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瑩 鄭奇東
摘要:克里姆特是維也納分離派的創始人,對現代主義的推進奠定了基礎。本文主要從克里姆特后期繪畫中的中國造型元素的借鑒和克里姆特后期繪畫中的中國畫表現內容的體現的研究狀況進行綜述,整理現有階段研究狀況的不足,梳理其研究趨勢,為今后克里姆特后期繪畫中的中國元素的相關研究提供思路。
關鍵詞:克里姆特;中國元素;造型元素;表現內容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5-0168-01
一、前言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是奧地利知名表現主義畫家,他創辦了維也納分離派,是十九世紀下半葉曾經席卷歐美“新藝術”運動中三個巨大代表之一。“維也納分離派的藝術主張是反對學院派的保守思想,提倡藝術的創新,強調藝術中強烈的表現功能,以及藝術必須具有鮮明的個性,藝術創作應注重實用性和合理性,尤其是強調藝術創作與現實生活相結合。”
為全面了解克里姆特后期繪畫中的中國元素的研究進展,本研究主要查詢中國知網CSSCI數據庫,收集了近20年來相關文獻約十余篇,并進行了綜述。
二、克里姆特后期繪畫中對中國造型元素的借鑒
(一)造型元素的借鑒
克里姆特的繪畫并不是傳統西方繪畫的對于客觀事物的再現臨摹,而是經由內化后而整理出來具有形式美感的造型,這與中國傳統繪畫中的造型形式相似。湯瑩認為“中國傳統美術受這種傳統意識的影響,在美術造型上也追求和諧,即追求多樣性在一方面的統一,部分與整體的調和完善,構成和諧的畫面感,把美融合表現在形式里面,基于一定的客觀性基礎,反應客觀世界的美感。”克里姆特吸收了中國傳統造型方式,追求平面二維的形式美,從而創造屬于自己的新風格。
(二)線條元素的借
鑒西方傳統繪畫注重以光影表達形體結構和空間氛圍,線條元素沒有獨立存在的意義。卞小燕指出“克里姆特的后期大部分作品中斑駁的色彩與線條的交織,受中國山水畫筆墨意韻的影響,他加強了繪畫性,減弱了工藝性,在運用線條的同時融入自己的感情因素和審美追求。”克里姆特的繪畫中出現了大量富有韻律感的線條,對線條處理的游刃有余,通過輪廓線的加強表現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從而達到豐富視覺的效果。
(三)色彩元素的借鑒
傳統意義上的西方繪畫,是用固有色,光源色和環境色來表現客觀事物,從而達到繪畫具有科學性的目的。而克利姆特擁有大量中國陶瓷以及民間繪畫的藏品,自1897年轉變為東方風格,其繪畫具有中國傳統色彩元素的特點。陳楊暉認為“中國傳統美術中的民間藝術在色彩方面表現的十分大膽活潑,具有濃厚的趣味性。中國民間美術豐富多彩,刺繡、年畫、風箏、泥玩等都表現出中國傳統的色彩觀念。”克里姆特的作品中有大量平涂的方式,顏色多為鮮艷的暖色、桃紅、群青等,從而達到一種強烈的對比,畫面極具有藝術性,體現了東方韻味。
二、克里姆特后期繪畫中中國畫表現內容的體現
(一)中國民間年畫中的體現
克里姆特雖從未到過中國,卻對中國藝術有很濃烈的興趣,他房間中也有中國的民間手繪年畫。陳楊暉指出“《瑪麗亞》另外一張作品更是以各式各樣的門神人物形象作為背景,畫面熱鬧非凡。”雖作為肖像畫背景,與主題并無太多聯系,卻使整個畫面意外的和諧統一。
(二)中國刺繡的體現
17世紀開始,絲綢開始流入歐洲。克里姆特創作《女友》時就借鑒了中國刺繡。李數麗認為,“《女友》中右下角一只類似鳳凰的形象在中國刺繡上可以找到原型,鳳凰中艷麗的顏色跟白皙肌膚的女性形象鮮明對比,更突出主體人物的羞澀。”絲綢紋樣的趣味性增強了克利姆特作品的視覺效果。
(三)中國水墨卷軸的體現
隨著拍照技術的發明,19世紀歐洲涌現了許多關于中國繪畫的影像資料,其中必然包括卷軸。祝蓉認為,“克里姆特《愛米麗一弗洛格肖像》就是借鑒中國傳統繪畫的代表作,也是借鑒了中國民間版畫的因素。在畫布尺寸的選擇上沒有遵循西方傳統繪畫的構圖標準,而是采用中國傳統繪畫中的立軸的構圖形式。”作品右下腳那兩個方形簽名類似與中國“印章”,使畫面更加穩定。克利姆特大膽的將中國畫的卷軸模式與個人風格相結合,形成了一種新的有趣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