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丹
【摘 要】目的:探討腹腔鏡微創手術治療宮頸癌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15年11月-2017年11月200例醫院收治宮頸癌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根據患者手術方法的不同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100例。兩組均行,觀察組采用腹腔鏡手術,對照組則采用傳統開腹手術。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對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實施分析研究,同時比較兩組在手術及預后相關指標的差異。結果:兩組患者在治療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患者在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以及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腹腔鏡在早期宮頸癌中的臨床療效與開腹手術相近,但患者的預后情況更好,能夠促使患者早日出院,值得在臨床中推廣使用。
【關鍵詞】宮頸癌;腹腔鏡;開腹手術;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969.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6--01
宮頸癌是一種常見的女性惡性腫瘤,目前主要是采用手術治療的方式,主要采用的術式為廣泛子宮切除加盆腔淋巴結清掃[1]。過去主要是采用開腹手術進行治療,但是開腹手術對患者的損傷較大,術后并發癥多,導致患者的預后受到影響,造成患者生活質量下降。隨著微創手術的不斷發展,腹腔鏡手術的出現為廣泛子宮切除加盆腔淋巴結清掃的實施提供了新的方法,與傳統開腹手術相比,腹腔鏡手術具有微創、高效、安全的優勢,能夠減小對患者機體的損傷,同時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預后情況,在臨床應用中表現出了較好的應用效果。因此,文章主要針對腹腔鏡在早期宮頸癌中的臨床療效展開分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5年11月-2017年11月200例醫院收治早期宮頸癌病變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根據患者手術方法的不同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100例。觀察組100例患者中年齡為26~58歲,平均為(36.8±10.5)歲。對照組100例患者中年齡為25~57歲,平均為(37.5±10.2)歲。本次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入選標準:①經陰道鏡、病理組織學檢查確診為宮頸癌;②患者及家屬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并能配合隨訪調查。排除標準:FIGO 評分Ⅲ、Ⅳ期(即病變轉移至肺伴或不伴生殖道轉移、病變轉移至腦肝腸腎等組織)、合并陰道炎、盆腔炎、凝血異常的患者。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方面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均行,術前服用香芍顆粒(廠家:揚子江藥業集團四川海蓉藥業有限公司;規格:0.2mg×10粒),1天3次,1次1袋。觀察組患者取膀胱截石位,置留導尿管,并放置舉宮器。常規四孔法置入腹腔鏡、穿刺套管、超聲刀、分離鉗和吸引器等設備,探查腹腔和盆腔組織的情況。首先進行盆腔淋巴結清掃,然后行淋巴結活檢。然后廣泛性切除子宮,將子宮動靜脈游離并切斷宮頸韌帶,廣泛切除子宮后從陰道送出。經陰道縫合殘端,沖洗盆腔組織后止血并常規放置引流管。
對照組常規經腹部切開,行廣泛子宮切除加盆腔淋巴結清掃。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同時比較兩組在手術及預后相關指標的差異。本次研究臨床療效參照相關文獻制定:顯效:術后1個月陰道鏡檢查無異常,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有效:術后1個月陰道鏡檢查發現有少量微小淋巴結殘留,臨床癥狀得到明顯改善;無效:術后1個月婦科檢查仍有接觸性出現、陰道排液,甚至癥狀加重。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
2 結果
2.1 臨床療效 兩組患者在治療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3 討論
早期宮頸癌主要是采用外科手術治療的方案,能夠起到根治的效果。主要采取的術式為。過去常采用開腹手術治療,在直視的情況下進行廣泛子宮切除和淋巴結清掃,但是開腹手術對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大,預后效果較差且影響患者腹部的美觀,且肉無法觀察到微小病灶,導致淋巴結清掃效果不夠理想,導致患者容易出現復發的問題。隨著腹腔鏡技術的出現,腹腔鏡在中的應用受到臨床醫學的關注,能夠減小傳統手術造成的損傷,并且能夠減小對患者腹部美觀的影響。腹腔鏡手術具有創傷小、出血少、術后恢復時間短、安全性高的優勢。應該指出的是,醫生對腹腔鏡使用的熟悉程度等會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手術相關指標,比如手術出血量以及手術時間等。但是總體而言,腹腔鏡在婦科惡性腫瘤的臨床治療中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其能夠有效觀察到患者腹腔、盆腔組織,同時能夠全面檢查腫瘤及淋巴結情況,在早期宮頸癌的臨床治療中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的難點在于淋巴結的清掃中,腹腔鏡手術在這一方面具有開腹手術所不具備的優勢,腹腔鏡能夠放大圖像的功能,在操作空間小、位置深的淋巴結清掃中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臨床中腹腔鏡技術的使用也越來越廣泛,這得益于現階段腹腔鏡技術的成熟,在很多微創手術中都可以通過腹腔鏡進行手術。
隨著近些年來醫療服務模式的轉變,臨床醫學除了重視治療的有效性外,更加注重患者術后的預后情況。開腹手術由于術中切口較大,因此術后疼痛也較大,且切口愈合速度慢,導致患者住院時間較長,容易引發醫院感染、術后腸粘連等并發癥的出現,對手術的臨床療效造成了影響。而腹腔鏡手術由于創口小,且對患者的影響小,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預后情況,能夠促使患者早日出院,提高了患者對于臨床醫療服務的體驗,在臨床治療中獲得了醫生與患者的支持。本次研究觀察中,兩組患者在治療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患者在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以及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這說明腹腔鏡在早期宮頸癌中的臨床療效與開腹手術相近,但患者的預后情況更好,病人在手術時間以及術后出血量等指標方面均要優于對照組,如此能夠促使患者早日出院,值得在臨床中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熊菊香,王沂峰,陳高文等.改良腹式與全腹腔鏡廣泛宮頸切除術治療早期宮頸癌的比較[J].實用婦產科雜志,2015,31(4):31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