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輝
摘 要:我國的民族民間舞經過多年的發展演變已經逐漸趨于成熟,不僅能夠與時俱進地體現現代藝術風格,同時也保留了民族民間舞的獨特傳統。在舞蹈教學中,為了我們應當有效提煉出民族民間舞獨特的風格,充分挖掘民族性內涵,更好地將民族文化傳承下去。本文指出在舞蹈教學中民族民間舞獨特風格教學的意義,并重點分析其教學策略。
關鍵詞:舞蹈教學 民族民間舞 風格
我國地大物博,在幾千年文化傳承中,各民族各地域的舞蹈形式都有獨特的藝術性風格,但是也由于地域因素的差異,我國各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區的舞蹈教學方式存在較大差異,尤特別是是民族民間舞,其藝術風格與現代舞蹈存在一定區別,這不僅歸因于文化差異以及地域差異,更重要的原因是在舞蹈教學的過程中,不同的人對其解讀方式存在異同,這直接導致了舞蹈表現形式以及藝術傳承方面的存在差異。在以往的民族民間舞傳承中,其民族文化以及地方風俗均得到不同程度的表達,這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但經過多年演變,在當今的舞蹈教學中仍拘泥于傳統方式,很少融入現代的舞蹈教育方式,一次很難適應現代化社會的發展。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有關人員應當注重舞蹈尤其是民族民間舞的某些發展變化,有目的的曲分析其細節,從而達到民族民間舞的教學目標。
一、獨特的風格在民族民間舞教學中的意義
首先,民族民間舞中律動與體態的互相作用。民族民間舞相對現代舞較為特殊,其民族性風格與現代舞蹈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同時,其代表性動作的表現方式能夠帶給觀眾獨特而美好的的體驗,同時,其律動與體態的相互作用能夠迅速帶動現場文化氛圍,具有濃厚的歷史文化氣息。比如,在東北二人轉的表演過程中,其藝術表現形式主要包括轉手帕、丟扇子等,這些獨特的表演形式具有濃厚的地域文化藝術氣息。在這一表演環節中,觀眾很容易發現演員主要以腰以上的身體動作為主,以各種傾斜的方式吸引觀眾注意力,這一方式不僅體現出演員的自信、積極的表演態度,同時配合其腿部的動作能夠良好配合為律動,達到理想的表演效果。因此,在舞蹈教學的過程中,只有有效把握舞蹈動作與其律動之間的關系,才能夠提升民族民間舞的表現水平。
其次,民族民間舞中力求達到意識與動作的有機結合。在民族民間舞的教學過程中,某些肢體動作的教學相對較為復雜,舞蹈演員必須具備肢體意識,合理分解舞蹈動作,才能將個人情感有效融入于舞蹈的表演中,通過有意識的動作表現舞蹈的活力。在舞蹈排練時。有關人員應當把握其節奏意識,一方面,我們應當充分考慮教學目標以及舞者在表演動作時的心態和感受,另一方面,有關動作在分解感受后應當注重其銜接性,教學者應當有意識的調節舞者動作,要求舞者在培養自身表演習慣的同時,有效表現舞蹈中所獨特的民族性內涵。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學者應當結合相關理論教學,要求舞者深入了解民族民間舞的特征動作,充分理解改動作所代表的意義,并逐漸將其上升至藝術,實現意識與動作的有機結合。如在朝鮮舞《三千里江山》中,演員有許多用首從額頭拂過的動作,這個動作與朝鮮族獨特的生活方式有關,在日常生活中,朝鮮族婦女把竹筐等放在頭頂,雙手扶著走路,走累了出汗了就用一只手扶著,一只手擦汗,這個動作在其他舞蹈中是很少見的,是朝鮮族的比較有特征性的動作。因此,在具體的教學方式可以通過視頻教學、細節分解以及舞蹈模仿等方式開展,以此不斷鞏固舞者的民族性藝術知識,提高其藝術表現能力。
第三,充分發掘民族民間舞中理解與認可的體現方式。民族民間舞與一般意義上的舞蹈存在質的區別,其具備較高的參考性、鑒賞性以及審視性,同時,民族性的含義相對較為抽象,其理念理解難度相對較大,這一情況加深了我們開展教學工作的難度,難以將民族性含義充分演繹。為了使舞者能夠更好的理解民族性舞蹈的學習意義,降低舞蹈學習的難度,充分體現民間的多元化,我們應該在以下方面進行努力:一方面,教學者應當加大理念引導,在有必要的情況下開展傳統知識理論講解,深化其內在認識;另一方面,在實際的教學環節中,教學者應當結合表現手法、民間藝術、圖文解析等方式輔助教學,不斷研究以及挖掘其藝術成分,從多個角度引導舞者學習并認可民族民間舞的藝術價值。
