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海梅
什么是翻轉課堂?如何翻?如何轉?下面,通過我的一節教學設計——《過年:感悟我們身邊的傳統》來談談我對翻轉課堂的一些認識。
《過年:感悟我們身邊的傳統》的教學設計
[課前系統部分]
一、課標分析
課程標準:選用典型事例,分析傳統文化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從娛樂、信仰、禮俗和語言文字等方面,了解民眾的精神生活狀況及其變化。
二、教材分析
本課選用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之一——傳統節日作為研究對象。傳統節日的傳承和變遷,不僅能反映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而且能體現不同時期人民物質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的狀況。本課引導學生從中國的傳統節日感悟其中的優秀傳統文化,圍繞“春節”這個中國人最重視的節日展開對傳統節日蘊含的倫理、情感、信仰、文化等內容的探究。
三、學生分析
八年級學生對“過年”并不陌生,并且對過年充滿期盼。但是,他們對中國的傳統文化了解不多,所以,他們學這一課的興趣較濃,但要學得很深,也不太容易,關鍵是通過“感悟傳統”來理解“傳統”。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初步了解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一般特點(比如:濃濃的親情;尊老愛幼的感情;崇拜英雄的感情等),理解春節是中國人最重視的節日,倡導健康的節日文化。
2.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生課外搜集材料(①“年”的來歷。②你是如何過年的?③你們的長輩以前是如何過年的?④宋朝時,人們是如何過年的?⑤圣誕節的來歷及你們家如何過圣誕節?)。教師提供一定的素材及在課堂中的合作交流探究春節習俗傳承與變遷。
五、教學方法
本課內容以學生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為主,教師只是一個教學過程的組織者,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問題的探討,利用小組討論的方法來分析問題、研究問題,甚至提出問題,最終解決問題。這種教法,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讓學生在感悟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知識得到升華,能力得到鍛煉。
六、教學用具的設計與準備
1.多媒體。其中,有三個視頻《春節片段》《春節序曲》和《常回家看看》。
2.學生課前準備的畫或詩歌。
[課堂系統部分——教學過程]
一、課前探究部分
1.學生每人可以選用一句話、一首詩、一幅畫或者搜集一首歌來描述我們國家的傳統節日。
2.各小組任選下面的題目中的一個進行合作探究(①“年”的來歷。②你是如何過年的?③你們的長輩以前是如何過年的?④宋朝時,人們是如何過年的?⑤圣誕節的來歷及你們家如何過圣誕節?)
二、新課導入
播放《春節序曲》,學生“七嘴八舌話過年”,引入新課。
[新課教學過程]
一、追根溯源
1.春節的起源——起源于西周,定型于西漢。
學生活動:講講春節的由來。
設計意圖:通過課前的小組合作,讓學生把本小組搜集到的材料展示出來,鍛煉學生搜集材料的能力。
2.其他的節日。
學生活動:展示學生的課前準備。
設計意圖:展示學生自己的作品,使學生有成功的體驗。
二、風俗變遷
1.情境設置:展示王安石《元旦》一詩。
學生活動:找找北宋的過年習俗。
設計意圖:把前面的內容放在這一起學,使教學內容更加有連貫性,也使學生對過年有更深的印象。
2.多媒體播放春節片段。看看其中有哪些習俗。
學生活動:你們家過年還有這些習俗嗎?過年的習俗現在有什么變化?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己來說說過年的習俗,一來可以鍛煉他們的表達能力。二來在說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對比,對過年的感悟更深一層。三是可以讓學生感受過年時濃厚的親情。
對春運的思考:
設計意圖:使學生對親情體會更深。
討論:有人說如今的“年味”淡了,很多地方不允許放鞭炮,電話、電子郵件拜年方式代替了登門拜訪,你怎么看?現在年輕人流行過洋節,如情人節、圣誕節等,你又怎么看?
問問在座的老師,他們現在怎樣過年?對“年味”又怎么看?
設計意圖:因為這一節課是全校公開課,有一些老師在聽課,這樣設計,目的是鍛煉學生的采訪能力。
暢所欲言:當你拿了過年的紅包后,你怎么處理?
