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琛
摘? ? 要: 部編版初中歷史教材的架構充分體現了課標要求,堅持用唯物史觀闡述歷史發展與變化,突出思想性與科學性的統一,尤其是在具體史實方面,教師要注重知識點與“線”的串聯,挖掘圖、史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趣味,整合材料研讀,鞏固和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發揮育人功能。本文結合“北宋的政治”一課,就圖、史資源融合展開探究,以促進學生歷史核心素養漸進提升。
關鍵詞: 初中歷史? ? 圖、史資源? ? 整合教學
部編版初中歷史教材的應用與原教材相比,編寫結構、體例有了較大改變,特別是在教材中融入的插圖、材料研讀、相關史事等知識,很好地豐富歷史教學資源,為課堂創新教學帶來新的難題。依托“德育為先、全面發展、能力為重、以人為本、與時俱進”的教學原則,關注初中生的認知水平,從教材資源整合上實現“點”與“線”的關聯。對于“點”,就是具體、生動的歷史事實;對于“線”是反映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與線索。通過以“點”連“線”、以“線”穿“點”,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在部編版七年級歷史“北宋的政治”教學中,就如何運用教材圖、史資源服務課堂教學,現從插圖資源活用、史實材料研讀、相關史事激趣三方面進行探究。
一、堅持正確思想導向,透析教材編寫理念
從《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要求看,歷史教材的編寫要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突出對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新部編版教材作為國家意識形態的重要載體,歷史教材在體現正確的思想導向上,始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重要內容,從歷史發展視角鋪陳具體、豐富的歷史史實,讓學生從中了解歷史淵源,感悟歷史學的現實意義與核心價值觀。因此,教師在挖掘教材資源,順應新課標教改需求上,更應該堅持唯物史觀為指導,在闡釋和呈現歷史發展與變化中,融入正確的價值判斷,讓學生從史實材料中,接受唯物史觀教育,領悟傳統文化教育、愛國主義教育。
總體而言,教師需要從三方面用好新教材。一是把握教材編寫意圖。新教材在編寫結構上,插圖、材料、史實進一步豐富,為教師超越傳統教學提供了載體。同時,教師要深刻認識當前初中生的心智發展特點,明確立德樹人的教育宗旨,加強學生歷史自豪感、民族自信心的培養。二是要以唯物史觀指導歷史教學。統合教材結構與史實資源,從整體上把握歷史發展脈絡,對各章節、各年級教材內容進行縱向關聯,同一時期進行橫向關聯,歷史事件進行因果關聯,促進學生樹立辯證史觀。三是要堅持學生發展中心,注重學科知識與教學方法、學生學習活動的融合,挖掘歷史教材情感、態度、價值觀內容,凸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讓學生從歷史學中獲得啟發、思考,領會歷史學主體思想。
二、注重插圖資源整合,別出心裁導入新課
在學習“北宋的政治”一節前,可以結合前面所學的“五代十國”形勢圖,與本節課北宋形勢圖形成對照,作為本節課的導入靈感。在課堂伊始,我們先從前一節所學的五代十國形勢圖入手,讓學生觀察該圖有何特點?很顯然,在五代十國時期,國土疆域面積小,且地方割據政權,給封建中央集權統治帶來嚴重威脅。接著,我們再看北宋形勢圖,北宋疆域面積實現了中原和南方的局部統一,特別是從北宋政權看,對地方的管轄很牢靠,即便是有叛軍,但并未因此出現割據局面。由此我們對照探討,為什么在北宋時期,其政治管理要優于五代十國?