二、在舞蹈教學中加強民族民間舞獨特風格的運用
首先,我們應當加強教學中對民族民間舞特征性動作的的訓練積累。民族舞蹈在我國的發展歷史十分久遠,是人們長期積累以及時間發展所形成的產物,因此,教學者在民族舞蹈的“風格性”教學中,應當全面掌握相關理論知識,同時,在日常教學中,應當通過訓練以及積累,加深自己對民族舞蹈的理解,利用深刻的表達方式詮釋民族民間舞的各種特征性動作的內涵,以此實現歷史文化傳承的目標,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并不斷挖掘其內在意義。如蒙古族的舞蹈與他們日常生活有相當密切聯系,在一種叫盅碗舞女性獨舞中,舞者頭頂一個瓷碗,手持兩個酒盅,在蒙古長調的伴奏下,按酒盅敲擊的節奏,兩只手臂不停地伸展屈收,身體前進和后退,舞蹈運用極具蒙古舞特點的“抖肩”、“軟手”、“碎步”等舞蹈動作,充分地表現了蒙古族婦女柔中有剛的氣質,舞蹈姿態質樸簡單,極具有古典民族舞蹈的風格。
其次,在民間舞教學中加強對民族特征性動作的分析。有關資料分析發現,在我國民族民間舞的演繹過程中,大部分舞蹈動作均是從實際的勞動過程中所提取,因此,大部分民族民間舞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存在緊密的聯系,許多抽象化的動作經過完美演繹能夠還原人們的日常生活。因此,教學者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應當仔細分析舞蹈動作中的美感,了解其各個動作所表達的藝術主旨,通過對民族民間舞的風格性了解,不斷糾正自身演繹過程中的體態動作以及韻律步調等,為舞者提供一定的想像空間,并不斷提高其藝術藝術表現能力。
第三、我們在民族民間舞教學中要重視的情感培養。我國民間藝術舞蹈源于生活,是表現人民積極向上的生活、傳達人民安居樂業的主要途徑,在舞蹈教學的過程中,教學者應當注重其中所包含的情節,將快樂、樸素、自然等感情完美演繹出來。因此,教學者在分解動作時,不可忽視動作的連貫性,為了進一步體現藝術思維,可以適當進行動作加工,不斷提升舞蹈的藝術層次,而這一方式也能夠使學生切實體會到歷史與現代社會的差異,并在解讀動作的過程中提高自身藝術氣質。如流行于廣西壯族自治區都安、馬山、東蘭、南丹等地的壯族扁擔舞,舞者手持扁擔,圍著一條長一丈余、寬一尺左右的板凳兩兩相對而立,大家以期呼喊,上下左右相互擊打,邊打邊舞邊唱,模擬農事活動中的插秧、耙田、戽水、收割、打谷、舂米等動作,變現出對豐收的期望和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另外,在舞蹈教學環節中,教學者可穿插講解歷史故事,介紹地方風俗以及相關歷史文化背景,方便舞者的理解以及動作表達,并培養其創新能力。
在漫長的歷長河中,我國民族民間舞已經逐漸趨向成熟化,大部分舞蹈是在傳統民間生活以及歷史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因此,民族民間舞的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學者應當有效把握其“風格性”。教學者應當注重舞者的情感培養,并引導舞者對動作進行有效分解,使其在長時間的訓練積累中逐漸明確民族舞蹈的學習意義以及學習目標,進而不斷提高其審美能力,促進我國舞蹈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黃斯.試論中國民族民間舞表演性組合的風格演繹[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6,05(13):321-322.
[2]胡驍,何喆.嶺南民間舞蹈教材建設對于廣東舞蹈高等教育的意義[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4,01(1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