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波
【摘 要】目的:于肝火擾心型心悸患者中應用龍膽瀉肝湯聯合耳穴壓豆實施治療,對治療效果予以探究分析。方法:2017年2月起~2018年11月畢,于我院選取100例肝火擾心型心悸患者實施研究分析,隨機均勻將其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患者應用常規西藥聯合耳穴壓豆實施治療,觀察組患者則在對照組的治療基礎上應用龍膽瀉肝湯,比較分析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組間比較分析,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其中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80.00%、97.00%(P<0.05)。結論:于肝火擾心型心悸患者中應用龍膽瀉肝湯聯合耳穴壓豆實施治療的效果顯著,有效改善了患者的臨床癥狀,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龍膽瀉肝湯;耳穴壓豆;肝火擾心型心悸
【中圖分類號】R9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6--01
臨床中,心悸主要指氣血陰陽虧虛或痰飲淤血阻滯,繼而導致心失所養、心脈不暢以及心神不寧,臨床表現主要為驚慌不安、不能自主以及心中急劇跳動。具有發作性,且隨著患者的情志波動或過度勞累而產生。而肝火擾心型心悸則是較為常見的一種心悸類型,往往會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產生嚴重影響。為此,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在本文中就主要從我院選取100例肝火擾心型心悸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研究分析了龍膽瀉肝湯聯合耳穴壓豆的治療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7年2月起~2018年11月畢,于我院選取100例肝火擾心型心悸患者實施研究分析,隨機均勻將其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患者中的男性與女性人數比例為2:3,患者年齡介于24歲到70歲之間、年齡中位數為(47.5±3.5)歲,病程4個月到15年之間、平均病程為(10.5±2.5)年;觀察組患者中的男性與女性人數比例為21:29,患者年齡介于25歲到71歲之間、年齡中位數為(47.9±3.6)歲,病程5個月到16年之間、平均病程為(11.5±2.5)年。對照組和觀察組在年齡、性別以及病程等一般資料方面不存在顯著的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應用常規西藥聯合耳穴壓豆實施治療,其中西藥主要指鹽酸胺碘酮,用法用量為:口服,1天2次,1次0.2mg;或鹽酸索他洛爾片,用法用量為:口服,1天1次,1次80mg;或硝苯地平片控釋片,用法用量為:口服,1天1次,1次3mg。耳穴壓豆的治療方法主要為:分別取心、交感、神門、枕、腎以及皮質下等耳穴區,采用濃度為75%的酒精實施常規消毒,此后采用補虛瀉實法實施貼壓刺激。若患者存在心神不寧和氣陰兩虛時應用補法,用手指進行一壓一松,間斷對耳穴實施按壓,每半秒按壓一次,按壓力度不宜過重,在貼壓后存在脹感略感承重刺痛為宜,各個穴位按壓20到30次,一天4到6次;若患者存在痰熱擾心和心脈瘀阻,則采用拇指和食指對耳廓的正背面實施按壓,按壓時邊移動或做圓形移動,持續時間介于20秒到30秒,促使貼壓位置出現沉、重、脹以及痛,每天4到6次。
觀察組患者則在對照組的治療基礎上應用龍膽瀉肝湯,龍膽瀉肝湯主要包括了采用6克龍膽草、9克黃芩、9克山梔子、12克澤瀉、9克木通、9克車前子、8克當歸、20克生地黃、10克柴胡、6克生甘草,用水煎服,1日1劑,分兩次服用[1]。
1.3 觀察和評價指標 治療效果。完成治療后患者的主要臨床癥狀消失,次要臨床癥狀得到緩解且心電圖檢查結果顯示正常為顯效;完成治療后患者的主要臨床癥狀減輕,次要臨床癥狀大部分患者得到緩解,少部分患者存在心動過緩或心動過速為有效;成治療后患者的所有臨床癥狀無改善緩解,甚至有所存在有所加重的情況為無效[2]。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0.0軟件總結分析本論文中患者的相關數據,用(n,%)表示計數資料,用予以檢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組間比較分析,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其中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80.00%、94.00%(P<0.05),數據內容見表1。
3 討論
心悸屬于一種常見心內科疾病,會對患者的日常生活產生巨大影響,同時也會對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其中肝火擾心型心悸則是一種常見心悸類型,對其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中醫學認為,十二經通于耳,耳屬于宗脈的聚集地,在耳廓上均有代表各個臟腑器官的區域,且均勻分布在各個耳穴之上。而當臟腑失調時則可通過的經絡的傳導作用導致耳朵相應區域發生異常,而通過改善耳廓相應穴位的狀況即可實現治療目的。就耳穴壓豆而言,該治療方法則是一種分別對心、交感、神門、枕、腎以及皮質下等耳穴區實施按壓治療的措施,具有調節臟腑、平衡陰陽以及臟腑的作用。而龍膽瀉肝湯則是一種將龍膽草作為君藥的藥物,具有清瀉肝火的作用,黃芩、山梔子則具有苦寒瀉火的作用,同時能夠協助龍膽草實現傾瀉肝火的作用;醋柴胡和郁金的作用主要為疏肝解郁;當歸和白芍的作用主要為養血柔肝;黃連的作用主要為清心除煩,屬于一種清心火的藥物。上述諸藥聯合應用,則可起到顯著的治療效果[3]。而從本文的研究結果可看出,組間比較分析,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其中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80.00%、94.00%(P<0.05)。盧軍占[4]通過研究得到了和本文類似的結果,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66.7%、91.11%。綜上所述,于肝火擾心型心悸患者中應用龍膽瀉肝湯聯合耳穴壓豆實施治療的效果顯著,有效改善了患者的臨床癥狀
參考文獻
焦鈺.中醫綜合療法治療心悸的臨床效果[J].雙足與保健,2018,27(05):184-185.
郭會鵑.中醫綜合療法治療心悸的臨床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2016,23(19):29-32.
李杰,李慧麗,肖文娟,等.耳穴壓豆治療心悸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3,20(08):78-79.
盧軍占.龍膽瀉肝湯治療肝火擾心型失眠療效觀察[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6,3(21):4269+4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