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艷
【摘 要】目的:分析探討結核性腦膜炎的臨床特點及有效的治療方法。方法:選取42例結核性腦膜炎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1例。觀察組的患者治療方法是應用抗結核聯合激素進行治療,對照組患者的治療方法是采用抗結核治療法。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及癥狀改善情況。結果:治療組痊愈率的結果為61.90%,其總有效率是95.23%,經過統計學比較,兩項結果均顯著高于對照組結果(38.10%、85.71%)。對于治療組的患者,治療產生的并發癥意識障礙、頭痛、腦膜刺激征及腦神經損傷的比例明顯低于對照組,且兩組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治療組患者并發的腦積水、腦梗死、腦實質病變及胸片結核的比例明顯低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為采用抗結核聯合激素治療結核性腦膜炎的效果要優于單純使用抗結核治療,并且對于病患的臨床療效有顯著性的提高。
【關鍵詞】結核性腦膜炎;聯合治療;抗結核;激素
【中圖分類號】R25.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6--02
結核性腦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TBM)是結核桿菌導致腦膜和脊髓膜的非化膿性炎癥,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系統性結核病。近年來由于結核桿菌基因突變、抗癆藥物研制相對滯后,發病率、致殘率和病死率都有逐年上升的趨勢,給這一疾病的治療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本研究對收治的42例結核性腦膜炎病患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以便探究該疾病的臨床特點和治療方案,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選取 2016年2月至 2018年4月 42例被確診為結核性腦膜炎的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其中男 20例,女 22 例,年齡7~56(42. 54 ±3. 12)歲;早期 15 例,中晚期 27例;腦脊液改變:輕度 6例,中度 29例,重度 7例。所有患者均確診為 TBM。將其隨機分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1例,兩組患者分別在性別、年齡、病程和腦脊液改變程度等方面進行差異性比較,未見其統計學意義(P > 0. 05),所以兩組病患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抗結核法進行治療:針對輕度結核性腦膜炎患者給予利福平、異煙肼、鏈霉素三聯藥物處理。中度和重度結核性腦膜炎患者給予鏈霉素、利福平、吡嗪酰胺、異煙肼四聯藥物處理。觀察組給予抗結核治療基層上,聯合激素治療:輕度結核性腦膜炎患者口服20 ~30 mg波尼松,一天一次;中度和重度結核性腦膜炎患者靜脈注射 10 mg的地塞米松,一天一次,在治療 4 周后將藥量逐漸減量,同時給予患者20 ~30 mg的波尼松,一天一次。中度和重度結核性腦膜炎患者給予甘露醇 125 ml,快速靜滴,3 次/脫水治療。兩組患者在以上的治療前都經過一些基礎性的治療:在營養方面攝入蛋白含量和熱量較高的食物,對于深度昏迷的患者可使用鼻飼或腸胃外營養。
1.3 療效結果 痊愈:臨床癥狀全部消失,腦脊液恢復正常;好轉:臨床癥狀改善,腦脊液基本恢復正常;無效:臨床癥狀、體征均未改善,腦脊液的檢查結果無明顯改善。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 SPSS 20. 0 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 χ 2 檢驗,P < 0. 05 代表有顯著性差異并且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治療組痊愈率的結果為61.90%,其總有效率是95.23%,經過統計學比較,兩項結果均顯著高于對照組結果(38. 10%、85.71%)。對于治療組的患者,治療產生的并發癥意識障礙、頭痛、腦膜刺激征及腦神經損傷的比例明顯低于對照組,且兩組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 05)。同時治療組患者并發的腦積水、腦梗死、腦實質病變及胸片結核的比例明顯低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 05)。
3 討論
TBM 早期表現發熱、頭痛、嘔吐、倦怠,通常持續1~2周。早期診斷以及合理選擇治療方法相當重要。當臨床癥狀、體征、腦脊液的病理檢驗結果和頭顱影像學檢查高度提示本病并且確診為本病時,必須立刻采取抗結核方案進行治療。根據臨床研究結果表明,異煙肼、利福平、吡嗪酰胺或乙胺丁醇、鏈霉素四聯抗結核治療是TBM最有效的抗癆用藥方案。對于抗結核藥物來說,選擇的藥物應可以通過血腦屏障,同時選擇的藥物還應在腦脊液中達到有效的血藥濃度。在本實驗藥物選擇中,異煙肼和吡嗪酰胺可以快速的通過血腦屏障,一部分的利福平和鏈霉素可以通過炎性血腦屏障,聯合用藥不僅可以提高抗結核藥物的療效還可以減少因藥物產生的不良反應。本研究依據病患的具體反應對治療方法進行適當的調整。在抑制和殺死病菌的方面異煙肼與利福平以及鏈霉素這些常規抗結核藥物可以起到作用,所以針對輕度結核性腦膜炎的患者使用常規藥物便可痊愈。中度或者重度結核性腦膜炎患者需加入輔助性的藥物,如吡嗪酰胺。吡嗪酰胺作為半殺菌藥物,不僅可以增強穿透血腦屏障的能力,并且可以提高結核菌殺滅效果,使得患者得到較好的治療。經過治療的患者其腦脊液得到顯著的改善,在結核性腦膜炎壓力及蛋白質等方面均有好轉。曾有報道顯示,患者的生命會受到腦脊液變化的威脅,所以使用的吡嗪酰胺可以形成高濃度穿透血腦屏障進入腦脊液中,從而達到強化治療的效果[1]。激素不僅可以減少結核中毒的程度,控制炎癥的發生;還可以減緩腦水腫、降低顱內壓等現象的出現,并且激素還能夠減少響腦脊液循環的粘連梗阻等能有效緩解患者的臨床病癥[2]。激素治療也能夠有效的提高腦脊液中關于抗結核的藥物濃度,構成一個高濃度的殺菌環境,以此來迅速減少腦脊液中的細胞數和蛋白含量,從而完善患者的預后[3]。
本研究在治療結核性腦膜炎病患上,將抗結核、激素聯合治療和單純應用抗結核治療進行對比,結果表明,采用聯合治療的治療組痊愈率的結果為61.90%,其總有效率是95.23%,經過統計學比較,兩項結果均顯著高于對照組結果(38. 10%、85.71%)。對于結核性腦膜炎的患者采取抗結核聯合激素治療的效果要優于單獨進行抗結核的治療,同時患者的治療應該采取早期、聯合、規律、足量、足療程的方案,并且針對不同臨床癥狀的患者要實施劑量個性化的措施。
參考文獻
廖榮信. 結核性腦膜腦炎的 MRI 診斷進展[J]. 中國醫師雜志,2015,17(1):158 -160.
何紅彥,邵艷新,殷智曄等.結核性腦膜炎臨床特點觀察與治療分析[j].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15,36(8):878- 880
孫紹武.結核性腦膜炎規范治療效果分析[j]臨床醫學,2017,37(4):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