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純燕
【摘要】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地提出,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通過實踐活動的開展來促使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識與掌握,且可以讓學生應用所學習的知識來處理實際的問題。那么,對于廣大的小學數學教師來講,則應當在教學課堂上將所學習的知識與學生的知識掌握狀況為基礎,并與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這有利于學生對抽象數學知識的認識,體會到蘊藏在數學知識中的無窮樂趣。
【關鍵詞】數學;教學;生活
一、創設教學情境,體現數學與生活
數學這門學科具有相當強的抽象性,因此小學生思維難以更好地理解某些數學知識。那么,學生若想要更為輕松地對抽象的數學知識進行掌握,則需要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教學內容與有關的生活情境結合在一起。這有利于學生對抽象數學知識的認識以及學習,且能體會到蘊藏在數學知識中的無窮樂趣。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情境導入要設計好,盡量為學生創設“我要學數學”的生活情境,一開始就抓住孩子的好奇心,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
例如在講解三年級上冊“用兩步計算解決實際問題”這部分內容時,先通過課件將文具用品以及運動服出示出來,然后說道: 我校運動會即將舉行,因此我們需要準備很多事情。而首要任務則是購買運動服裝以及文具。那么,大家請思考一下,若要將這兩件事情做好,我們需知道一些什么有用的信息呢? 班級學生在一番討論與思考之后,一致性地認為需要知道文具以及服裝的單價。借助這樣的形式,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對所學知識產生一定的興趣。
又例如,在教學三年級下冊“生日快樂”時,我給學生呈現了一幅某同學過生日的生活場景圖,引出過生日的話題,通過猜幾個小朋友的生日各是幾月幾日,進一步鞏固學生對年、月、日基本知識的認識。通過這樣一幅貼近生活的情境引入,既回顧了已有舊知,又很好的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今天又要學習有用的知識了,從而煥發課堂的神采。
二、優化教學方法,貼近生活易理解
在數學課堂中,要不斷優化教學方法,使教學方法貼近生活,讓學生容易理解,進而促使數學課堂的教學效果得以有效地提升[1]。
將生活化的語言與數學課堂相結合,其所發揮出的效果是相當顯著的。教師不同,那么在講解相同的課時則會呈現出不同的教學效果,主要的因素則在于教師的語言能力存在一定的差異性。特別是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怎樣使學生去學習一些相對復雜的數學知識。盡管數學知識相對乏味,然而其所具有的趣味性也是較為豐富的。假使教師缺乏所需的語言功底則難以勝任。所以,教師應結合兒童的心理特征、愛好興趣以及認知特征等,加工以及修飾課堂上所運用到的數學語言,利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以及構建活躍的課堂氛圍。
除此之外,也可以借助游戲來輔助數學課堂。大多數學生對游戲活動都非常熱衷,那么通過游戲活動與數學知識的結合則可以調動學生思維以及興趣。這有利于學生對抽象數學知識的認識以及學習,且能體會到蘊藏在數學知識中的無窮樂趣。
三、開展實踐活動,感受成功的喜悅
俗話說,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必須親自去嘗一嘗。陶行知的教育理論也同樣如此,他主張“教學做合一”,通過實踐去教學。我們應該踐行行陶知的教育理論,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通過動手探究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在體驗中學習,感受成功的喜悅[2]。
例如,在教學“面積的計算”時,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層次的活動。第一步,擺:讓學生用1平方厘米的學具任意擺出3個長方形,把數據填入第一個例題的表格中,并觀察表中每個長方形各數據之間的聯系。第二步,量:讓學生先用直尺量出各個長方形的長、寬,再用1平方厘米的學具將例題二中的長方形面積測量出來,且考慮如何將其面積快速測出,進一步體會長方形長、寬和面積之間的關系。第三步,想:讓學生利用在前面操作過程中獲得的表象、經驗,推想出“試一試”中已給出長、寬條件的長方形的面積。通過這樣有層次的教學活動,一步步引導學生接近問題的本質,而小組討論中學生也可以水到渠成地歸納出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借助這樣的數學活動,既促使了學生自主探究以及獲得知識需求的滿足,且對數學知識產生了一定的興趣,進而有充足的動力去學習數學知識。
四、深入現實生活,體味數學的價值
陶行知說,“用教育的力量,來達民之情,遂民之愿,把天理與人欲打成一片。”我們應該運用行知教育理論,學以致用,達成數學教學的歸宿,將蘊藏于數學中的價值體現出來,指引著學生將課堂中學到的方法以及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主動性以及積極性[3]。
比如,當完成“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口算”之后,在拓展應用中我設計了這樣一道綜合性較強的又與生活實際密切相關的題目。
這個周末,劉老師一家三人計劃到外地旅游,由于時間相對有限,便考慮去以下距離較近的城市。
旅游目的地 南京 揚州 杭州 南通 上海
每人所需費用 500元 200元 700元 300元 900元
那么請同學們想一想,劉老師一家這次出游至少需帶多少錢呢?? 然后,學生們開始了思考與討論,其后我接著問: 如果你們選擇以上城市旅游時,則應當帶多少錢?然后,我在上表的最后加了一個城市(常州),每人所需的費用為298元,并且提問:若劉老師一家計劃去常州旅游,則大約要花費多少錢?然后讓學生分組進行思考。解決完后,我繼而出示常州恐龍園中大型團體操表演圖,首先是4個方陣進行表演,每個方陣300人,求一共有多少人?隨后隊形變換,每400人組成了一個方陣,你知道1200人一共組成了幾個方陣嗎?說說你的成功體驗。
此題具有較強的綜合性,需要學生通過估算的方式來處理。這道題目與實際生活問題相結合,通過解答很好地鍛煉了學生的計算水平。這樣設計,在鞏固新知的同時讓學生意識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最后學以致用,慢慢體味數學的價值,有利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促使學生數學知識能力的提升。
總之,小學數學學習是較為枯燥無味的,那么教師則一定要充分地挖掘出生活中的數學元素,進而與所講解的數學知識結合在一起,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在實踐中不斷地體驗與嘗試,這有利于學生對抽象數學知識的認識以及學習,且能體會到蘊藏在數學知識中的無窮樂趣。
【參考文獻】
[1]田曉艷. 生活化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 .中國校外教育,2019(02):78.
[2]劉春微. 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教學途徑和策略[J] .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01):70.
[3]楊瑩玲. 教學生活化,課堂互動化——小學數學教學模式的創新分析[J] .華夏教師,2018(1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