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麗青 馬玉貴
【摘要】學校創新開展德育“心”模式教育工作,真正將德育教育融入學生內心,以他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去實施,發揮教育的剛柔并濟功能。德育“心”模式的有效探究既豐富了教師尤其是班主任的教學行為,又提高了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尤其提升了德育教育的實效。
【關鍵詞】育人“新”路徑;德育“心”模式;落實路徑
傳統的德育重效果,輕形式;重社會功能,輕個體差異。經濟全球化和信息網絡化對學生的影響日益加深;職業教育模式和主體的特殊性,都給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德育工作在學生思想形成和行為塑造中實效性不高,致使“德育似乎成了一壺永遠燒不開的水”。
根據本校實際情況和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搭準時代脈搏,采用有效的教育方式,讓德育工作走入學生內心,是我們的思考和追求。面對年齡相同、經歷相似、身心發展階段相仿的職高學生,我們一直在努力探索一種系統化的德育“新”路徑,力求把“潤物細無聲”的心理輔導與德育融為一體,將抽象刻板的德育活動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去實施,通過心理輔導來深化德育實效,從而發揮教育的剛柔并濟功能,讓德育工作真正走入學生內心。這種德育“心”模式一定程度上使我們的工作開展更加有序和高效。
一、“心”模式的構建思路
隨著教育觀念的逐漸更新和學生心理問題日益突出,對學生的品德形成進行心理分析和關注迫在眉睫。健康的心理是接受德育的前提,是品德形成的內在條件。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目標和核心,它應該以深化德育實效為目的。沒有德育作為指導目標的心理健康教育肯定是沒有深度的;同樣,沒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工作也注定是不完整的。德育工作應該以心理健康教育為切入點,充分發揮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中的育人功能,注重學生品德心理的構建過程,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切實提高德育的實效。當今職高生有著非常鮮明的時代特征:重物質輕精神,重自我意識輕規則約束。備受呵護和電玩充斥的生活,讓他們遠離人群,疏于人際交流;他們正處于精力充沛、渴望獨立的青春期,樂意用自己的親身體驗去驗證事情的對錯。為此,我校從主體性原則、針對性認知和體驗性活動三個層面,以心理健康工作作為著力點,既看重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中的基礎地位,又看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著力構建富有我校特色、符合我校實際的德育“心”模式,力求達到“以德育心”“以心育德”的效果。
二、“心”模式的實施過程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要通過多種方式對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導,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健全人格,增強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我校的德育“心”模式,便是以心理健康教育為著力點,通過課程開發設置、具體落實途徑和骨干力量培養三個環節,全方位對學生的內在品質進行塑造,在策劃、組織和實施過程中扎根于學生的認知現狀、身心發展水平和規律,既有針對性地進行價值觀引導,又考慮到學生的主體性和興趣愛好,揣摩他們的口味,吸引他們主動參與到活動中來。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增強德育的實效性,真正使德育活動成為學生品德形成的媒介。
(一)課程開發設置
