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陵
摘 要:文言文是中學語文教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普遍感到難教,學生普遍感到難學。為了提升文言文的教學效果,從重視文言文的品讀和賞析,再到教學活動的合理設計,探析并優化了文言文的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不僅有效提升了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而且切實提高了學生閱、品、析、賞古文的能力。
關鍵詞:中學語文;文言文;品讀賞析;教學活動設計
很長時間以來,文言文成了中學語文教師感到既簡單又難辦的一項教學內容。簡單是因為教參上有逐句的翻譯,網絡上有各種文言現象的歸納,老師似乎只要帶著學生把課文讀熟,翻譯翻譯,該背的背背,該記的記記,然后下載一大堆練習題給學生反復做,這樣也就完成了教學任務。然而文言文有其自身的特點,內容上相對枯燥,理解上相對晦澀難懂,致使部分學生產生一定的厭學情緒。因此,如何提高初中文言文的課堂教學效果,成為語文教師不得不思考的一個問題。現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從充分重視賞析教學,精心設計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談談初中文言文的教學過程設計。
一、轉變觀念,重視文言文的品讀和賞析
文言文的教學課堂之所以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在于教學手段常規,千篇一律,還停留在熟讀、翻譯、背誦、考查等“填鴨式”教學方式。因此,首先要轉變觀念,重視文言文的品讀,重視文言文的賞析教學,讓文言文像文學作品課,一樣那么有味道,一樣那么激動人心。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豐富積累,感受中國古典文化的藝術魅力,切實提高學生閱、品、析、賞古文的能力。
以《公輸》一課為例,墨子與楚王、公輸盤之間那三個回合的辯論較量,足見古人高超的論辯藝術。第一回合對公輸盤,墨子“巧設陷阱,請君入甕”,咄咄逼人的語勢,直接揭露對方“義”的欺騙性。第二回合對楚王,墨子采用“巧妙設比,迂回包抄”的戰術,既讓對方陷入矛盾中無法辯駁,又滿足了王的虛榮心,讓對方樂于接受自己的主張。第三回合,墨子則采用了“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式的針鋒相對法,用實力取得了全面的勝利。三個場面可以說是驚心動魄,三次辯駁也讓人贊嘆不已。
再看《鄒忌諷齊王納諫》一課,可以賞析的點有很多。比如:對鄒忌這一智者形象的賞析,貫穿于全文的兩個字“思”和“善”的賞析,精妙的“三”字結構的賞析,文中排比句式的賞析,鄒忌勸諷技巧的賞析等,無不成為學生研讀討論的切入點。
當然,文言文的賞析教學離不開教師對文本的深入研究,要以文本的閱讀、文本的理解為基礎,絕不能讓分析教參取代了我們的閱讀過程。如果不能潛心閱讀,就不可能感受到《愛蓮說》中的“三美”(精粹的語言、美好的形象、雋永的意蘊);如果不是深入研讀,就不可能發現《曹劌論戰》中詳略的安排原來這么有講究;如果不是細細地品味咀嚼,就不可能感受到《鄒忌諷齊王納諫》中蘊藏于三次對話中的精彩。
二、讓語文活動的開展激活文言文課堂教學
文言文的教學,目前主導的教法還是講析,教學形式仍然比較單調,教學手法依然比較單一,這也是學生不喜歡學文言文的最重要的原因。如果想讓學生愛上文言課,那么調整教學方法,精心設計好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是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最有效途徑。
例如,本人在教授《唐雎不辱使命》時就設計了兩個活動。其一為演讀活動,讓學生根據人物不同的性格特點和具體語境,體會秦王、唐雎說話時的語氣語態,然后進行表情朗讀。學生或盛氣凌人地讀著“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或義正言辭地讀著“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或讀出了劍拔弩張硝煙彌漫的氣氛“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或讀出了內心的怯懦和低頭屈服的嘴臉“先生坐!何至于此!……徒以有先生也。”在整個活動中,學生紛紛躍躍欲試,學習熱情極為高漲,而讀準了人物的語氣、語態,實際上也就理解了人物的性格和當時的環境,是一種深入揣摩的結果。其二為模擬評價活動,讓學生分別站在秦王和唐雎的角度,評價對手。有的學生模擬當時的場景,想象蠻橫狂妄的秦王會怎樣瞧不起眼前這個弱國的使者,評價的語氣中充滿了不屑;有的學生則站在唐雎的立場上,冷靜、睿智地分析了眼前這個國君。事實證明,這種充滿活力的課堂比起“你講我聽、你講我記”的死氣沉沉的課堂,教學效果要好得多。
又如教授《岳陽樓記》時,本人讓學生進行了“板塊比讀”的活動,讓學生對比閱讀文中三、四兩段,要求學生變換視角品讀兩段的異同。如兩段都是先寫景后寫情,情景交融;兩段文字的內容一暗一明,一陰一晴,一悲一喜。又如,前段寫“因己而悲”,后段寫“因物而喜”等。還有兩段在文中的表達作用也讓學生去討論去有所發現有所收獲。
總之,要讓學生愛上文言課,教師就得多花時間研究學習,多花精力思考探究,充分重視賞析教學,精心設計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讓我們的課堂效率得到進一步提高,讓我們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更多的積累和豐厚。
參考文獻:
[1]陳志軍.文言文教學中的困境及對策淺談[J].漢字文化,2018(17):45-46.
[2]盧芳.初中文言文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J].甘肅教育,2018(13):107.
[3]方芳.“言”“文”共生 演繹精彩:提高初中文言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10):17.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