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摘要:我國經濟迅猛發展,人們生活水平逐步提升,經濟新常態下群眾不止追求物質上的豐富,還期盼精神上的豐富,因此,必須要重視群眾的文化工作,以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在豐富群眾的精神生活同時要將文化內涵充分挖掘出來,提高群眾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增強我國文化價值體系的構建。本文立足我國傳統文化精髓,分析了我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對基層群眾的文化的作用,提出了基層文化工作的開展策略,希望能為保證我國文化工作的正常開展提供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新形勢;展群眾文化工作;挑戰;改進措施
中圖分類號:6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5-0217-01
面對嶄新的時代,我國進入了經濟新常態,人們的物質生活獲得了極大地豐富,但是精神生活卻相對匱乏,也因此引發了不少群眾事件。為了能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讓群眾有足夠的場地和形式進行精神的放松,基層政府必須要注重文化工作。群眾有豐富的文化生活不僅可以緩解工作壓力,讓群眾的心靈得到放松,也可以增強我國的民族凝聚力,將中華優秀文化繼續傳承下去,增強我國的文化自信。但是,我國現在的基層文化工作存在很多問題,直接制約了我國基層文化構建。本文對基層文化的意義和優化途徑進行了分析,希望可以為突破文化建設瓶頸做出一定的貢獻。
一、我國基層文化構建中的阻礙
(一)群眾中存在迷信文化
我國經濟欠發達地區群眾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受迷信思維毒害較深,文化建設比較落后,這嚴重阻礙了當地百姓脫貧致富。尤其是迂腐的思想阻礙了農村女孩子的人生發展,很多女孩子在封建迷信摧殘下小小年紀便輟學打工,補貼家用。這些迂腐思想還阻礙了群眾的正常生活,限制了文化工作的開展。
(二)文化流失嚴重
伴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速,農村不再是記憶中磚瓦房、大喇叭廣播的樣子了,村民開始搬進樓房,廣播設備被撤銷,通知村民信息變成張貼公告,傳統的文化基礎設施也在城鎮化的進程中被取消。尤其是傳統的優質文化在場所喪失后也失去了存在土壤,很多優秀文化習俗伴隨著搬進高樓也消失了。文化強國戰略下,我國加大了對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但是一方面文化專項資金不斷投入,另一方面文化活動開展頻率和質量卻沒有提高,這使得文化設備空置、浪費現象嚴重。這不僅影響了文化宣傳,而且也制約了居民精神水平的提升。
(三)人才隊伍缺失
我國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群眾對于先進文化的需求與日俱增,但是我國目前的文化隊伍建設相當滯后,且文化人才在地區間發展極不平衡,面對市場經濟的誘惑,很多文化傳承者開始摒棄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轉而進入其他行業。這無疑對我國文化隊伍雪上加霜,雖然仍有部分工匠堅守文化傳承,但是年輕人在經濟利益驅使下并不會選擇對部分優秀文化的傳承,也使得很多傳統文化后繼無人,面臨絕境。
二、加強基層文化構建的途徑
(一)構建完善的基層文化體系
文化傳承離不開文化體系的構建,若要讓基層文化重新煥發出生機就必須優化體系建設。政府要組建文化宣傳部門,該部門要重視基層群眾的文化宣傳,而且還要在基層群眾自治組織中設立文化管理部門,組織村民發揚自己身邊的優秀傳統文化。
此外,還有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利用網絡助力基層文化的發展。而且,各基層自治組織還要依據自身情況完善鄉規民約,為文化發展保駕護航。
(二)組建高質量人才隊伍
文化宣傳依靠的是文化從業人員,擁有高質量的文化從業人員,可以更加高效,科學的把自己優質文化宣傳出去。而且高素質從業人員還能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編排群眾喜聞樂見的節目,潛移默化地把優秀文化根植在群眾心中。所以,要定期對文化從業人員進行業務培訓,提升他們的專業技能,為我國建設文化強國奠定人才基礎。
(三)打牢基礎設施基礎
文化場所和文化設備是豐富、發揚我國優秀文化的基礎設施,所以為了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政府必須要加大對文化設施的投入力度,而且也要加強對相關設施的維護管理,確保文化設施為豐富群眾業余生活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政府除了要加大對圖書館、運動場所等設施的建設外,還要加強對廣場的建設和管理。群眾在業余消遣同時,不會影響其他群眾的正常生活。
三、結語
總而言之,我國具有5000年優秀文化歷史,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傳承從未間斷的民族。在經濟發展突飛猛進的今天,政府必須要加強對文化的傳承,尤其要加強文化對基層群眾的熏陶。本文對群眾文化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優化途徑進行了分析,希望能為建立一個和諧社會做出一定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