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黎
【摘要】筆者認為“思考力”就是運用探索研究的方式進行學習、獲取知識的能力。適切的練習能引發探究欲望,兼顧探究差異,激活探究思維,開發探究潛質,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思考能力,讓學生有更多的夢想去追求、去探究。
【關鍵詞】適切的練習;思考能力
什么是思考力?科學家華羅庚先生有過一段形象的描述:“面對懸崖峭壁,一百年看不出一條縫來,但用斧鑿,能進一寸進一寸,得進一尺進一尺,不斷積累,飛躍必來,突破隨之。”學習上的思考力,就如開山中的“斧鑿”能力,靠嘗試,靠積累,靠突破。那么“思考力”就是:運用探索研究的方式進行學習、獲取知識的能力。
那么如何引導學生提升思考力?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提出用適切的練習引導學生提升思考力的思路和案例,與大家分享、探討。
一、趣味練習引發探究欲望
“趣味練習”與“探究欲望”至少有三個聯系點:一是,在心理學上“百學趣當先”,趣味是學習上的“活性炭”,趣味激活人的求知欲,趣味增進人的探究力;二是,在生理學上“具有趣味性的東西,對兒童大腦的刺激最明顯、最強烈”,大腦神經細胞越活躍,兒童的探究欲望就越強烈;三是,在教育學上“趣味引發興趣”,“興趣伴隨求知欲的動機、理智的情感以及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和行為”,因此對有趣味的學習,學生會優先給予注意,積極而持續地對其進行探索。
“趣味練習”,體現在內容上,應該是從學生中來,貼近學生生活,語言兒童化的;體現在形式上,可以設計講故事、玩游戲、做實驗、摘取智慧星、開展小競賽等;體現在評價上,應該是多元的、豐富的、靈動的。
蘇教版教材第二冊練習4中有這么一個習題,主要是指導一年級的學生在認識動物叫聲的基礎上了解形聲字的特點。我設計了如下的預習練習:放大耳朵,通過各種形式,認真細聽不同動物的叫聲,并努力模仿,有條件的學生也可以請爸爸媽媽幫忙錄下來發到我手機或者班級的QQ群等。
這樣的練習,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第二天課堂上的學習,生動有趣,人人都想學幾聲動物叫,利用這種契機,我出示相應的形聲字,學生很快接受,并竭力模仿著寫字。趣味練習達到了引發求知欲、探究欲的效果。
二、彈性練習兼顧探究差異
所謂彈性練習,我個人認為是深淺程度、難度系數、目標要求不在同一基準線上的練習。
如《新課程與課堂教學改革》一書介紹過這樣一個實例——在教學《講講算算》(加法)以后,老師布置了這樣的練習:“岸上有(大白鴨和小花鴨),又游來(小白鴨和大花鴨)”(老師提供了一定的條件)會一種說法的得小紅旗,會兩種說法的得小藍旗,會三種說法的得小黃旗,會四種說法的得小綠旗。練習彈性較大,選擇性較大,也沒有統一的標準要求,不同的學生自主選做,都有可能得到“小旗”(只是顏色不同)。這樣的練習,一般思考能力的學生可以完成,善于分析思考的學生可以接受,擅長想象推算的學生可以表現。
淺嘗低年級的識字教學,我基于一年級學生識字量少、思維跳躍性大的特點,在識字教學練習設計上多以“畫一畫、做一做、貼一貼”等方式為主。以識字1為例,這是一個關于春天的詞串,“春天 春風? 春雨 /柳樹 小草 嫩芽 /布谷 燕子 蜜蜂 /梨花 杏花 桃花”,學生可以利用書本插頁勾勒圖案,并涂上喜歡的色彩;也可以用上這里的詞串畫一畫自己眼中的春天;可以利用網絡或生活中的報紙雜志圖片剪下來貼一貼,完成一份自己喜歡的春天的特刊;還可以用五顏六色的紙張做一做,折一折,創設一個自己喜歡的春天的場景……
這樣的彈性練習,兼顧了學生探究中觀察力、思考力、想象力及演繹力的差異,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探究學習的可能。
