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學軍
【摘要】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源自于不同渠道的資訊已經成為當下公民賴以生存的必須信息。因此,對所有信息地吸收說納、分析整合以及傾吐表達,都應該成為當下學生必須要掌握的一項能力。這種能力的發展應該依托于非連續性文本,但遺憾的是我們的閱讀教學并沒有對非連續性文本足夠的重視,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非連續性文本長期處于尷尬的境地之中。本文提出要全面解讀教材,讓非連續性文本從“習慣”起步;有序深入閱讀,讓非連續性文本以“置換”為本;強化實用意識,讓非連續性文本教學借“表達”增效;促進和諧閱讀,讓非連續性文本教學扣“整合”共贏,從而提升非連續性文本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非連續性文本;實用意識;形式置換;策略探尋
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源自于不同渠道的資訊已經成為當下公民賴以生存的必須信息。因此,對所有信息地吸收悅納、分析整合以及傾吐表達,都應該成為當下學生必須要掌握的一項能力。這種能力的發展應該依托于非連續性文本,但遺憾的是我們的閱讀教學并沒有對非連續性文本足夠的重視,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非連續性文本長期處于尷尬的境地之中。
一、問題羅列:非連續性文本教學中的常見問題
“非連續性文本”在語文教學中受到關注相對較晚,但這一與眾不同的形式在教材之中卻并不少見,每冊教材中條款式的學習要求、配置的插圖、教材中的目標以及一些應用性文本,其實都是一種非連續性文本的范疇。由于傳統教學的考查并不涉及這一部分內容,學生所知的比例也相對較少,不少教師都將蘊藏在教材中的非連續性文本視為云煙,沒有對學生的認知能力形成較大的沖擊。
1.目標混沌,內容與課型割裂分離
教材編者契合了學生形象性認知的特點,在教材中編排了大量形象而直觀的圖片。很多教師并沒有真正洞察出圖片蘊藏著豐富的非連續性文本的資源,常常將這些圖片移花接木,作為他用。如“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是蘇教版教材中必 備內容,面對教材中的圖片,很多教師都將這一課型演變成了看圖說話課:指導學生按序觀察,詳細描述插圖中的內容。師生之間圍繞著“什么人、什么地方、干什么”等淺層次的認知進行對話,甚至在高年級課堂中也不乏這樣的情況。
如此教學,絲毫沒有能夠發揮非連續性文本的本質屬性,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也就可想而知了。
2.任務不清,方法和體裁背道而馳
以蘇教版四下中“藥品說明書”的內容為例,教師的價值在于引領學生掌握說明書中的信息內容,通過信息交流與分享,讓學生積累閱讀藥品說明書甚至是其他說明書的一些方法和能力。但在實踐中,我們卻發現很多教師無視非連續性文本的特點,而是將教學的關注點聚焦在文本語言精確的體悟和基本格式的梳理上,沒有對說明書文體特點的關注,也沒有對說明方法的提煉與指導。
如此一來,非連續性文本的教學就被演繹成了一種普通性的文本,失去了應有的價值。
3.方法生硬,策略與生活相去甚遠
由于很多教師的理念更新不及時,加之語文檢測中對非連續性文本內容也涉及甚少,教師也就失去了對非連續性文本進行研讀的動力。因此,在遇到非連續性文本時,學生就學得生硬而機械,甚至引發厭學情緒。
如“省市簡稱歌”中,教師引領學生以背誦為核心任務,層次看似清晰,有教師范讀、自由練讀、同桌互讀等,但非連續性文本的價值在于運用掌握的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如此機械生硬地背誦,對學生實際運用能力的發展并沒有太大的促進。
二、屬性追問:探尋非連續性文本教學的本質特性
1.直觀形象性
小學語文教材開始出現非連續性文本,就在于非連續性文本的形象性特點,能夠將原本生硬機械的內容轉化為學生樂于接受的形式加以呈現,讓所有的讀者都能在閱讀的過程中清晰地吸收、理解與悅納。尤其是非連續性文本有著形式多樣化的圖表和注解的要點信息,是引領學生進行這一類文本教學的重要方式。
2.生活實用性
與其他普通文本的表情達意相比,非連續性文本的運用對于社會生活、工作匯報等形式都承載著豐富的價值,尤其是可以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呈現特質,便于閱讀者能夠依照非連續性文本的內在結構和層次按圖索驥,并相機選擇自己需要的信息。因此,非連續性文本的教學就需要密切關注現實生活的狀態,關注學生分析、整合信息能力的發展,從而真正適應學生生活的需要。
3.感知主體性
因為連續性文本自身的特點,讀者在感知過程中會遵循作者的表達思路,形成自己的認知體驗。而非連續性文本是運用客觀呈現的方式進行說明、解釋的,往往不流露出作者自身的情感和價值認知,這就需要學生在感知理解的過程中做出應有的判斷、推測,依托自己的認知與理解形成認知與理解。
三、踐行策略:構建非連續性文本的匹配課型
1.全面解讀救材,讓非連續性文本從“習慣”起步
