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開梅
【摘 要】目的:就重癥高血壓腦出血患者肺部感染預防中氣道管理的價值進行分析與探討。方法:72例重癥高血壓腦出血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36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實驗組給予氣道管理。比較兩組肺部感染發生率以及死亡率。結果:實驗組患者的肺部感染發生率及死亡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關鍵詞】顱內出血,高血壓性呼吸道感染護理
【中圖分類號】R6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6--01
1 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如對患者生命體征進行監測,實行無菌操作和口腔護理等。
觀察組則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綜合護理,主要內容有以下幾點。
1.1 對患者進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護理人員在護理時應有耐心,認真解答患者的各類問題,加強對患者的關心和愛護。如果患者需要出院,應向其告知各類生活注意事項,提醒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態。
1.2 手術完成后,根據患者的情況,對患者體位進行調整:如果患者的意識清醒,讓患者取半坐臥位,將床頭適度抬高;如果患者意識尚未清醒,將患者的頭往一側傾斜,為患者留置胃管的同時對患者吞咽能力進行適當鍛煉,避免患者出現誤吸。同時,確保病房的通風情況良好及溫濕度條件適宜,并嚴格進行消毒工作。
1.3 由于患者術中要切開氣管,術后往往會出現唾液分泌量少、咽部較為干燥的情況,容易造成細菌的繁殖,加之患者抵抗力較低,很容易導致口腔感染的出現。而口腔直接連接著肺部,口腔感染又很容易導致肺部感染,因而需要加強對患者口腔的護理,做到每天沖洗患者口腔。
1.4 仔細監測患者的各項體征,確認其呼吸道的通暢情況。一旦患者的意識清醒,應將其氣管處的插管及時取下,讓患者進行自主呼吸,并鼓勵患者進行深呼吸及必要的咳嗽。如果患者的痰液粘稠,患者難以咳出,護理人員應對其進行適當的霧化治療,或采取拍打背部等方式幫助其排痰。針對意識不清醒的患者,護理人員應將其氣管切開進行排痰,但時間不能過長,避免患者出現氣管痙攣。
1.5 在飲食方面,護理人員應注意對患者蛋白質等營養的補充,確保患者身體狀況的良好。
1.6 評定指標 采用本院自擬的滿意度調查表對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進行評定,其中,分值≥85分為滿意,分值在60~84分之間為一般滿意,分值
2 治療期間的注意事項
2.1 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護理, 給予實驗組患者氣道管理, 具體內容包括:①首先由本院的相關人員進行氣道管理方案的擬定, 其人員包括主任、主治醫師、護士長以及責任護士等。待患者入院后1 d, 由該小組成員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評估, 與此同時密切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 如血壓、心電、血氧飽和度以及脈搏等。其后觀察患者的肢體活動情況, 并協助患者進行常規檢查。待上述操作完成后, 給予患者常規治療方案, 如吸氧以及禁食等。此外, 護理人員向患者家屬詳細講解該疾病的相關知識、病情特點以及治療期間的注意事項, 獲得家屬的配合和理解, 進而使治療得以順利實施。②患者入院1周后, 對患者進行相應的護理措施, 首先協助患者進行定期翻身, 并給予霧化吸入治療, 其使用的藥物為沐舒坦, 劑量為15 mg, 2次/d。與此同時, 對患者的口腔以及呼吸道進行護理, 選擇適宜的漱口液, 2次/d。定期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 如呼吸、意識以及體溫等, 必要時給予患者氣道吸痰;若患者出現嚴重的意識障礙或肺部感染較為嚴重, 切開氣管, 選取痰標本, 并進行培養。若患者的氣管切口后, 給予患者氣道濕化和霧化液, 2次/d。與此同時, 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 并對氣囊壓力進行定時監測, 避免發生內容物反流。③患者入院2周后, 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吞咽功能訓練, 主要內容包括:讓患者練習咀嚼動作, 訓練時間25 min/次, 2次/d。與此同時, 將冰凍的水放進患者口腔, 刺激舌根以及軟腭, 讓其練習吞咽動作, 訓練時間為10 min/次, 3次/d。④患者入院3周后, 指導患者進行康復功能訓練, 如肢體功能鍛煉以及語言功能鍛煉等, 就氣管切開的患者做好拔管護理[5]。⑤待患者出院后, 護理人員協助患者辦理出院手續, 并告知正確的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 同時告知患者如何預防并發癥的相關措施, 囑咐患者堅持進行神經功能鍛煉。
2.2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護理后的肺部感染發生率和死亡率進行統計與對比。
2.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檢驗。
參考文獻
陳施清.氣道管理在預防重癥高血壓腦出血患者肺部感染中的應用[J].中國基層醫藥,2016,(12).
馬紅芳,安霞娟.重癥高血壓腦出血患者氣管切開護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7,(21).
陳紅梅.重癥高血壓腦出血術后護理[J].醫學信息,2016,(39).
楊春祥,王愛萍.重癥高血壓腦出血早期營養支持的臨床價值分析[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