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保國 楊紅云
在大數據時代,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勢在必然,教育必然也要創新融合發展,構建網絡化、智能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
一、教育數據的收集與整理
在大數據時代,教育如何實現精準管理,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課題組對此進行了深入分析,認為教育要融入大數據時代,數據的收集與整理是關鍵。
現在學習還離不開“紙”這個媒介,雖然有電子作業平臺出現,但無法完全解決學習問題。當前,利用微課進行學習已經是成熟的技術,并且帶來了新的學習方式——翻轉課堂。而利用微視頻進行學習,需要內容有針對性、有學習記錄、有學習評價記錄,還要有數據統計分析……要實現這些目標,二維碼就呼之欲出了。
在教育領域如何應用二維碼?我們首先從作業和評測入手,建立學習資源與數據庫服務平臺,把網絡鏈接生成二維碼輸送移動終端,師生利用移動終端App掃碼打開網絡鏈接。用戶移動終端與用戶名捆綁,使得登錄學習平臺變得“掃一掃”就可。
二、設計基于二維碼技術的學習資源與評測平臺
應用場景一:客觀評價作業。比如,英語學科的聽、讀、寫家庭作業。
聽:掃描題目二維碼,點擊播放,學習平臺會播放題目語音。學生完成后,會標記已聽。
讀:掃描題目二維碼,平臺出示需要讀的語句,點擊開始讀,平臺會啟動音頻錄制,并上傳至語音評測系統。教師登錄平臺檢查作業時會看到每個學生的完成情況,以便個別輔導。
寫:1.聽寫,掃描題目二維碼,學習平臺會播放單詞,學生鍵入單詞,后臺辨別正確后通過,若重復三次不過的,則標記為學習困難。2.書寫,將紙質書寫練習拍照后上傳。
至于家庭作業,除了紙質作業服務后臺無法自動批改,大量的聽、讀、寫作業均可實現后臺自動批改,及時反饋給教師。
應用場景二:主觀題的評、測、學。在紙質作業題目后邊附加二維碼,鏈接到學習資源平臺。學生解決問題前,可掃碼鏈接到“知識回顧和復習”,幫助學生加深理解所學知識。完成作業后,學生掃二維碼,根據系統提示拍照上傳作業,教師在后臺批改標注。
學生做作業出現困難時,可掃碼查看針對本題目的視頻輔導或解題提示。系統還可以自動統計分析遇到問題學生人數比率,利于教師進行教學反思和調整。
另外,教師布置課前預習作業,也可用二維碼鏈接預習內容,讓學生掃描二維碼即可進行有針對性的預習,觀看講解視頻,實現“導學—分享”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