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澤斌 彭鳳飛
摘? ? 要: 全球一體化對每一個個體與國家都有深刻影響。傳統安全問題逐漸被解決的背后是新型安全問題頻發。技術革命改變世界并成為時代最主要推動力的同時帶來資源危機與生態失衡,無論是文化還是生活都經受劇變。本文以此背景論述科技對生產力、生產關系及人類生活方式的變革,并在此種變革中討論科技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在這個時代進行的互動。
關鍵詞: 歷史拐點? ? 互動? ? 科技? ? 變革
一、科技與文明的共生論述
文明的發展除了文化、社會制度的變革,最重要的是科學技術的進步。科技水準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社會文化發展層次,特別是工業革命之后,科技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一個族群在地球文化圈的地位。本質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生產力是人類“全部歷史的基礎”[1]。文明的發展因其為人基本權利的實現究竟是社會制度的發展還是科技的進步,我們現在享受到的是國家制度發展福利還是科學技術進步福利,邏輯關系難以鑒定。唯一可知科技在基礎物質生活和精神文明建設上不斷滿足人類基于自身的需求。科技的進步延伸人力極限,打破依靠人力決定生產規模的傳統生產方式,并以此改變社會制度,這是文明交流的根基。在這個多元化與人類命運休戚與共的時代中,我們需要對科技影響時代的方式規律有最基礎的認知:基礎的物質生活;抽象的人文精神建設;反映社會本質的生產關系;時代背景下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二、科技決定生產生活方式的因素分子剖析
文明包含人文精神、發明創造與公序良俗。人文精神的建設依賴物質生活的滿足;公序良俗是生產關系的演化;發明創造是科技進步的直觀體現。剖析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為不可分割的對立統一面。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的發展引動生產關系變革。任何生產關系的出現都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并且要符合自然規律。人類社會從古到今出現過的五種基本生產關系,五種社會經濟制度都是適應生產力發展水平而產生的。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基本原理[2]。只有源于生產力的基礎物質需求得到滿足,人文精神建設才有可能,并且科技發展還以直接產物變革社會生活。不過對立統一規律貫穿物質世界的發展,矛盾的對立統一在科技發展中同樣適用。表征為科技推動文明前進造就非傳統安全問題并于矛盾中統一于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科技進步本質上有助于社會發展,可持續科學發展觀兼顧到自然與人的平衡問題,但區域發展不平衡,舊時代對抗遺留問題,集體個人利益沖突,在對立與統一的矛盾基礎上,切實看待科技發展在文明發展作用的同時知曉其在新型安全問題中的弊端。這一系列錯位關系造就時代特色。這一源自科技的變革節點是科技對生產要素的控制并以此影響基礎經濟而讓文明社會形態反向適應。在制度變革外科技的發展還以新型安全問題方式重鑄國際秩序。非傳統安全問題國際化、規模大、危害深的特點對傳統國際秩序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時代面臨新形勢必然要有新思考。
三、科技發展鏈接起來的當代社會
1.古中國為例的文明自限性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是一句令人驚嘆的話,但是在剝離開自我自信部分后顯現出來的是一個文明對世界認知的缺陷,九州為天下,這是建立在時代背景下的文明自限性。對古人而言天下是中原、長江、黃河這些開發完整具有良好生活環境的文明集群區。科技的發展層次等于文明層級。第一次工業革命展開之前無論農業文明自身制度與人文精神如何建設,農業文明都無法擺脫本身桎梏,即農業文明對自然環境的極端依賴與改造能力的極度不足,這一切的改善必然依賴科技的發展。在沒有一定技術基礎下一些環境天然不適合人類居住。如中國西北的塔克拉瑪干沙漠,西南的青藏高原。這些地方即使在技術發達的今天依然環境險惡,而在缺乏科技支撐的古代,這些地方就是絕地,是漢文化圈被限定在特定區域的原因。自然環境的限制讓文明初期必然伴隨目光短淺無法放眼看世界。愚昧時期,離開熟悉的地方進行旅行是一件需要莫大勇氣的事。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故土難離說的就是這樣的無奈。蒙昧年代人類被限制在特定環境中。
