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建萍
【摘 要】 目的:通過研究治療慢性盆腔炎的實際治療效果,探討針灸治療的可行性。方法;從本院在2017年3月到2018年3月治療的患有慢性盆腔炎病癥的患者中選出80例,該80例研究對象被平均地劃分到參照組與針灸組中,參照組中的慢性盆腔炎患者均采用西醫常規的治療方法,針灸組的患者則接受中醫針灸治療。完成一個階段的質量工作之后,對兩組患者出現的不良反應進行統計,確定不良反應發生率與治愈率,對比兩種治療方法的應用效果。結果:中醫針灸治療方法的整體治療效果優于西醫治療。結論:治療慢性盆腔炎患者時,可參考患者的情況,選用針灸的治療方法,控制不良反應,提升治愈率。
【關鍵詞】 針灸治療;慢性盆腔炎;治療效果;治療要點
【中圖分類號】
R71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7-101-02
慢性盆腔炎是一種女性常見的慢性炎癥,主要出現在盆腔腹膜、生殖器與周邊締結組織部位。如果患者的體質比較差,治療難度也會因此而提升。一般患者出現急性盆腔炎后未被有效治療,其體質也沒有恢復,原有病癥反復發作之后可能會形成慢性盆腔炎。患者的病情一般比較穩固,醫療人員一般會使用西醫治療方法,給患者服用抗菌藥物、實施物理治療或者手術治療等,采用中醫常用的針灸方法同樣可以幫助治療該女性疾病。現分析針灸治療慢性盆腔炎的具體情況,解析實際的治療要點。
1 材料與方法
1.1 一般材料
選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慢性盆腔炎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均分為針灸組(針灸治療)與參照組(西醫常規療法),各40例。其中,針灸組年齡24~55歲,平均年齡(45.22±1.33)歲。參照組年齡25~56歲,平均年齡(46.26±1.37)歲。兩組患者在基本資料性別、年齡等資料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參照組治療方法:給參照組中的40例患者制定了西藥治療方案,主要給患者使用抗生素類藥物,使用青霉素藥品時采用靜脈滴注的方法,精準控制患者每日的用藥劑量,根據患者的實際狀況,選擇性使用紅霉素藥物,同樣使用靜脈滴注的注射方法,每日劑量設置為2g,醫療人員還參照患者的情況啟用了聯合用藥治療方案,配合使用甲硝唑葡萄糖注射藥劑,根據患者的患病程度來確定使用劑量。參照組的患者均需接受長達三個星期的連續治療,完成所有的治療療程后,確認患者的治療情況。
針灸組治療方法:這一組患者需要接受中醫的針灸治療,醫療人員需先確認針灸的主穴位。包括三陰交穴、次穴以及關元穴。參考患者的癥狀來調整針灸的穴位,如果患者存在氣滯血瘀方面的問題,需增加太沖穴、血海穴以及肝俞穴;如果患者屬于寒凝氣滯這一類型,應當增加足三里穴、脾俞穴以及腎俞穴,如果患者存在的問題主要為濕熱性問題,應當重視陰陵泉穴等部位的針灸。患者存在虛癥的情況,可直接應用補法,實證型患者應當啟用瀉法。扎針之后,需繼續展開加灸處理工作,一次針灸治療活動的時間應當控制在20min之內,10次針灸治療為一個療程,完成時間為10天的治療工作之后,確定并記錄患者的狀況。
為了清晰地對比兩種治療方法的實際應用效果,現確定相關的評價指標,包括慢性盆腔炎患者的實際治愈率,治療工作是否發揮效用。結束治療之后,還要統計出現不良情況的患者,對比不良反應在治療過程中的出現概率。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 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分析患者的治療效果得到,針灸組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參照組,詳細對比差異非常明顯,詳細如下:針灸組(n=40),治愈、有效、無效分別為35(87.50%)、4(10.00%)、1(2.50%);所以,針灸組的總有效率達到87.50%。同時分析參照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得到,參照組(n=40),治愈、有效、無效分別為15(37.50%)、10(25.00%)、15(37.50%);所以,參照組的總有效率達到37.50%。
不良反應發生率:分析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情況得到,針灸組患者中,有3例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所以其不良反應發生率為0.75%。而參照組中,有10例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所以其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5.00%。
3 討論
慢性盆腔炎是指女性內生殖器及其周圍結締組織、盆腔腹膜的慢性炎癥,常為急性盆腔炎未徹底治療,慢性盆腔炎病情較頑固,可導致月經紊亂、白帶增多、腰腹疼痛及不孕等。
已婚婦女是慢性盆腔炎疾病的高發群體,出現該種疾病支護,患者的盆腔部位會產生明顯的痛感。如果感染慢性盆腔炎病癥的程度比較嚴重,患者還會出現并發性的腹膜炎,輸卵管系統會產生包裹性積液。本次研究選用的針灸治療在治療與控制該婦科疾病的工作中可發揮重大效用,其治療過程更加安全,患者需承受的痛苦也有所減輕,治療工作更容易被患者接受,與抗生素治療手段相比,患者產生不良反應的概率也降低,慢性盆腔炎的治療過程也因此而變得更加輕松,因此可知該種治療方法值得在臨床中廣泛推廣,借此可改善治療該疾病的實際效果,針灸治療理念也需被進一步推廣與學習。
在治療的過程中,需要堅持攻補兼施,主要的工作是活血化瘀清利下焦濕熱,扶正。任脈跟足三陰經交會穴是治療的主穴關元,次清利下焦。局部取穴與循經取穴兩者相互的配合,可以從根本上發揮整體調節的作用,還可以發揮局部的針對治療的作用。在完成研究之后發現,對比傳統形式的西藥治療,中醫針灸治療的效果更為顯著。也就是說,針灸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達到87.50%明顯高于參照組的總有效率37.50%。同時,針灸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0.75%明顯低于參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25.00%兩者之間差異明顯。
綜上所述,對慢性盆腔炎患者實施針灸治療有利于提高患者治愈率,還可以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所以,針灸治療可作為臨床首選治療慢性盆腔炎的方式進行大力的推廣。
參考文獻
[1] 李相偉,李秀麗.2017.針對分析針灸治療慢性盆腔炎的治療效果.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4(63).
[2] 于艷華.2017.中醫針灸治療慢性盆腔炎的臨床分析.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4(41).
[3] 廖芳.2018.針灸配合易罐運動對慢性盆腔炎患者的療效分析.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