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成平
凡從事中小學教育教學的人們大約都聽說過這樣一句話: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此話的確很有道理。它不僅告訴人們要學會和掌握課堂教學的方法,更強調了課堂教學方法的使用要因地制宜,恰到好處,這樣才能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正因為教學方法如此重要,所以許多中小學教師對其相當重視,長期關注,努力實踐,孜孜以求。因此,大膽探索教學方法的世界也就成為許多中小學教師教書育人生涯的執著追求與目標。我們認為,這樣的精神與境界應以予肯定和鼓勵。
那么,中小學教師對課堂教學方法的學習與探索有哪些特點和規律呢?
從教師專業發展的角度來看,一個教師在初步適應了中小學課堂教學、站穩了講臺之后,會逐步地把自己的視線聚焦到課堂教學的方法探索上來。我們知道,中小學教師的專業發展一般要經過適應期、發展期、成熟期這樣幾個階段。在適應期,一個剛剛參加工作的新教師,他的主要關注點是熟悉教學內容,認真備好課、上好課,讓學生接受、同行認可、校長滿意、家長放心。在這一階段可能會涉及某些教學方法的探討,但主要還不在于此。而到了發展期,情況就不一樣了。在這一階段,許多新教師已經初步學會并適應了課堂教學,需要進一步發展自己,于是,許多人便自覺或不自覺地開始關注教學方法的探討。這時,這些成長中的新教師會比較注意觀察那些資深的特級教師和優秀的中青年教師的課堂教學,認真地學習他們的教學方法和經驗,以加快實現自身的發展與進步。到了成熟期,這些成長起來的新一代教師對課堂教學方法的學習與運用已到了爐火純青、游刃有余的程度,這時他們已經掌握了中小學課堂教學的特點與規律,對各種教學方法心領神會,成為課堂教學的行家里手。
從探索方法的規律角度來看,學習、探索、嘗試、感悟和創新這五個關鍵詞值得我們重視。一個新教師最初往往廣為涉獵,學習各種教學方法,之后可能會聚焦一種或幾種自己所傾心的方法并加以探索和嘗試,在獲得了方法實踐的感悟之后,有的教師可能會進入方法創新的層次。當然,能走到最后一步的人也許不會很多,但只要堅持下去,持之以恒,這些教師往往就是課堂教學方法探索的創新者和成功者。
應該說,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各地許許多多中小學教師在課堂教學方法的學習與探索方面顯示出極大的熱情,中小學課堂教學方法的探索與創新蓬勃發展,方興未艾,已經實現了重大的突破,取得了累累碩果。從魏書生老師的“六步教學法”到李吉林老師的“情境教學”,從洋思中學的“先學后教,當堂訓練”到杜郎口中學的“10+35”,以及講學稿、導學案、學練案、后茶館式教學、高效6+1、翻轉課堂等等,都是中小學課堂教學方法探索天地中耀眼奪目的花朵和令人矚目的風景。
俗話說,條條大路通羅馬。中小學課堂教學的方法也是如此,能解決課堂教學問題的方法都是好方法。正如能通向羅馬的道路一樣,不管是陽光大道還是風雨之路,無論是敞亮的大路還是羊腸小道,只要能通向羅馬,只要能到達最終的目標,那就是成功之路、勝利之路。正因如此,在教學方法的探討上,我們倡導百花齊放,多元并存。不論是中小學知名的教學大咖,還是默默無聞的新手教師,不論是知名的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還是初出茅廬的無名之輩,也不管他來自大城市的知名學校,還是來自偏遠地區山高路遠的村小,只要他經過實踐探索成功了的教學方法管用,能解決問題,我們就應該充分地予以肯定,熱情地加以褒獎。
說到這里,我們強調在已有的“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之后,完全可以再加上一句話:注重創新,或者是,創新我法。一位中小學教師,如果哪一天能勇于邀請同行到自己的課堂上來切磋、研討自我探索出的教學方法,那么,這位教師就很可能是一名成功者。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中小學課堂海闊天高,無邊無際,教學方法的探索與創新之路只有開端,沒有止境,永遠在路上。我們衷心地期待有更多的中小學教師加入進來,同時也期待著有更好更新的創新成果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