2.隨著技術進步打破的自然環境壁壘
科技進步促進文明的交流溝通,以直接與間接的方式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工業革命以來交通工具的發展打破了絕對時空距離的限制,打破了科技未曾大發展年代“交通基本靠走”的文明現狀。工業革命之前牛車、馬車、人力船、漿帆船是交通工具的主流。這些交通工具對自然環境的依賴和人力畜牧力本身的限制決定了人類被分隔為一個個群體,被限制在某一個小范圍內的事實。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就是這樣事實的體現,交通工具的落后決定了人被限制在土地上。“少小離家老大回,兒童相見不相識”的表象下是人難以脫離土地的現狀。文明內部尚有這樣的問題,即使有國家力量支持,宏觀上文明的交流也可想而知。孤島式文明是科技未曾跨越式發展之前的文明現狀。這一情況直到工業革命之后才出現變化。工業革命之后小型交通工具自行車、摩托車、汽車、游艇的出現打破農業社會時期即使擁有快馬、牛車、駱駝這一畜牧型交通工具人依然被限制在土地上的事實,解決了人類面對小范圍出行的無力格局,使人類的步伐不被局限在腳下的土地上。百里的土地不過比鄰而居,這樣的情況加速了個體的步伐催生商業繁榮。大型交通工具地鐵、火車、遠洋巨輪、飛機的出現則是把世界聯成一個整體,文明政治不再局限于地理邊緣位置造就的地域性文明政治中,讓文明的交流與文明間各自個體的交流變得更加日常和方便。沙漠、海洋、高原、山脈所構筑的邊線難以再阻擋人的流動。曾經依靠國家進行的文明交流,此時民間的資本與渴望就足以進行,距離不再是人類群體共識的阻礙。這一系列變革是新時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礎。人類在世界范圍內的流通代表著的不僅是文明交流,還代表世界范圍內人類這一族群在某種程度上聯系在一起,不再局限于各自的文明圈。馬克思、恩格斯用“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概括自16世紀起人類社會由封閉片面性的、分散獨立性的存在漸次轉變為整體聯系性、一體化的存在的歷史[3]。
3.社會信息化帶來的文化交流與人的認知
科技的發展不僅打破了絕對時空距離限制下的文明隔閡,還打破了人類曾經信息層面上交流的困難,可以說打破了人類在古典農業社會時期“通訊基本靠吼”的現實。十九世紀電報、電話、報紙的出現取締了依靠口耳相傳而進行的通訊方式。通訊變得廉價化、普遍化與日常化。無論是信息的數量還是傳輸速度,或是傳輸距離及完整性還原上都出現跨越式發展。這些技術的出現讓文明交流從宏觀向微觀發展。文明交流脫離國家政府層面從民間開始,文化交流變得日常與普遍。這一信息變革在互聯網、計算機、智能終端一起出現后抵達巔峰。文化的交流;單獨個體的交流;群體的交流都進入全新階段。互聯網的出現在人類社會虛擬層面編織出巨大網絡,讓整個人類社會進入信息化進程中,并在這個過程中發生劇烈的思想文化反應。這一信息網路讓人類從文明、國家、地域的封閉中脫離出來,人類在信息層面上聯系起來,并在這一層面提前時代一步鏈接成整體。如果說交通工具發展把人類從物質層面上鏈接成一個整體的話,那么這一系列信息交流網絡的成型則是從精神上把人類鏈接成一個整體,為二十一世紀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了思想理念上的先決條件,成為時代的背景板。
四、時代背景下科技發展推動的命運共同體
1.科技進步帶來的地球村構想與生產力發展衡量下的社會發展標準
汽車、火車、遠洋班輪、飛機、航空器的出現打破了客觀時空距離限制,讓文明間的交流合作聯合有最基礎的可能。電報、電話、計算機、互聯網的出現則打破了社會文化與民間交流的阻礙。文化、思想在信息網絡中碰撞交流并產生文明的包容與理解。人類從信息層面鏈接起來,交流或許帶來爭論但不帶來誤解。主觀與客觀層面的實現讓地球村有最基礎實現的現實,而地球村構想的出現不僅代表著文明聯系的緊密,還具有更為深刻的時代意義,即世界主義的冒頭。世界主義的目標是將全世界內化為一種國家,世界成為不同個人間友好的聯合。