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筱璐
摘要:本文以文化生態的視角來解讀“非遺”舞蹈的現狀與發展,并以安徽省蚌埠市地區花鼓燈為例。在追根溯源與創新這兩種訴求之下,對于“非遺”舞蹈要傳承的究竟是前者還是后者,究竟是呼吁文化之根的回歸還是站在文化這棵大樹下去研究轉基因的果實。
關鍵詞:“非遺”? ?民族民間舞? ?安徽蚌埠花鼓燈? ?文化生態
中圖分類號:J722.2?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05-0067-02
一、這是關于文化生態的思考
文化也可以被理解為一種社會現象,所有地區所有民族的自然生活,以及祖先傳承下來的文化生活。這種文化生活反映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一定的氣候。現象與氣候的規模化使文化具有一種獨有的概念——文化生態。在破壞自然生態平衡的同時,人類社會創造的文化生態平衡也在被破壞。隨著工業文明的發展,每年有多少地方傳統文化正在消失,這種消失也將對人類文化生態造成危害。文化生態失衡的問題就類似于蝴蝶效應,看似最不起眼的消磨與流逝,可喻為一種慢性病的潛伏期,或許在社會發展過程的某一環節中就會出現“并發癥”。
為了保護即將逝去的傳統文化,使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傳統文化得到創新,同時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文化多樣性和激發人類的創造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即——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二、“非遺”舞蹈——安徽蚌埠花鼓燈
(一)蚌埠地區花鼓燈
非遺舞蹈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明確了傳統文化舞蹈的非遺定義:首先,必須是老祖宗傳下來的舞蹈,具有一定的時間跨度,是產生在建國之前的民間舞蹈,可追溯至某朝某代,并有例有證;其次,流傳形式必須是口傳身(形)授的,真正的傳統民間舞蹈用文字是無法詳細記載的;再者,非遺舞蹈作為一種草根藝術,已出現逐漸消失甚至是瀕臨消亡的走向。作為宋明時期就已出現的民間舞蹈表演形式,安徽花鼓燈在2006年被國家確認為首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之一,安徽省蚌埠市地區花鼓燈的傳承與發展研究在當前具有重要意義。
蚌埠地區的花鼓燈是源自淮河中游的漢族舞蹈藝術的典型代表之一,是花鼓燈的發源地,反映了淮河流域勞動人民的傳統文化、習俗和信仰,形成歷史悠久、藝術風格獨特,歌、舞、樂三位一體,也是典型的廣場文化藝術。它以節奏明快、鏗鏘有力的鑼鼓吹打樂伴奏,以優美的舞姿及悠揚婉轉的曲調,來抒發淮河兒女的幸福與悲哀之情,它像世界東方的一顆明珠一樣閃耀,享譽國際。
(二)花鼓燈舞蹈發展具規模
在國家與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各舞蹈專業高等學府紛紛而至蚌埠地區深入田野。作為這一時期的花鼓燈傳承人兼花鼓燈藝術家金明、婁樓、高小平等人承接著馮國佩先生等前輩的大旗,將花鼓燈藝術普及在安徽地區以及全國各舞蹈專業院校的課堂之中。以北京舞蹈學院民間舞系為帶領的諸多高校也非常注重花鼓燈這一傳統舞蹈的發展趨勢,推出了中國民族民間舞傳習教材,并于2018年10月在北京舞蹈學院舞蹈劇場順利舉行《中國民族民間舞傳習》(DVD)發布會,這套“十三五”國家重點音像制品是北京舞蹈學院中國民族民間舞研究中心發起的一項重要文化保護工程。因此,近幾年花鼓燈舞蹈如雨后春筍般出現了大量舞蹈作品,如《悠然情韻》《啷哩個啷》《淮水情蘭花灣》《練射擊》等。安徽省花鼓燈歌舞劇院作為生長在蚌埠本土之上的專業院團,也先后創作了大量的舞蹈作品,如《淮河風情》《珍珠姑娘》《淮河邊的玩燈人》《遠去的蘭花爺爺》等,在原創舞劇《大禹》中也展現了具有花鼓燈元素的舞段。近幾年,在蚌埠舉行的中國花鼓燈藝術節交流周,各地高校院團與國內著名舞蹈藝術家們齊聚同臺演出。綜上所述,秉承著“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花鼓燈舞蹈的發展在當下卻處于迅猛洪流的態勢,花鼓燈舞蹈的市場也呈現出較為繁榮的景象。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文化和審美需求發生了改變,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之下,花鼓燈舞蹈作為一種傳統舞蹈,其審美需求與創作手法也越來越多樣化,在舞蹈圈中所刮的一陣保護“非遺”舞蹈之風下,作為藝術工作者對于傳統舞蹈的創新其實還是值得商榷的。
三、傳統舞蹈在當下的傳承與創新
