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姸
摘 要:在歷史課堂中利用歷史人物教學,開展初中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以八年級歷史課為載體,通過多種活動的開展,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從而讓初中生做出明智的決策。
關鍵詞:初中生;歷史人物;職業規劃
一、可行性
(一)切合新課改理念
歷史學科根據新課改精神,提出了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其中明確指出歷史學科的核心價值觀——家國情懷。這就更進一步明確中學歷史課堂的作用——樹立學生德行,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這對于學生未來的職業規劃具有重大思想指導意義。因此在初中歷史課堂開展職業規劃符合新課改理念。
(二)符合少年在認知方面和意志方面的發展
少年時期的認知水平不斷趨于穩定和成熟,智力水平顯著提高。在意志方面,少年意志的目的性和自制性得到不斷提高。因此在初中歷史課堂中通過學習歷史人物對學生進行職業規劃教育,是符合學生自身發展的。
(三)歷史學科的教學內容易滲透職業規劃教育
歷史教材中隨處可見各類民族英雄、世界偉人和革命先烈等人物,這些都是學生豐富的精神食糧。正是由于歷史學科本身的人文特點,所以使得歷史課堂更易于滲透職業規劃教育。
二、主要做法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內容所涉及的歷史人物,使用多種教學方法,對歷史人物的主要事跡進行學習,對學生進行情感、品德和理想教育,進而滲透職業規劃教育。
以八年級下冊第15課《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為主要案例,在課堂中利用歷史人物教學滲透職業規劃教育。
(一)使用講授法,初步講授歷史人物的典型事件,引起學生興趣
課堂導入時,教師展示周總理的照片,并介紹:“他是新中國杰出的外交官。他的外交才能讓世人折服,以至于他的逝世,使聯合國總部降半旗致哀,這是聯合國首次為非國家元首的領導人降半旗,史無前例,體現世人對他的無比尊敬。他是用怎樣的外交魅力贏得了世人的尊重呢?”
教師講述這一人物的相關事件(事件的選擇可根據課堂設計的內容來決定),讓學生對這一歷史人物初步認識。
(二)情景教學法
1.學習“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這一知識點時,教師組織活動“采訪小小外交官”(學生甲扮演小記者,學生乙扮演外交官)。
小記者:請問您對目前的中印對峙有何看法?
外交官:邊界問題是中印關系的核心問題之一。兩國應本著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友好來往。
小記者:請您給我們介紹一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出臺背景、內容及影響好嗎?
學習“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背景、內容及歷史意義,感受周恩來的外交智慧,使中國得以團結緊鄰,為國家建設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從而引導學生學習周恩來總理用學識和智慧為國效力的精神,引導學生樹立遠大志向,這有利于滲透職業規劃教育。
(三)使用情景教學法,讓學生深刻感受歷史人物的精神
學習“萬隆會議”這一子目時,讓學生演繹萬隆會議召開的場景(老師需在課前布置參演學生做好準備)。學生的演繹,情景再現了萬隆會議召開的背景、會議進程、“求同存異”方針的提出等內容,有利于學生進一步了解周恩來的外交智慧,讓學生更深刻地感受偉人的精神,更深入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目標,為自己的理想職業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使用陶冶法,利用歷史人物的事跡和精神,培養學生樹立崇高理想
1.展示少年周恩來求學圖片,使學生直觀感受偉人少年時即志存高遠。
2.展示周恩來一生各時期的照片,教師做配圖講解,感受偉人用一生踐行少年之志。
3.通過一個小型半命題作文(100字以內)“我想當___(職業),因為 。”
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了周恩來的一生,學習他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愛國情懷,學習他戎馬半生、報效祖國的革命精神,進而引導學生樹立為祖國、民族做貢獻的遠大理想。
三、初步成效
(一)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歷史課堂結構是由歷史事件和時間線索構成的點線結構。在這一結構中添加歷史人物教學無疑使這一結構更加豐滿,課堂更加生動。在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旺盛的情況下,利用歷史人物教學并滲透職業規劃教育,既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榜樣的力量,也可以為學生對未來職業規劃做初步構想,做到歷史與現實相結合。一堂內容豐富生動、形式多樣、自主性強的歷史課,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提高。
(二)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學生由于情感日益豐滿,對未來滿懷憧憬,學生對心中英雄充滿崇敬。在歷史課堂利用歷史人物教學,有利于讓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使其從榜樣身上汲取到精神力量。
(三)為學生成長奠定堅實基礎
在初中歷史課堂中教師利用歷史人物滲透職業規劃教育,有利于學生明確奮斗途徑和目標,讓學生從“為何學”的困惑中走出來。在歷史課堂中借鑒歷史人物的正面作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進而確立遠大目標和明確職業發展的方向,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受益終身。
參考文獻:
李忠康.教育學[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