蘇教版教材在板塊的設置與構建中,常常將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作為每冊的開篇內容,不少教師并沒有引起重視,往往淡化處理,主要體現在課時不足、教學乏力等方面。事實上,教師用書中都建議培養良好習慣要以2到3課時。如何充分運用這些珍貴的課時,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呢?筆者引領學生在深入實踐的過程中,借助教材中的插圖資源以及所配置的文字,讓學生認識到習慣的重要性,并引發學生實踐與模仿。
比如教學“勤于收集資料”時,教師就不能僅僅關注插圖中畫了什么,而要將圖片與生活進行關聯,引領學生從自己的學習實際出發并相機思考:在怎樣的情況下可以進行資料的收集,可以借助怎樣的方式進行資料收集。
在分享的過程中,教師組織學生再次潛入到教材中去,從而借助非連續性文本促發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有序深入閱讀,讓非連續性文本以“置換”為本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編者對于非連續性文本和連續性文本的編排常常是彼此依存、互相聯系的。其中四年級上冊“練習” 中有這樣一道題: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自己家到校園的行走路線,并要求學生結合使用示意圖的方式加以描達。
分析教材不難發現,閱讀、學習教材中的文字表達屬于連續性文本,而關注語言與圖片的匹配性,就屬于非連續性文本的應有之義。因此,教師要密切關注文本言語形式之間的轉換以及不同層面教學目標的落實。
而在語文學習中更多關注的是連續性文本,教師就需要具備將這兩種形式進行整合性處理的意識,充分發揮非連續性文本的特點,提升學生對非連續性文本的閱讀能力。如在說明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領學生從作者描寫的維度和視角出發,通過圖表的方式感受說明方法和寫作構思的精妙;如在閱讀《諾貝爾》等人物傳記類的文本中,教師可以利用文本和收集來的資料進行信息的拓展,為學生制作人物生平經歷的線索圖,制作人物的生平卡片,使學生形成對文本全面而深入的感知。
在這樣的教學中,教師通過形式的交互置換,不僅使學生吸收了信息,理解了文本,更有效地促進學生對非連續性文本的認知發展。
3.強化實用意識,讓非連續性文本教學借“表達”增效
在當下語文教材中,很多習作的內容設置與呈現方式都與非連續性文本有著緊密的聯系,與學生的生活也有著重要的關聯,這樣的編排就是要將習作的中心落在學生的認知需求點和興趣點上,喚醒學生的表達樂趣。但教師不能將教學一味地聚焦在語言表達上,更需要借助這一契機,注重對學生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能力的培養。
如蘇教版四下習作“動物名片”中,學生在資料的支撐下已經能夠對動物的相關特征進行描述,但要想能夠真正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就必須要通過非連續性文本對資料進行整合。教師首先利用教材中非連續性文本的范例,組織學生進行動物名片的設計方法,并嘗試對名片制作過程中的思路設置、造詞造句、結構設置進行積極自主的規劃,促進學生在言語形式與圖片融合度上的發展,為更好地促進學生的表達能力奠基。
除了習作之外,語文課程中所涉及的畢業贈言、請假條、通知等應用文以及口語交際中的相關內容,其實都可以通過非連續性文本進行表達與呈現,教師就需要在情境的創設之中,利用悅納與表達之間的交融點,借助學生非連續性文本豐富的資源,讓習作教學更加貼近學生實際,為學生的實踐表達創設平臺。
4.促進和諧閱讀,讓非連續性文本教學扣“整合”共贏
由于非連續性文本在圖表呈現、符號運用等策略上,與數學、科學等學科融合的概率相對較多,而對非連續性文本的閱讀方法也隸屬于理科的范疇,這就要求教師要樹立更加博大的意識,融通語文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聯,并適度引用數學、科學等相關的知識,指導學生的運用實踐,指導學生進行閱讀。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借助學科之間的互補,來促進學生其他學科的學習,為學生素養的全面提升提供平臺。
如蘇教版教材在三年級設置了“校園綠化度調查表”這一內容,要想真正完成這一部分的內容,不僅需要科學課程中對植物的分類知識,同時需要數學課程中分類統計方法的支撐,同時還需要借助走訪、調查、觀察等實踐性語文活動的不斷介入。而小學科學則在三年級中進行了這些方面的傳授,數學課的學習也已經涉及折線統計圖等相關內容,教師在教學中就應該將這些其他課程的內容與知識整合進語文課程中去,從而在非連續性文本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創造力,還促進了學生綜合性運用科學知識的能力。
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非連續性文本在文本教學的過程有著自己獨特的規律和特點,教師就需要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通過形式的轉化、內容的整合交融,將教學的關注范疇涉及語文教學的所有類型,真正發揮非連續性文本的教學價值,為學生的核心能力發展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