活態的文化遺產需要活態的傳承,對于花鼓燈舞蹈的傳承與創新的問題最重要的就是理念的認識,原封不動去傳承還是在傳承的過程中加入新的文化,讓“非遺”舞蹈成為我們新文化肌體的一部分。對“非遺”舞蹈最大的保護、最有效地保護就是讓其不斷地流淌在我們民族的血液里,簡言之,就是使“非遺”舞蹈成為新文化的一部分,而不是讓其成為一種新文化。
(一)政策緊抓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最重要的是依靠政府的關注和支持,沒有政策的給予,那么一些當地農村鮮活的原生態的“非遺”財產就會快速流失。因此,蚌埠地區緊抓政策,建設花鼓燈文化生態村與花鼓燈藝術傳習基地;2004年中國花鼓燈藝術博物館在蚌埠市建成開館;建設花鼓燈研究中心,聯合中國舞蹈研究所成立中國花鼓燈研究工作室;在北京召開了國際花鼓燈藝術研討會,推出專著《中國花鼓燈藝術》《花鼓燈志》《花鼓燈研究論文集》《中國花鼓燈音樂集成》等一批研究成果,對花鼓燈藝術的保護傳承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同時,蚌埠地區還打造花鼓燈特色文化品牌,建設花鼓燈“國字號”品牌,即“中國花鼓燈第一村”——馮嘴子花鼓燈生態保護村。這一國字號品牌初具規模,馮嘴子村的百姓也已經開始享受花鼓燈生態保護村建設帶來的實惠和榮耀。
(二)專業推動
在教育層面,學校將適當普及中小學花鼓燈藝術方面的教育,并以藝術課或課外興趣小組的形式開設相關藝術。不僅在于中小學,高校在民族文化的傳承和建設中承擔著重要的責任,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地區的地方高校應該在地域文化的傳承中發揮主導作用。這將是花鼓燈藝術傳承與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也對我國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繼承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在花鼓燈專業梯隊的建立上,還需要壯大中堅力量。選拔、培養各類專門人才,使花鼓燈藝術的傳承、研究與規劃管理工作走上系統化、規范化發展的道路,專業團體的建立與完善就顯得極其重要。由此,安徽省花鼓燈歌舞劇院的建設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這支專業的花鼓燈藝術表演團體培養了眾多的花鼓燈演藝人才,編排、演出了大量花鼓燈節目,其中《淮河邊的玩燈人》等節目先后獲得華東六省一市舞蹈比賽二等獎、參加全國舞蹈展演、荷花獎舞蹈比賽等,并活躍在國內各個舞臺,且多次進行藝術交流活動,受到廣泛關注。
在民間文化中,一門民間藝術的發展僅僅有專業人士的加入是遠遠不夠的,要想傳播開來必須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而專業團隊的建立和擴展也需要堅實的群眾基礎。因此,花鼓燈藝術的推廣應以“人氣”為原則,在群眾中普及花鼓燈藝術至關重要。隨著農村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受眾的培養是當前花鼓燈藝術普及的亮點,普及“非遺”舞蹈——花鼓燈的群體化并通過舞蹈這種身體載體來傳播。通過調查,蚌埠地區的花鼓燈也具有廣場文化的輸出能力,而大眾文化的普及具有多樣性、平等性等特點,促進花鼓燈被普羅大眾所接受,更好的以撒網的方式滲透在社會文化之中。
四、結語
傳統與當代創作最大的差異就在于傳統的藝術試圖“再現”一種真實的視覺抑或是感受,而當代的藝術創作則更傾向對“觀念”本身的討論。那么傳統舞蹈與當下所層出不窮的創新型舞蹈相比較,面對市場的存活率、尋回文化的準確率上,是否可以齊頭并進,各有千秋。在文化的生態體系之中,避免失衡的關鍵更是不能脫離歷史與傳統,而延續其生命力的有效方式,也必須遵循歷史文化的根與種子,在文化生態之下,良性地發展“非遺”舞蹈,才能談得上是對其的傳承與創新、保護與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春榮.中國花鼓燈[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4.
[2]方李莉.“文化自覺”視野中的“非遺”保護[M].北京: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5.
[3]潘志濤.中國民族民間舞發展的再思考[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4,(05).
[4]高鳴.論當代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歷史形態演變[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5,(03).
[5]許銳.當代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認識演變與概念闡釋[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