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婧
【摘要】吟誦是漢語詩文的傳統誦讀方式。因為時代的原因,吟誦傳承出現了斷裂。趙元任先生曾說:“令人遺憾的是,吟誦詩和散文已很快變成一種無望的藝術。”無論是從吟誦詩文本身的價值看,還是從民族高度和國家層面來說,吟誦都必須引起人們應有的重視。很多有識之士呼吁吟誦教學重新回歸語文課堂,這就需要深入分析當前小學古詩文吟誦教學的現狀及問題,深刻認識吟誦古詩文對于小學生成長的深遠意義,在小學階段切實加強古詩吟誦教學的實踐探究,有效培養學生的吟誦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關鍵詞】古詩文;吟誦教學;傳承創新
我國的原始詩歌原是群眾集體口頭創作,是群眾在勞動、生活中產生的喜怒哀樂等思想感情的表現,它與音樂乃至舞蹈有著密切的關系,是可以歌唱的。吟誦教學作為我國古代傳統的教學方法,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墨子·公孟》中就曾提及“誦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那么什么是吟誦呢?“吟”和“誦”本來是兩個概念,但因為它們都處于“念”與“歌”之間,特點也很相近,有時混稱,有時又并稱。關于“吟誦”這個概念,《漢語大詞典》的解釋是:“有節奏地誦讀詩文”。陳少松先生指出:“吟誦是指拉長聲調像歌唱似的讀。”它應該包含誦讀和吟詠,既有讀的成分,也有唱的成分。“讀”是有節奏地讀,“唱”是偏重于語言的“依字行腔”地唱。吟誦和朗讀、朗誦是有所區別的。朗讀是把書本上的文字通過發聲系統轉化為有聲語言的一種創造性活動,是一種出聲的閱讀方式,字正腔圓就可以了。朗誦是把文字作品轉化為有聲語言的創作活動,作品的感情通過朗讀者的語氣、節奏、重音、停頓等有聲語言的表達技巧表現出來。吟誦包含語言、語調、聲調、節奏等多重因素,更加強調音樂性。我們現今的吟誦教學是指把吟誦作為學詩讀詩的一種方法運用到語文課的古詩文教學中。
一、小學古詩文吟誦教學的現狀及問題簡析
1954年吟誦成為封建文化的殉葬品,教育部明令禁止語文課堂唱讀。“文化大革命”之后,一些老學者重新將吟誦研究提上日程。在如今提倡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新時代,“蒙學館”“中華吟誦學會”逐漸興起,人們逐漸意識到應該將吟誦作為一種教學方法運用到古詩詞的教學中去。但是從目前的資料來看,對于將傳統的吟誦方法運用于小學古詩文教學中的并不多,甚至小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幾乎不用吟誦來教授古典詩歌,師生對“吟誦”感到很陌生,吟誦教學屢屢遇冷。
1.歷史的原因造成吟誦教學古今的斷裂
詩歌最初出現的時候是沒有文字的,只有音樂,因此詩歌吟誦的最初形式是唱出來的,因為“口口相傳”,所以無論你是不是學者都能吟誦幾句。受古代教學條件的限制,當時的詩歌只能靠先生的講解流傳開來。為了使課堂教學不至于貧乏,古代先賢們便發掘了多種教學方法,吟誦教學便應運而生。學生可以通過先生的吟誦感受古詩文不同的韻味,教師在課堂上聲情并茂地吟誦,可以把“悠遠古樸的風味、作品的思想情感以及古人的喜怒哀樂幻化為一種朦朧縹緲的情緒氣氛”,從而產生特定的情感效應。隨著時代的發展,古詩文吟誦教學進入“五四”時期開始沒落。因為“五四”新文化運動對傳統文化的否定,西方“朗誦”被引入到中國,引入到語文教育之中。因“朗誦”更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從而迅速取代“吟誦”的地位,詩詞的吟誦漸漸在國人的頭腦中消逝。“五四運動”后,白話文興起,吟誦也就失去了本來的語言環境。文化大革命更是把“吟誦”打入了冷宮,無人敢碰觸。這些都致使今人對其研究重重受挫,難以持續。
2.當代教師與古詩文吟誦教學存在隔閡
之前在微博上流傳著一個視頻,一個年過八旬、身患重病的老人王之煬用顫抖的聲音為大家吟唱了白居易的《長恨歌》,那是已經快要失傳的樂府曲調。2015年年底,王之煬老家所在的平湖市東湖小學,在國學課堂上,兩千多人一起用平湖雅言集體吟唱《長恨歌》來紀念他。近期隨著“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等節目的播出,許多教育者意識到了國家對于傳統文化的重視。正因為時代的呼喚與意識的覺醒,致力于小學古詩吟誦教學的老師的隊伍在不斷壯大,小學古詩吟誦教學也呈現一片復蘇的氣象,但是真正能在繼承中創新,能夠教出自己特色的老師還是不多,來自一線教師的關于小學古詩吟誦教學的論文也是少之又少。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不僅是因為古詩吟誦教學失傳于課堂的時間太久,還有就是能夠接觸到原始的吟誦資料的都是一些專家,一線教師幾乎沒有多少能接觸到吟誦的原始資料。正因為這個原因,教師本身就對吟誦教學不了解、有隔閡,那么在運用吟誦進行教學的過程中一定會害怕傳授錯誤,所以不得不避開吟誦教學。繼承尚且存在問題,又如何創新?
