的優勢。
二、歷史課在新教學形式下的一些思路
在確定選題之后如何充分結合《大綱》精神,通過巧妙的設計,用多元化的手段完成教學目標成為我的工作重點。越來越多的名師對新課標的領悟在不斷加深,周常森老師就提出新形式的歷史教學要力爭做到四化即“生命化”“學術化”“思維化”“技術化”。其中“生命化”又是課程的最高原則。在筆者看來,所謂生命化就是關注人,關注人的成長,尤其在新授課中,如何在把主干知識講清的情況下,更多的關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才是關鍵,因為要培養公民意識,促進人的發展,無疑三維目標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是更容易達成這一目的的。確定這一思想后,筆者不斷求新、求變。《北美大陸上的新體制》一課,由于目標清晰和現實貼近,很受展示課的青睞,可以說從自由女神到科幻電影,從奇聞異事到時政新聞,各種各樣的導入、線索都被用過。鑒于此,筆者將時間投入閱讀中,從一些學術著作中尋找線索和思路,希望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問題,這也是迎合目前“學術性”歷史課的要求。最后筆者在閱讀中發現,關于美國的制憲會議有非常詳細的記錄,包括當時美國先賢們認識到的問題,會議上的唇槍舌劍,最后的妥協和憲法簽訂都非常詳細。當時我的感覺是如獲至寶,如果能把這些細節插入課程之中,一定會有非常好的效果。因為我認為歷史是由許多生動的故事、無數鮮活的細節組成,然而教材受篇幅限制,剝離了無數故事和許多精彩細節,只剩下一個蒼白的骨架,大量新的歷史細節的運用可以豐富我的課堂內容,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
三、歷史課在新教學形式下的誤區
在試講之后,我自己就發現了問題,將大量的時間用在處理非重點細節上,課堂雖然熱鬧,但知識點的測試效果以及重難點的探究效果卻很差,所有的結論基本上都是由我說出來的。同組的前輩教師一針見血地指出,我的課走進了歷史細節教學的誤區,即大量使用細節而忽略主干,看似內容很多,但很多關鍵問題如蜻蜓點水根本沒有講透、講清。一節課下來,學生對于美國政治制度沒有基本的認識和把握,更別提與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聯系。花了大時間的制憲會議,學生除了看先賢們“吵架”,沒有任何民主方面的感悟。有一個前輩教師更是直接問我:“新課標,你看完了嗎?”
這些意見讓我茅塞頓開,也開始重新審視《大綱》,在之前我只關注了大綱中新和變,而沒有關注到歷史教學的基本功,“高中歷史教學,要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闡釋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進程和趨勢,對歷史事件、人物、現象做出客觀、全面的分析和評價。堅持論從史出、史論統一,力求思想性、科學性和生動性的統一。”
四、總結
在前輩老師的幫助之下,我最后處理了細節與主干的關系,抓住主干,豐富枝葉,在細節中選出一個和本課主旨貼近的點——“妥協”這一民主機制,進行重點講解力爭做到“一葉障目”。最后獲得了一些肯定。
通過這樣一節課的準備,我對新課標有了一次深入的認識。課改走到今天,可能絕大多數的教師都遇到過,如何處理“新”與“舊”問題,以我淺見,這其實是一個如何用新思想解讀舊問題的問題,我覺得“新瓶裝舊酒”不一定是貶義的,關鍵是你的“舊酒”是否是“好酒”。新課標讓歷史課程的思想教育功能得到強調與充實,這是我們必須抓住的時代優勢,在此指導思想之下,充分靈活起來利用最新研究成果和歷史細節,讓學生歷史學科能力得到培養,用學科能力去自我學習、自我提升,讓公民意識透過他們的學習和思想萌芽和發展,這才是新課標的真正目的。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