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英
【摘 要】目的:分析心理護理在兒科護理中的臨床應用效果,讓醫護工作者更加了解心理護理的優勢。方法:選取我院在2018年3月至2018年5月醫治的160例患兒,將患兒平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8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的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方法的基礎上采用心理護理,通過調查兩組家長對護理方式的滿意度,評定兩種護理方式的應用效果。結果:觀察組的滿意度為97.5%,對照組的滿意度為68.8%,得知,心理護理更能得到患兒家長的親睞。(P<0.05統計學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醫院需要進一步研究心理護理在兒科護理中的臨床應用的具體方法。同時醫院需要主動推廣這種護理方式,提高護理質量。
【關鍵詞】心理護理;兒科護理;臨床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7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8--01
引言
由于患兒的年齡較小,患兒在兒科治療中容易哭鬧。因此,家長比較擔心患兒。隨著社會發展,醫院的護理水平逐漸提高。如今,心理護理也常出現在兒科護理中。心理護理既需要對患兒采用科學地治療方式,又需要緩解家長的焦躁情緒。基于此,醫院越來越的重視心理護理。為了強化心理護理在兒科護理中的臨床應用效果,醫院需要讓醫護工作者深入學習心理護理工作,掌握護理工作步驟與護理重點。與此同時,醫院需要讓家長了解一些治療患兒的方法,促使家長更加理解醫護工作,調動家長參與患兒治療工作的積極性,提高治療效率。本文通過觀察組與對照組的實驗結果,得出在兒科護理中應用心理護理干預效果明顯常規護理干預,具體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在2018年3月-5月醫治的160例患兒,將其分為兩個小組,一組為對照組(80例),另一組為觀察組(80例)。具體如下,對照組:男性,38 例;女性,42例;年齡0.7-12歲;平均,6.2±1.4歲;患兒家屬年齡 26-59歲;平均,43.1±1.9歲。參照組:男性,36例;女性,44例;年齡1-11歲;平均,6.1±1.2歲;患兒家屬年齡 24-60歲;平均,42.9±2.1歲。( P> 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兩組患兒主要患有感冒、支氣管炎、肺炎等疾病。
1.2 方法 對兩組患兒采用不同的護理方式。第一,對照組采用常規的兒科護理。第二,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心理護理。具體如下,從患兒的角度來講,1由于患兒的年齡比較小,護士在為患兒輸液時可能會找不到患兒的血管。不過,患兒頭部的血管比較明顯。因此,護士可以在患兒的頭部進行輸液。在這種輸液方法中,護士需要取得家長的信任,以便協調配合完成輸液工作。2在醫院,人們常常聽到患兒的哭聲。一般情況下,患兒哭泣是因受到治療驚嚇。因此,護士需要安撫患兒情緒,轉移患兒的注意力,以便保證治療與護理工作的順利推進。3由于年齡的相對較大的患兒已經形成了自尊心,護理者需要了解患兒的心理需求,學會尊重患兒,提高護理效率。從患者家長的角度來講,護士需要主動地與家長進行溝通,讓家長了解對患兒實施治療的方法的優點,以便取得家長對自身的工作的理解。與此同時,護理人員可以向家屬介紹一些緩解患兒情緒的方法,以及家長在患兒面前控制自己焦慮情緒,以減輕患兒緊張,以便強化治療效果。除此之外,護理人員需要為患兒家屬講解一些誘發病癥因素的知識,以便預防兒童疾病。
1.3 評價指標 實驗主要通過整理患兒家長填寫的護理滿意度調查表,計算分值,得出家長對不同護理方式的滿意度。本次調查的事項共計100分,共分為了3種評分標準,第一,大于等于90分屬于十分滿意,第二,60分及其以上到90分屬于滿意,第三,小于60分屬于不滿意。家長對護理的方式的總體滿意度,是由第一與第二人數的相加除以組內人員所得出來的結果。
1.4 統計學分析 本次實驗應用SPSS 20.0 軟件統計與的分析對照組與觀察組的數據,用(%)表示計數數據,值進行檢驗。(P< 0.05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對比實驗小組的護理滿意度的詳細情況如下。觀察組:共80人;十分滿意,35人;滿意 43人;不滿意2人;滿意度,97.5%。對照組:共80人;十分滿意,9人;滿意 46人;不滿意25人;滿意度,68.8%。(P< 0.05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由實驗數據得知,觀察組的滿意度大于對照組。也就是說,心理護理比較受到家長的喜愛。為此,醫院可以積極地在兒科護理中應用心理護理方式,提高護理服務水平。
3 討論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對醫療服務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為此,醫院需要不斷地創新治療方法,提高治療效率。兒科屬于醫院的一個重要的科室。由于患兒的年齡較小,患兒容易對醫生產生恐懼。因此,醫生需要有足夠的耐心疏導患兒情緒。在治療的過程中,家長往往比較心疼自己的孩子,容易產生不良情緒。嚴重者甚至阻礙醫生治療。基于此,醫生與護士需要調節家長情緒,讓家長更好好配合理解醫護的治療。以上兩種方式屬于心理護理干預治療。現今,醫院在兒科護理中也會經常使用心理護理,并取得了良好護理效果。如,本文通過觀察組與對照組的實驗的結果(對照組的滿意度為68.8%,實驗組的滿意度為97.5%,P< 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得出家屬更希望醫護工作者應用心理護理的方式,幫助自身與患兒環節心理壓力。由此可見,醫院需要重視心理護理的模式。
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心理護理干預,能夠幫助患兒以及家屬減輕心理壓力。因此,家長更愿意配合醫護的治療工作。為了做好兒科治療工作,醫院需要主動圍繞患兒開展心理干預治療工作,制定科學地心理護理方案,提高醫療服務水平。在這種護理方法下,醫院可以與患兒家屬能夠更好的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促進醫療事業的健康發展。因此,醫院需要加大對心理護理方法的推廣力度,提高家屬對醫護工作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
王夕榮,孫學武,王夕英.心理護理在兒科護理中的臨床應用探討[J].智慧健康,2018,4(32):88-89.
郭固芬.心理護理在兒科護理中的臨床應用探討[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18(54):261+264.
張華,師秀媚,李舒雅.非語言性溝通在兒科護理中的臨床應用探討[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17,28(S2):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