3.應試教育帶來的重分析輕吟誦的現象
多年來“唯分論”的應試教育理念一直在人們心中消散不去。對于古詩詞教學,教師在課堂上“理性”地肢解古詩詞,從字詞到辭格韻律,從形象分析到意境,再到句子的組合、詩的產生背景等等,教師千篇一律,不辭辛苦傳授學生答題技巧。再加上中高考試卷中,詩歌的考點僅定位在“背誦”上,而考試作文又限寫詩歌這一體裁,所以中小學詩歌教學課堂上就出現了重點分析思想感情、詩歌意象,“不讀”或“死讀”現象,致使“古詩詞賞析的審美情趣無處可尋”。 學生強記名篇名句就是為了應付考試,考完就扔在一邊,古詩文吟誦在虛無的傳承中慢慢退出歷史舞臺。捫心自問,現在的家長愿意花很高的成本送孩子去學習外國的語言,但對于自己本國的語言卻不重視,孩子可以優美、流暢地朗誦一首英文詩歌,可是有多少孩子能吟誦完一首古典詩詞呢?這是我們炎黃子孫愿看到的嗎?
二、吟誦對于小學生學習古詩文的意義
吟誦作為我國古老的詩歌誦讀法,體現了中國深厚的音樂底蘊,同時也體現了中國漢字的博大精深。那么吟誦對于小學生來說有什么意義呢?
1.吟誦有助于培養小學生的語感
語感即語言感覺,也就是對語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傳統的語文教育非常注重語感的培養。呂叔湘說:“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我們推崇古典詩歌的吟誦教學,是因為吟誦可以讓學生得到充分的語言訓練和技能訓練,充分地感悟、理解,是培養學生語感的一條重要途徑。古在吟誦古詩文時,句式的長短相間、參差錯落以及聲韻的抑揚頓挫等,通過揣摩詩文的“音節”就能夠領悟到作品中蘊含的韻味。王力先生曾說“詩寫下來不是為了看的,而是為了吟的”。我們現代人的生活環境和古人大不相同,再也沒有那種盛行于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吟詩作賦的文化氛圍。所以要想從古詩中真正領略古人的情感,就必須學會吟誦,通過反復吟誦和古人的情感發生共鳴。
2.吟誦有助于提高小學生的記憶能力
吟誦是一種集視覺、聽覺、言語和大腦中樞等多器官的協同活動。我們也有這樣的經驗:一首歌擱置多年不唱,歌詞早已經忘得一干二凈,但只要那個熟悉的旋律再次響起,和著那熟悉的音律,歌詞卻往往能夠脫口而出,慢慢地全部回憶起來。我們常常感嘆,為什么老一輩的作家學者,他們的積累那么豐厚,記憶力那么好,小時候背過的文章能一生不忘,這跟老一輩人讀書用吟誦的方式和“口不絕于吟”的讀書習慣是分不開的。吟誦既是古典詩歌創作的方式,也是學習欣賞古典詩歌的方式,它是依照格律先吟成然后抄錄的。所以古典詩歌的語言本身就有一定的音樂性,加之吟誦的腔調更具有音樂美,所以吟誦對幫助記憶有很大的作用,可以讓小學生神奇地記住古典詩文,可以提高小學生記憶的能力,不僅記得快而且記得牢固。
3.吟誦教學符合小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
張志公先生在《傳統語文教育初探》一書中指出:“愛聽故事是兒童的特點,愛大聲吟誦也是兒童的特點。詩的語言,音調和諧,押韻,念起來給人以很大的快感;淺近的好詩,盡管兒童不一定字字都懂得很透,也很足以啟發想象,開拓胸襟。”小學生感知事物往往從整體上感知,具有籠統性的一面;小學生注意力不夠穩定,不夠持久,常與興趣密切相關;小學生的記憶以無意識記、具體形象識記和機械識記為主;小學生的思維從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過渡,但其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直接與感性經驗相聯系。這些特點決定了小學生閱讀古典詩歌,目的不在于深刻理解詩歌內容,而在于增加語言積累,增強語感,提高文學修養。所以,小學古典詩歌教學不必字字疏通,句句講析,而重在讓學生反復吟誦,不斷地咀嚼涵泳品味體悟。古典詩歌具有音樂美,有優美的意境,吟誦可以讓小學生沉浸在詩歌的整體意境中,展開聯想和想象,充分感知古典詩歌的韻味。
