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海霞
【摘要】課程改革的春風已經吹向了農村地區,在教學方法日益推陳出新的背景下,游戲也逐漸成為一種教育的有效手段,在各個學段以及不同學科的課堂上都得到了應用。農村地區盡管教學設施不完善,教育資源有限,但有著特色化的鄉土資源,為游戲課程的實施提供了保障。本文將圍繞農村鄉土游戲課程實施建設展開相關論述,希望能夠為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起到助力作用。
【關鍵詞】農村;鄉土游戲課程;實施建設
對于任何一個學段的學生來說,游戲課程都是他們所喜愛的,帶有娛樂色彩的學習活動使他們的學習壓力一掃而空,在愉悅的情緒下高效的學習。在游戲教學方法不斷推廣的今天,農村地區也應將本地的特色化鄉土資源利用起來,構建帶有農村特點的游戲課程,促進學生們的身心健康發展。
一、統一游戲資源
農村地區的游戲種類和資源帶有很強的特色,往往與本地的文化特點有關,且游戲的工具帶有很濃的鄉土特色。教師應將本地的游戲資源整合起來,作為構建游戲課程的重要基礎,結合不同的教學目標,開展相應的游戲活動。農村孩子們經常開展的游戲活動有丟沙包、跳房子、踢毽子、跳皮筋、滾鐵環等,教師要對本地的游戲資源進行整合并篩選,剔除一些不利于學生健康發展或沒有教育意義的游戲。類似老鷹捉小雞、丟手絹這類游戲較為經典,能夠鍛煉學生的反應力;五子棋、過七等游戲能夠鍛煉學生的智力;跳房子、丟沙包等游戲能夠鍛煉學生體能,這些都是有益的游戲活動,可以作為游戲課程的優良資源。在我國北方,有這樣一個“拾麥茬”的游戲,學生們圍成一圈,蹲在地上扮演“稻穗”的兩名學生在圈內邊走邊“拾麥茬”,用手輕輕按“麥穗”,大家一起說歌謠,說到“坐下來”時,兩名“拾麥茬”的學生坐下,其他兩名學生站起來,繼續開始新一輪游戲[1]。這樣的游戲活動反映了勞動人民辛苦勞作的情境,具有很強的教育意義,不同地區可以根據本地種植農作物的不同,對游戲具體環節稍作改變。
二、構建游戲課程
游戲可以在課間開展,也可以在課堂上應用。構建游戲課堂,需要教師將室內教學向室外遷移,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游戲場地和材料。如在室外開展“投沙包”游戲,學生們分為兩組,被沙包砸到或碰到的學生被淘汰,因此他們需要不斷地跑動來躲開“襲擊”。這樣的游戲鍛煉了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反應速度,也具有很強的趣味性。當然,也有適合在教室內開展的游戲。可以是“過家家”,也可以是“小小超市”,這樣的游戲主要由學生們通過角色扮演的形式進行,主要為了增強他們的生活認知。此外,還可以將游戲課程的建設延伸到課堂外和家庭中,教師可以教會學生們一些教育性較強的游戲活動,鼓勵他們在課下開展,如“撞拐”“捉迷藏”“跳格子”等,這樣家長也能起到對學生們的保護和監督作用。
三、游戲改革創新
一些優質的游戲活動,由于缺乏材料難以開展,或存在一定的不足,此時教師不妨大膽創新,通過變換材料,調整規則,使游戲更具安全性和教育性。同樣以“投沙包”游戲為例,以往農村孩子們玩這個游戲都是在沙包中填充谷粒,導致沙包十分沉重,在游戲過程中很有可能出現安全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和學生們一同制作一些柔軟的“沙包”,在沙包中填充布條等物品以解決這一問題?!疤孔印庇螒蛏钍艿妄g學生們的喜愛,但隨著他們逐漸成熟,簡單的“跳房子”已經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這時教師可以將“跳房子”的格子圖案進行創新,使其變得更加復雜,提升難度,滿足高年級學生的需求,激發他們直面挑戰的積極性[2]。當然,教師同樣可以利用鄉土資源,自主編創游戲。農村地區的自然環境優美,學生們能夠更輕易地接觸到大自然,教師不妨在課余時間帶領學生們到野外開展一些拓展訓練游戲,如“無敵風火輪”“雷區取水”“背摔”等,考驗學生的合作能力以及相互之間的信任等。某教師就曾與學生們展開了這樣的戶外游戲,利用兩塊長木板和繩子制作成一雙“鞋子”,全組隊員雙腳分別站在兩塊木板上, 雙手抓住系于木板上的繩子,向指定的方向行進。項目目的:提高隊員組織、溝通和協作的能力和技巧,團隊的領導藝術和技巧,人力資源的合理分配和運用,行動之前的討論和計劃對于事情的成敗起重要作用,培養學生處理事情良好的計劃性和條理性,培養隊員的集體榮譽感以及為團隊勇于奉獻的精神[3]。
四、結語
綜上所述,農村地區的鄉土游戲資源豐富,為游戲課程的實施和建設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工具,巧妙地利用游戲課程,能夠使教育工作取得事半功倍之效。為了進一步推進農村教育改革,對于游戲課程建設的探索還應進一步深入,一線的農村教育工作者還需要在大力的實踐中不斷總結和摸索,使游戲成為教育發展的“助推劑”。
【參考文獻】
[1]范玉潔. 巧用鄉土資源,開展農村特色戶外游戲活動[J]. 好家長, 2017(62):8.
[2]李濤. 巧妙利用,其樂無窮——兼談利用鄉土資源開展游戲活動[J]. 考試周刊, 2014(a0):187.
[3]戴雯. 挖掘鄉土資源,優化區域活動[J]. 考試周刊, 2014(99):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