三、拓展練習激活探究思維
探究思維就是善于探尋、發現的思維,然而激活這種思維,需要有“大海”一樣的環境,需要有“未發現的一切事物般”的條件。從我看來,“拓展練習”就能為激活學生的探究思維提供“環境”和“條件”。
曾經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之后,我布置了課堂練習——調查你周圍的環境變化,說說你的想法。為便于學生拓展完成,我給了幾個關鍵詞:調查、對比、思考、分析、建議。學生在完成這次練習時,呈現出了令人驚奇的探究潛力。學生有的以河水清澈度變化為調查內容,有的以空氣污染狀況為分析依據,有的以候鳥遷徙規律變化為分析素材,個人獨立或多人協作完成了此項練習。練習表現形式也各不相同,調查日記、對比圖表、實話實說、問題解釋、留言尋診、熱點建議……真是精彩紛呈。
四、遷移練習開發探究潛質
遷移練習就是探究教學方式的一種表現形式,力求開發學生的探究潛質,這種探究潛質有三個關鍵詞,即自主、主動、發展。我的理解是:自主,就是根據自己的個性特點,按照自己的方式進行探究學習;主動,就是有自覺意識地,憑著自己的積極性進行的探究活動;發展,就是通過探究學習、活動生成知識,激活思維,探索問題,發展能力。
1.閱讀性遷移練習
課外閱讀是學生拓展視野、增加知識儲備量和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途徑。新課程標準把課外閱讀提到了一個很重要的位置,因此教材編排往往會把相關內容匯成一組、一個單元或一個主題,所以我們可以安排遷移閱讀練習,發展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如學完《給家鄉孩子的信》《詹天佑》《錢學森》一組課文后,我布置的課外練習是閱讀有關名人的故事,像周恩來、霍金、阿基米德……閱讀名人的故事,學習名人的精神,積累名人的語言,讓學生有多次與名人近距離接觸的機會)在大量閱讀之后,我再引導學生回到課文深入探究教材所表現的思想內涵和寫作技巧。
2.練筆性遷移練習
依托教材范文,抓住課文特點,運用已有知識,自選仿筆、續寫、改寫、寫讀后感等練筆練習,能訓練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的精神。如學完《烏鴉喝水》的練筆練習,有學生選擇仿寫其他動物遇到困難開動腦筋,最后小方法解決大問題;有學生選擇續寫烏鴉再次遇到類似問題,結果同樣的方法遇到不同的問題并沒有能解決相應的問題,告訴我們遇到問題要懂得變通;也有學生選擇了改寫,將烏鴉喝水改成小雞喝水。這樣,仿寫訓練了學生的遷移演繹能力,續寫訓練了學生探究想象的能力,改寫訓練了綜合運用的能力。
3.活動性遷移練習
小學生喜歡形象生動、趣味性強的活動,那么我們練習不妨借鑒活動形式,發展學生思考能力,培養學生語文素養。例如,在學習了四年級下冊《古詩兩首》——《江南春》和《春日偶成》后,以“頌春”為主題,以小組為單位完成活動性練習。教師提供“自助餐”式的練習菜單:(1)愛讀書的你,可搜集幾首描寫春的古詩,與同學交流誦讀;(2)愛繪畫的你,可用你的畫筆畫出美麗的春天,并加以自我點評;(3)愛寫詩的你,可聯系組內同學集體創作頌春詩……
學生思考能力的提升,就如“人生撞線”一樣,需要“不斷去撞”(不斷提升)。教師用練習引導學生提升思考能力,引導學生去“撞擊”探究學習生涯中的“百米線”,還有很多方法,如用“自主練習”為學生創設個性思考能力發展;用“網上練習”為學生提供綜合思考能力的提高等等。我想,用練習引導學生提升思考能力,為學生預設的不僅僅是眼前的“百米線”,而應該是今后的“千米線”“萬米線”,讓學生有更多的夢想去追求、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