1.學生需求調查。為發揮我校德育校本課程的最大作用,促使德育工作產生最大實效,形成富有我校特色的德育“心”模式,一方面通過文獻檢索、資料查閱等途徑,摸清職高學段的教育規律,另一方面通過訪談、問卷調查法對筆者所在學校高一618人(其中女生204人)、高二622人(其中女生187人)兩個年級共1240名學生進行了深入調查。訪談資料表明:職高學生的心理困惑異性交往占33%,網絡使用占26%,性健康教育占21%,擇優創業占13%,學業需求占7%;之后通過對調查結果進行系統分析,得到了不同年級、不同性別、不同年齡段的心理需求一手資料。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囊括學生最需要的14個話題的校本課程輔導課題(見圖2)。
2.課程設計研究。課程設計是對課程結構、課程要素以及課程要素的組織形式,在綜合分析基礎上的精心策劃和預先制定。這里的課程設計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整體框架結構設計;二是每個主題輔導方案的設計。本研究的課程設計主要參考了“泰勒模式”。
(1)整體框架結構設計,包括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和實施過程三個方面。
①課程目標。課程目標在課程設計中至關重要,要講求適切性和科學性。按照調查到的學生需求、身心發展規律,結合行業對專業素養的需求,我們的校本課程目標定為:以發展、預防和教育為核心,將德育和心育融入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活動中,讓他們在活動中體驗和感悟,從而去調整自身的認知,改善與他人的關系,學習新的行為方式,挖掘自身潛能,預防并解決學生發展過程中的問題,提升學生的綜合心理素質,完善他們的人格品質。
②課程內容。課程內容是實現課程目標的載體,應與課程目標充分一致。此外,還應注重課程內容的基礎性和有效性,看它們能否為學生接受,是否與學校教育的基本任務一致,對于學生和社會應有的價值。我們將學生最需要得到解決和幫助的問題進行匯總后,精心擬定了14個話題,分別從十個維度,分階段按學期在最需要的時候,有針對性地給學生最及時的輔導和幫助。具體課程內容如表1。
③課程實施。課程實施主要包括實施過程和輔導形式兩個方面的內容。實施過程分為熱身階段、工作階段和結束階段三個部分。輔導形式的選擇對輔導目標的實現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輔導的目標不同、內容不同,所選用的形式也不盡相同。
(2)主題輔導方案設計。輔導方案的設計是輔導目標實現的基礎。團體心理輔導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精心設計輔導方案是必不可少的。設計過程中,要盡可能多地預設課堂生成情況并想好應對措施,才可以在輔導中有的放矢,游刃有余,很好地應對突發事件。一套輔導方案的設計包括五個環節: 選題背景、目標設定、內容確定、活動設計和方案撰寫。
3.校本課程評價。課程評價具有診斷、指導、激勵和導向的功能,研究的是某門課程的某個方面或者全部的課程價值。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課程評價方式由量化轉為質性,評價的功能由甄別轉為發展,評價的目的是為學生全面、健康發展而服務。評價堅持側重過程、注重多元的原則;評價方式包括對學生、教師和課程本身的評價。
(二)具體落實途徑
我校的德育“心”模式是借助心理輔導與政教聯手這一優勢而開展的,心理輔導工作用政教的力量去落實——班主任上心理輔導課,政教的效果通過心理輔導來強化。這一舉措,使心理輔導借助政教之力更具成效;政教的教育功能也通過心理輔導得到了深化和拓展。經過課題組近三年的探索和實踐,充分利用、有效整合校內外資源,我們摸索出了以學校分管校長為引領、以心理輔導站站長為核心、以校心理輔導員隊伍為主力、以班主任為后備力量的校本課程師資隊伍體系。
(三)骨干力量培養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高中以體驗和調適為主,并提倡課內與課外、教育與指導、咨詢與服務的緊密配合。”我校德育工作充分發揮心理輔導的作用,以“體驗”為突破口,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讓他們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自己。在我校,活躍著一支為學校德育工作的開展盡心盡力的生力軍隊伍——心理社團和心理委員。
1.心理社團成為中堅力量。我校“晨曦心理社團”成立至今共有四屆成員,注冊人數51人,是活躍在校園里的一支生力軍,他們架起了師生溝通和互動的橋梁,為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增添了無限活力。社團現設有編輯部、宣傳部和文秘部三個部門:編輯部通過資料搜集、篩選、共享和整理,負責在每月15日前編輯好當月的《心靈有約》心理健康小報,復印好分發到班級;宣傳部負責社團各項活動的策劃、宣傳,學校櫥窗布置,心理雜志送書下班。文秘部負責心理健康小報的校對、會議資料的整理等工作。社團多姿多彩的活動、成員出色的工作能力等,使“晨曦”心理社團成了學校最具吸引力的社團。