設計意圖:目的是引導學生過一個健康年。
3.老師寄語。
三、課堂總結
過年,是我們中國最具有文化內涵和傳統魅力的節日,也是最具有凝聚力的節日。它給了人們一份濃得化不開的情,一種經年釀造的醇厚的味。這就是生養我們的“文化之根”。其他的傳統節日都具有同樣的功能。
四、課后作業(課外延伸)
寫一句話或者一段話,甚至畫一幅畫或者寫一首詩,來表達你過年的心情。
設計意圖: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表達方式,是較為有人性化的作業,同時也可以讓學生把自己最棒的一面展示出來。
播放《常回家看看》,結束全課。
設計意圖:師生再次感受過年時濃厚的親情。
[課后系統部分——教學后記]
這一節課,從教學設計和課堂的教學,體現了新課標的教學理念,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精神。學生對我國傳統節日不甚了解,談感悟更是無從說起。但人是感性的,通過本節的學習,通過對傳統習俗的探究活動,領悟節日的豐富內涵及其包含的感情與價值觀。同時也感受過年時濃厚的親情。
通過學生的課前準備和課堂的討論、探究,學生的能力加強了。這種學生的自主學習、分組合作,既體現了新課標的精神,又使學生更加樂學、易學。
通過最后一個環節——采訪在座的老師怎么過年,達到了本課的升華;通過多元化作業的布置,使學生能根據不同的愛好和不同的層次來選擇不同的表達形式,是較為有人性化的作業,同時也可以讓學生把自己最棒的一面展示出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精神。
以上是我的一個教學設計,從這個教學設計中,來談談我對翻轉課堂的一些認識:
一、先學后教
先學后教,就是學生把第二天要學習的內容,提前在家預習,預習的方法有很多,可以看教材,可以做講學稿,也可以看視頻,還可以小組成員先分工合作搜集材料等等。比如我的《過年》就有課前系統部分,里面要求學生:
1.學生每人可以選用一句話、一首詩、一幅畫或者搜集一首歌來描述我們國家的傳統節日。
2.各小組任選下面的題目中的一個進行合作探究。(①“年”的來歷。②你是如何過年的?③你們的長輩以前是如何過年的?④宋朝時,人們是如何過年的?⑤圣誕節的來歷及你們家如何過圣誕節?)
只有學生準備充分,才能在課堂上大顯身手。所以,翻轉課堂的第一關是先學后教。
二、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
學生在課前通過各種方式進行預習后,在課堂當然就應該成為主體,翻轉課堂要求老師把課堂交給學生,這種“交”,是在老師的指導下的有效課堂,老師在課堂中不斷地啟示和指導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40分鐘的效率。由于學生比較多,一般一節課不大可能讓所有的學生都進行展示,所以必須進行小組合作。一個44人左右的班級可以分為11個小組,一般在課前,我就會把任務交給每個小組,小組成員分工合作,作業完成后,按小組上交,我幫他們修改后,課堂就可以交給學生了。這樣,展示的學生認真負責,聽課的學生集中精神,既提高了課堂效率,又鍛煉了學生的能力。還是以《過年》為例進行說明。
1.學生活動。
(1)講講春節的由來。
設計意圖:通過課前的小組合作,讓學生把本小組搜集到的材料展示出來,鍛煉學生搜集材料的能力。
(2)其他的節日。
學生活動:展示學生的課前準備。
設計意圖:展示學生自己的作品,使學生有成功的體驗。
2.風俗變遷。
(1)情境設置:顯示王安石《元旦》一詩。
學生活動:找找北宋的過年習俗。
設計意圖:把前面的內容放在一起學,使教學內容更加有連貫性,也使學生對過年有更深的印象。
(2)多媒體播放春節片段,看看其中有哪些習俗。
學生活動:你們家過年還有這些習俗嗎?過年的習俗現在有什么變化?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己來說說過年的習俗,一來可以鍛煉他們的表達能力;二來在說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對比,對過年的感悟更深一層;三是可以讓學生感受過年時濃厚的親情。
對春運的思考。
設計意圖:使學生對親情體會更深。
討論:有人說如今的“年味”淡了,很多地方不允許放鞭炮,電話、電子郵件拜年方式代替了登門拜訪,你怎么看?現在年輕人流行過洋節,如情人節、圣誕節等,你又怎么看?
問問在座的老師,他們現在怎樣過年?對“年味”又怎么看?
設計意圖:因為這一節課是全校公開課,有一些老師在聽課,這樣設計,目的是鍛煉學生的采訪能力。如果不是公開課,這一環節就改為學生互問,目的是一樣的。
暢所欲言:當你拿了過年的紅包后,你怎么處理?
設計意圖:目的是引導學生過一個健康年。
三、提高學生的能力
翻轉課堂,更能提高學生的能力,包括學習能力和課堂表現能力,從而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在課前預習中,學生用各種方法來思考和整理知識;在課堂上,學生更加大展身手。通過長期的訓練,學生綜合能力提高,學習興趣更加濃,從而提高學習成績。
以上是我對翻轉課堂的一些認識。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