三、小學古詩文吟誦教學的實施建議
1.先聲奪人,榜樣示范
古私塾先生就在他們抑揚頓挫、一搖頭、一俯仰、一微笑、一蹙眉間將詩句的情感傳遞給了孩子們,老先生們用的這種奇妙的讀書方法就是吟誦。所以說以教師自身現場吟誦為首選,這種現場感給學生以最真切最動人的感染。其次,可以借助名家大師的音頻資料,如陳少松、程濱等老一輩吟誦名家保留了古樸的、饒有地方色彩的吟誦曲調,可謂原汁原味,意韻流長;徐建順、陳琴、戴建榮等一批熱愛吟誦的專家名師用普通話深情演繹,學生樂于接受。教師可借助音頻資料,模仿吟誦行家能者,邊學邊教,帶頭進行吟誦習練,與學生交流吟誦心得體會,給學生示范引領。此外,以生教生也是一個好辦法,給優生配樂吟誦,給他們充分展示的機會,他們優美的旋律,有創意的個性表達,深受同齡人的孩子喜愛。
2.遵循步驟,循序漸進
小學生學習古詩文要從孩子的實際出發,注意適時、適量、適度。古詩文的學習要遵循規律,字正腔圓地讀,依據規則地誦,由仿到創造地吟。當然,在不同年段,根據學情和詩文內容、形式等特點,這三個環節可以靈活運用。例如,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識字不足,對節奏和韻律特別敏感,也可以直接從“吟”開始,優美歡快的曲調,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中高段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學習,對古詩文的平仄規則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可采取直接誦讀或者吟詠的模式。
3.關注規則,品味領悟
古詩文創作有其特有的規則。吟誦古詩文必須了解作者,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以及思想傾向;弄通詞句,理解其思想蘊含和藝術特色。教學時適當滲入一些聲韻知識、意象技巧的講解,促進學生對古詩文含義的理解。以近體詩為例,它是唐代形成的律詩和絕句的通稱,是與古體詩相對而言的。近體詩是格律體,決定了其創作時要依循既定的格律。齊梁時期,詩人們發現漢語有四個聲調,并且將這四個聲調分為平仄兩類。寫詩時,平仄交替使用,使詩歌富于節律變化。吟誦時,平長仄短、平低仄高,營造聽覺上的靈動婉轉。教學時關注這些規則,對于學生領悟和品味詩意有著不可估摸的意義,教學效果勢必事半功倍。
實施古詩文吟誦教學,是對朗讀教學的一種突破,也是對小學語文教師的一種挑戰。在中華傳統文化越來越受重視的時代氛圍中,吟誦這門絕學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吟誦在中小學課堂上運用的研究成果也會越來越豐富。作為新時代的語文教師,在語文課程改革的大浪潮中,更應重視傳統的語文學習方法,在前人理論和實踐的指導下,克服種種困難和阻礙,下大功夫學習吟誦,通過自己的努力實踐,使吟誦之花在小學古詩文教學中大放異彩。
【參考文獻】
[1] 吳蔚. 論傳統的吟誦方法在古詩詞教學中的運用[D]. 湖南:湖南師范大學,2008.
[2] 曹玉忠,成遠方. 試論繼承古詩文吟誦教學傳統[J]. 山東師大學報,1992(3).
[3] 李海林. 言語教學論[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09.
[4]張志公. 傳統語文教育初探[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
[5]劉國正,陳哲文. 語文教學在前進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02 .
[6] 吳春華.論古典詩歌吟誦教學[D]. 湖北:華中師范大學,2006.
[7]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