一種瞬間千里、天涯咫尺的全球化傳導機制,使“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里,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里,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4]。這其中隱喻著科技發展的加速度特性取締了跨越式特性。現代社會的精細化分工合作階段使得依靠某一個或數個天才革新技術思潮引領技術革命的情況喪失,科技發展進入加速度模式,科技發展依賴群體力量并愈發強大,并成為第一生產力使社會制度符合生產力層次即社會制度難以匹配生產力發展時成為變革主力量。不過社會制度不應超脫社會生產力,即社會制度變化要符合客觀世界規律。所以社會制度的發展必然符合生產力發展并且生產力的發展必然處于首要地位。“那種按社會制度決定國與國關系的時代過去了。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完全可以和平共處,發展友誼,找到共同的利益”[5]。生產力與科技決定一切。
2.科技推動下的社會需求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結合
隨著技術發展地鐵、高鐵、音速飛機、載入火箭一步步革新著的交通方式讓整個世界聯系愈發緊密。這些交通工具是對絕對時空距離的進一步克服且遠不止如此。大數據時代、知識型經濟、智能化生活、機器人、智能終端、虛擬現實,這些新事物是時代劇變的表象,無論是生產力與社會價值的進一步擴寬,還是人文精神建設與物質生活的滿足,再或是對社會信息化的促進。這些新事物都發揮著巨大作用,并為新的時代產物出現提供可能與基礎,如人類命運共同體。時空距離對文明的隔閡在新時代已不復存在,文化的交流隨技術的發展加快。伴隨科技進步出現的電影、電視、互聯網、計算機、智能手機、虛擬現實等一系列事物讓人文精神建設得以更快前行并發揮遠超想象的作用。而在核聚變技術,納米材料、人工智能、量子計算機得以突破時,現代科技將得到進一步發展。這些前沿技術的研發在可預期的未來內會對人類生產生活方式造成更加劇烈的影響。當高速鐵路貫穿洲際成為國際公路;當馬赫級成為航空飛機的指標;當航天飛機載著人類踏入太空,那時距離不再成為隔閡的產生地,反而會成為風景的預留地,比鄰而居將在世界范圍內實現。在社會制度的演化中文明的交流將帶來和諧共存的共識。無論從物理空間位置上,還是從虛擬層級的信息層面上,科技都把人類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讓人類從數千年的邊緣政治文明文化隔閡中解脫出來。“如果說政治、經濟、安全合作是推動國家關系發展的剛力,那么人文交流則是民眾加強感情、溝通心靈的柔力。只有使兩種力量交匯融通,才能更好地推動各國以誠相待、相即相容”[6]。科技進步為人文精神交流提供了無限可能,并帶來了更加可貴的命運共同體思潮。在這個時代,科技的發展對人類文明的變革與沖擊越來越大,我們面對一個全新的時代。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決定了社會發展的主要方向,這一社會方向代表的文明前行帶來國家族群聯合,并在可見的未來內讓人類聯系更加緊密。新時代,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自應對人類面臨的各種挑戰,也沒有哪個國家能夠退回到自我封閉的孤島[7]。可以預期,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話題隨著時間推移與科技進步將愈發成為國家與社會的共識,并深刻影響文明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1.
[2]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09-111.
[3]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
[4]téphane Callens.Creative Globalization[M]. ISTE Ltd and John? Wiley & Sons,Inc,2018.
[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思想年譜(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442.
[6]習近平.共創中韓合作未來同襄亞洲振興繁榮[N].人民日報,2014-07-05.
[7]習近平.以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