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海舟
【摘 要】目的:分析無張力疝修補術對腹股溝疝的療效。方法:選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94例患者,按照就診順序分為觀察組(n=47)與對照組(n=47),對照組采用傳統疝修補術治療,觀察組采用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手術指標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下床時間、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6.38%,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3.40%(P<0.05)。結論:采用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手術完成效率高,可縮短患者住院治療時間,降低并發癥的發生。
【關鍵詞】腹股溝疝;無張力疝修補術;手術指標;住院時間
【中圖分類號】R24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6--02
腹股溝疝屬于常見外科疾病,其中中老年男性患者略多。隨著我國社會人口老齡化的加重,近幾年來,該病發病率具有逐漸增高的趨勢[1]。臨床對于如何安全高效治療腹股溝疝應給予充分重視。傳統手術治療在進行縫合時對疝周組織產生過大張力,患者術后伴有劇烈疼痛,且術中切口大,出血量多,均加大了術后并發癥的發生,預后不佳。無張力疝修補術采用新型材料進行修補,手術切口小,術后恢復快,有效彌補了傳統疝修補術的不足之處,在臨床應用中獲得普遍認可。本文主要探討無張力疝修補術在腹股溝疝的臨床療效,現做如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94例患者,按照就診順序分為觀察組(n=47)與對照組(n=47)。對照組47例,男26例,女21例,年齡45-79歲,平均年齡(60.12±5.74)歲。觀察組47例,男28例,女19例,年齡46-77歲,平均年齡(61.45±6.02)歲。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均保持同質性(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疝修補術治療,采用連續硬膜外麻醉,在術后使用500g沙袋加壓于切口處,使用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約3-4天。觀察組采用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具體為:于恥骨點和腹股溝韌帶中上方約5厘米相交之處做常規切口,對皮膚、皮下組織、腹外肌腱膜逐層切開,將腹股溝韌帶在外側充分暴露,維持內側精索游離并提起,明確疝囊位置后對疝囊進行剝離,促使其游離至腹膜外脂肪處,暫時不需要對其進行高位結扎,當精索以及提睪肌游離至精索下方時,且腹外斜肌腱膜上下葉均充分游離,將網塞完全填充于疝環中,并依據患者疝環實際大小對內瓣進行修剪,保持疝環口與尾部平齊,對外層進行縫合后將與附近較硬組織相連接,注意放置補片于精索后,并實施固定,對固定尾部兩葉進行縫合,檢查無誤后逐層縫合。術后同樣給予患者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
1.3 觀察指標 (1)兩組患者相關治療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下床時間、住院時間等。(2)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主要有陰囊血腫、尿潴留、縫線反應等。
1.4 統計學方法 借助統計學專用軟件SPSS20.0版本對組間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下床時間、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率數據差異進行檢驗,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下床時間、住院時間描述方式為“”,兩樣本計量資料的檢驗方法為t檢驗,并發癥發生情況(n,%)采用卡方檢驗,均將P<0.05記為差異有顯著性的前提。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相關治療指標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30.16±8.75)min、術中出血量(17.59±2.72)mL、術后排氣時間(8.03±1.94)h、下床時間(12.45±3.02)h、住院時間(7.15±1.42)d,對照組患者手術時間(60.18±11.49)min、術中出血量(32.17±2.97)mL、術后排氣時間(16.15±2.04)h、下床時間(21.67±4.79)h、住院時間(11.85±3.63)d,組間數據差異顯著(t=13.471、23.462、18.693、10.552、7.814,p=0.000、0.000、0.000、0.000、0.000)。
2.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情況為尿潴留1例(2.13%)、縫線反應2例(4.26%),并發癥發生率為6.38%,對照組并發癥發生情況為陰囊血腫4例(4.26)、尿潴留4例(6.38%)、縫線反應3例(6.38%),并發癥發生率為23.40%,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5.371,p=0.205)。
3 討論
腹股溝疝是指由于腹股溝區發生缺損,腹腔內臟器官向其中突出體表,從而形成疝。主要發生部位在腹壁與大腿交界處,包括腹股溝斜疝、腹股溝直疝兩種,其中腹股溝斜疝較為常見[2]。臨床主要采用手術方式對其進行治療,堅持加強腹部薄弱區為治療原則。傳統疝修補術通過將疝周組織強行聯合的方式增強腹壁,對正常解剖組織結構產生損傷,縫合部位存在較強張力,導致患者術后伴有持久疼痛,限制正常活動,延長治療時間。疝氣無張力修補術中使用補片材料具有持續性無張力作用,與人體組織具有良好相容性,未對股溝區解剖結構造成破壞,組織內部纖維蛋白凝膠能夠在短時間內對其進行黏合固定,在加強薄弱環節的同時,腹橫肌筋膜強度以及韌性也增大,彌補了傳統疝修補術的不足,有效緩解患者術后疼痛,幫助患者早日下床活動,得到較快恢復。本文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術后下床時間、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與以上分析一致。且無張力疝修補術作為一種新型修補技術,術中產生切口小,使用材料為合成纖維網,例如聚丙烯網、尼龍網等,不會引發過敏反應、異物反應,填充疝環較為徹底,術后疝后壁穩定性提高,進一步提高了手術治療效果。本文結果表明,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指標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同時患者在接受治療后,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6.38%,對照組為23.40%,組間數據經統計學比較具有顯著差異(P<0.05)。說明無張力疝修補術手術效果穩定。
綜上所述,采用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能夠明顯改善手術治療效果,促進康復進程,安全性高,具有推廣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辜樹勇, 沈映玲, 鄭宗珩. TEP與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用于成人腹股溝疝的療效對比分析[J]. 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 2015, 18(6):481-483.
陳渠. 不同方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氣的臨床療效分析[J]. 醫學信息, 2016, 29(32):225-225.
方楚錕, 馬越群, 魏少陽. 不同方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氣的臨床療效觀察[J]. 中國傷殘醫學, 2016, 24(15):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