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
摘? ? 要: 紅色文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廣大人民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形成的,是中國共產黨人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革命精神的凝聚和升華,是中華民族精神和文化上的寶貴財富。本文通過對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徑進行分析,希望對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產生一定的有益影響。
關鍵詞: 紅色文化? ?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 融入路徑
面對西方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的沖擊,以及社會價值觀的多元化趨勢,如何幫助大學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遠大抱負,是教育者需要認真思考的重大問題。紅色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為大學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有效載體。因此,深入探究紅色文化的價值功能和傳承教育效應,有效拓展紅色文化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的意義,具有重要的理論支撐作用和現實價值。
一、紅色文化的內涵與特征
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其中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就是我們所說的紅色文化,紅色文化是我們黨領導中國各族人民在革命中和一切先進分子及人民群眾共同創造的文化。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改造中國的過程,也是對優秀中華傳統文化發揚傳承、創造性轉化與發展,實現馬克思主義和優秀傳統文化交融的過程。正是在這一偉大歷史進程中,誕生了賦予中華傳統文化時代生命與活力的紅色文化。
紅色文化是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精神源泉,復興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塑了國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強了國人的文化自信,在中華民族復興道路上承擔著重要的使命。紅色文化具有以下幾個特征:第一,民族性與科學性。紅色文化對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予以弘揚并加以創新,能夠形成強大的民族凝聚力;體現了追求真理、實事求是和開拓創新的科學精神,正確認識和反映了人類社會的內在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第二,大眾性與時代性。紅色文化始終與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要求緊密相連,在實踐中不斷求得發展,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紅色文化根植于我國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實踐之中,充分體現了我國經濟、政治發展的主流及方向,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第三,先進性與創新性。紅色文化的歷史生成與傳承創新,都不曾脫離過馬克思主義的指導;紅色文化是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產物,中國革命的勝利也是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結果。
二、紅色文化在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中的意義拓展
文化自信是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向度,體現為意識形態的紅色文化與文化自信是辯證統一的,文化自信讓紅色文化進一步發揚光大,紅色文化則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組成部分。將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全過程,培育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是新時期大學生思政教育方法的改革和創新,意義深遠。
(一)確保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
現階段的大學生基本都是“90后”“00后”,獨生子女居多。受家庭環境、社會環境的影響,一些學生受到的磨煉少,抗挫折能力較薄弱。將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將革命歷史、革命傳統及革命精神傳輸給大學生,能夠幫助大學生樹立崇高理想,堅定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信念,培養愛國主義情感和集體主義精神,培養艱苦奮斗和勇于承擔歷史使命的高尚品質,有力保證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方向。
(二)豐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內容必須不斷豐富,推陳出新,與時俱進。將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充分利用紅色資源對大學生進行思政教育,使大學生知曉國情和革命歷史,培育艱苦奮斗、無私奉獻、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精神,體會當今幸福生活的難能可貴,從而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樹立強烈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繼而將這些精神進行演化并賦予新的時代精神,應用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實踐中。
(三)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