2.心理委員定期培訓制。如果說心理社團成員為學校德育工作打開了新的局面,那么心理委員便是這個面的著力點,是他們將德育工作輻射到班級學生中。他們在輔導教師和學生之間,起著不可或缺的橋梁或紐帶作用,他們用自己學到的心理健康知識和樂觀的心態,去開導、影響周圍的同學。
三、“心”模式的實施成效
學校的德育工作必須考慮到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水平,采用生動、活潑、學生喜愛的形式,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其中,才可能有所成效。經過近三年的探索,以校本課程為核心的德育“心”模式被評為“區中小學十大德育精品項目”,曾在報紙、網絡、電視臺等多個層面進行過報道和交流。每年一度的“心理健康宣傳月”已經成為我校響當當的德育品牌;創新性地推出了心理輔導教師包班制;每月一期、面對全體學生的《心靈有約》小報不但深受廣大同學的喜愛,而且得到了教育局和衛生部門的好評,成了我校德育工作的一張名片……德育“心”模式的探究還在一定程度上優化了教師特別是班主任的教學行為,學生的心理素質有所提升,面貌有了較好的轉變。可以說,這一德育“心”模式搭準了學生身心發展的脈搏,選擇了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拓展了學生的體驗性活動,重視了學生在德育工作開展的主體地位等。在這樣全方位的塑造下,品德形成的構建過程在學生眼中成了樂在其中的活動參與過程,德育的實效性也有了相應的體現。
(一)形成了以校本課程為核心的特色德育“心”模式
校本課程的實效性得益于它的本土性,在校本課程開發伊始,課題組就深刻地認識到學生的內心需求才是我們開發課程的根本,學生能夠有所收獲是我們研究學習最大的動力。在對學生的需求進行系統調查和深入的分析后,通過專家指導和課題組勤奮的學習后,確定了課程的目標和內容。經過多次觀看優質課視頻,多次磨課,上課,課題組研討后,逐漸形成了比較成熟的集六大體系、14個話題的第一手材料。
(二)優化了輔導教師特別是班主任的教學行為
在課題研究過程中,課題組成員有三項心理輔導課、數篇論文在市、區優質課評比中分獲獎項。作為后備力量的班主任隊伍,經過系統培訓在班級將心理輔導課融入班主任課后,紛紛相告現在的班會課更受學生喜歡了,效果也比以往更好了。他們還自覺地將學到的理念和方法用于自己的學科教學活動中,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效果。
(三)提升了我校學生以心理健康素質為首的整體面貌
校本課程的實施是一種借助成員之間的互動而獲得自我學習的教育過程。經調查,我校有93.29%的學生喜歡心理輔導課,有86.23%的學生覺得心理輔導課對自己有不同程度的幫助。行為是心理的反映,學生成長中的問題不同程度地得到解決后,他們的行為會比以前更優化,參加活動更積極,這樣的良性循環正是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渴求的。下面是某位學生上完“愛Ta在心口要開”輔導課后的心理感受:
一直覺得自己是對的,總是和媽媽吵架,埋怨她給我的不夠完美,埋怨家里不夠富裕,埋怨她總是啰啰唆唆……通過今天的活動,我真正意識到媽媽有多么的偉大,我在用她給我的手書寫,用她給我的口鼻呼吸,用她給我的眼睛觀望。天高云淡,云淡風輕,大自然的一切是多么的美好,而媽媽奉獻的遠不止這些。想起了每次回家時桌上熱騰騰的飯菜,想起了臨走時媽媽的一句又一句的祝福,同時涌動的還有內心的愧疚和深深的感動……
四、“心”模式的實施反思
德育“心”模式是針對我校特有的實際情況,在德育工作開展中的新探索,如同千千萬萬的新生事物一樣,有一個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雖然我們潛心鉆研,不斷探索,但在它的誕生和完善過程中,仍舊不可避免地出現一些周折和瓶頸;雖然我們的德育“心”模式在推行過程中確有成效,但問題也層出不窮:心理健康教育雖然是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它畢竟只是德育工作的一部分,要真正達到德育工作的最大實效,還需完善德育的其他子系統,諸如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并且盡量將它們與心理健康無縫鏈接,完美整合……這都是我們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黃躍鳳.職業導向中職德育活動教學研究[J].廣東職業技術教育與研究,2018(06):10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