紅色文化是加強大學生思想教育的鮮活素材,是新時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獨特載體,將其運用到大學生思政教育中,使得以課堂灌輸、說教為主的傳統思政教育方式得以改變。利用紅色文化資源,組織展開一系列內容豐盛、形式新奇、靈動有趣的實踐活動,寓思政教育于紅色文化資源之中,將思政教育融入對紅色文化的體味中,讓受教育者身入其境地獲得切身感受,克服了思政教育方法過時、方式陳腐的缺點,使思政教育更加生動、更富有感染力。
(四)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思政教育的理想途徑不是純粹的知識性灌輸,而應當讓受教育者經過主動學習,在實踐體驗中感同身受,進而接受心靈洗禮和思想凈化的過程。把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之中,通過教育和實踐相結合的形式,以實踐體驗為基本途徑,使大學生知曉中國革命的艱辛與宏偉,感受中國共產黨人的動人事跡與英勇形象,通過直觀的方式讓大學生在耳濡目染的過程中受到教育,從而在心靈上受到震撼,思想上得以升華。
三、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的路徑
通過紅色文化培養大學生文化自信,提升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實效性,我們需要用富有前瞻性的視角和體現時代性的方式,挖掘、傳承和弘揚紅色文化的精髓,采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將紅色文化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體系。
(一)將紅色文化教育引入思政課教學全過程。
第一,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中納入紅色文化資源及產品,或者在教學內容上,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和專業特色,設置紅色文化的專題教學課時,紅色資源內容及紅色文化精神教育評價要在教學計劃及實施方案中有所體現。第二,鼓動教師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思政課教學全過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竭力提高在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過程中教育者主體人格的感召力。第三,強調樹立“實效”理念,也就是強調要重視對紅色教育活動的評價,尤其是對教育過程及其效果做出評價與判斷。這樣有利于教育者根據評價反饋,及時調整教育措施,獲知能否取得實效。
(二)積極開展紅色實踐活動,充分發揮紅色基地育人作用。
在將紅色資源應用到思政教育的進程中,要充分弘揚紅色文化資源的意義,注重感性與理性、形式與內容的統一,采取學生樂于參加、樂于接受的實踐形式,結合現實,以體驗教育為主,悉心籌劃和組織內容豐富、形式新奇、層次不同且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的社會實踐活動。通過紅色歷史文化實物圖片展覽等方式,或者策劃整合出“原汁原味、有驚無險、苦中作樂、先苦后甜”的實踐活動,例如“穿紅軍服、唱紅軍歌、吃紅軍飯、走紅軍路”等參與式活動。紅色資源背后承載著鮮活的故事,通過這些紅色故事,結合國家重大革命紀念日,開展一些紀念活動,采用情境教育,使大學生在情感上受到觸動,思想上受到啟迪,情操上得以陶冶,素質上有所提高,精神上得以升華,達到啟發和教育的目的。紅色基地是學校教育的延伸陣地,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有效載體。高校要把紅色基地作為思政教育的珍貴資源與重要陣地,充實弘揚其在育人中的重大意義。
(三)充分轉化紅色文化資源,營造校園紅色文化氛圍。
為了創新先進文化的傳播方式,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文化保障,我們要充分發揮紅色文化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的積極功能,充分轉化紅色文化資源,為大學生構筑強大的精神“城墻”。強化紅色文化教育就要深層挖掘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滲透紅色文化教育。高校可以按照現實情況恰當陳設一些紅色景觀展現紅色資源,讓學生的生活浸透在紅色文化氛圍當中,無時無刻不感觸紅色文化資源所蘊藏的豐富內涵。通過舉辦唱紅歌、講紅色故事、聽革命傳統教育課、參加學雷鋒活動等教育手段,激發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對大學生開展入情、入理、入心的教育,使大學生在現實與傳承中找準思想與行為的坐標。
(四)構建網絡滲透模式,彰顯新媒體正效應。
隨著大數據時代通信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日益成為大學生學習與生活的首要信息源,大學生網絡紅色文化建設的意義非比尋常。第一,要加速推進紅色網站的創建、運營與發展,以內容建設根本,縮短更新周期,增強可讀性,逐漸擴大紅色網站在紅色教育中的獨特功效。比如常州大學2017年成立的全國首家近現代史與紅色文化研究院,致力于打造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專門數據庫和智庫型的研究團隊,建立紅色文化資源大數據庫,傳承紅色基因。第二,在大學校園網上開辟紅色資源專欄,創建有關“紅色資源”網站,打造和夯實紅色網絡信息教育平臺,里面不僅有當地紅色文化資源的詳細介紹,附有大量圖片,而且要不斷更新與完善,要求大學生每周進一次網站,記錄進入網站次數,可以修學分,以此激勵同學們。還要搭建紅色網絡論壇,促進同學們交流與溝通,加強教育雙方的互動。第三,開展生動活潑的網上活動,如網上紅色征文展評、紅色知識競賽、紅色微視頻網絡評展等,達到讓大學生知曉紅色文化歷史、領悟紅色文化精神的目的,拓展紅色文化教育的時空范圍。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01).
[2]彭希林,喬湘平.紅色資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運用的途徑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6).
[3]段海超.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培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發展向度[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5(1).
[4]陳俊.網絡時代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19).
[5]劉潤為.紅色文化與文化自信[J].紅旗文稿,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