課堂導入后,探究北宋政治的關鍵人物,即宋太祖趙匡胤。探析一個朝代的興旺,首先要分析關鍵人物。我們結合教材中的插圖,向學生展示了《宋太祖像》。同樣道理,審視一個人物畫像,單純地看,很難有新意的發現。我們可以結合前面所學的唐太宗畫像,請大家對比分析,著重從線條的勾勒、官帽的結構、樣式等方面說一說有何不同?從古至今,對于宋太祖的畫像比較多,但教材所選的這幅插圖,編者有何用意?問題的拋出,激發了學生對畫像的仔細辨識,唐太宗畫像,教材引入的是“站立式”,在人物外貌特征上以直線勾勒為主,顯得很剛毅;對于宋太祖畫像,教材選用的是“坐姿式”,在外貌形象刻畫上所用線條多為柔和的曲線,更顯得溫文爾雅、敦厚實在。對比兩張畫像,對于宋太祖趙匡胤,本是武將出身,教材卻采用文雅式展現他的容貌,如此而言有何用意?最后解密為宋朝時期,重文輕武政策,給予文人更高的社會地位,這也是教材給我們傳達的一個信息。
有學生從人物體態上看,發現宋太祖更胖一點。但從趙匡胤年輕時的身材來看,武將出身,善騎射,體格魁梧,為人豁達。我們可以結合教材內容,通過閱讀了解趙匡胤的生平點滴。從史料來看,早期的趙匡胤應征成為郭威帳下士兵,之后,郭威稱帝建立后周政權,趙匡胤得到器重,郭威病逝后,其養子蔡榮繼位,擢升趙匡胤為高級將領。后蔡榮在北伐契丹途中病重去世,六歲兒子繼位,后周陷入“主少國疑”動蕩之中。960年,趙匡胤作為禁軍統帥策動“陳橋兵變”,建大宋王朝,定都開封,史稱北宋。由此,北宋的建立結束了五代以來割據格局,趙匡胤建立的北宋開啟了新的歷史時代。
對于北宋時期政治舞臺重文輕武政策,在教材中有一張關于宋人科舉的圖片,我們觀察該插圖,建議學生結合插圖,看到了什么?有何感想?并結合閱讀教材展開小組討論。通過對該圖的梳理,可以發現,考場考生集中坐在一起,折射出對科舉取士名額的增加;考生認真答卷,折射出士人對科考的重視;皇帝親自主持殿試,體現對科舉取士的重視與嚴格,也折射出皇帝對科考大權的控制態度,與五代時期,士人不讀書、不愿為官之風形成鮮明對照;另外,從考場外士人談論科考內容來看,反映出當時社會的讀書風氣很濃。
三、關注研讀材料,詳略得當厘清史實
在教材中,延伸材料的閱讀,為深化課程教學創造條件。結合北宋的中央集權制度,如果不研讀相關材料,就很難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初一學生對政治制度學習較少,理解相對模糊、偏頗,因與現實生活關聯較少,對該節知識學習也感到枯燥。為此,如果單一地引領學生閱讀材料,反而降低了學習效率。相反,我們結合教材課后活動相關材料,將之提前援引至此。我們結合《續資治通鑒長編》中關于趙匡胤在稱帝第二年,聽從大臣趙普的建議,“削奪地方權力、收其精兵”破解“君弱臣強”格局。讓學生通過研讀課后相關材料,然后提出問題:趙普的建議,反映了五代時期國家頻繁更替的原因是什么?趙普的建議有哪些可圈點之處?由此,結合學生的研讀,再進行小組合作討論,我們總結如下:趙普的建議,集中對政權、軍權、財權的管制,削弱地方勢力,鞏固中央集權統治。通過上述措施,宋朝實現了中央集權的強化管理,也讓皇權更加強大。
在學習背誦重文輕武政策時,如果單一說明這一政策,那么一些學生并未真正、深刻理解。我們在課堂上引入《宋史·文苑傳》序中的一段話:“自古創業崔統之君,即其一時之好尚,而一代之規模,可以豫知矣。藝祖革命,首用文臣而多武臣之權,宋之尚文,端本乎此。”從該段材料分析可知,北宋初期實施“文臣”主政,奪武臣之權,其目的是什么?結合材料中“宋之尚文”,分析宋代制度有哪些特色?由此,結合對相關史料的研讀,幫助學生認識北宋的重文輕武政策,更好地提升學生對相關問題的解析水平。
當然,在對相關材料進行研讀時,我們還可以改編材料,提升學生的歷史體悟。對教材中第31頁的“材料研讀”,我們刪掉“做人莫做軍,做鐵莫做針”,并將《退將詩》進行擴充,以完整的詩句呈現,讓學生結合PPT進行朗讀,整體感知“武將為什么要發出如此的感慨?為什么當時不以從軍為榮?”由此,讓學生更清晰地梳理背誦相關政策內容,夯實理解。
四、援引相關史事,豐富課堂知識框架
在部編版初中歷史教材的“知識拓展”部分,補充了相關史料知識,這些知識作為輔助學習欄目,增強了歷史學的可讀性,也讓學生從中鞏固所學。不過,在課堂知識架構過程中,有時我們可以適當增補相關史事,一方面增強課堂學習趣味,另一方面完善課堂知識體系。在學習北宋政治時,教材中未融入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史事。一些學生了解該事件,但并不細致、完整。為此,我們可以適當融入課堂,以講故事方式進行講解,并給予點評,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
在學習“北宋的政治”時,對于重文輕武政策,一些學生誤以為北宋政權不重視軍隊建設。事實上,結合教材相關史實,在解讀“輕武”政策后,我們還要結合第31頁“相關史事”進行補充,對宋初“輕武”政策,主要是削弱武將的跋扈,并非不重視軍事裝備和建設。相反,結合史事,宋朝每年的軍費支出約占財政支出的七八成。可見,軍隊建設也是宋朝政治工作的重心。由此,借助延伸和補充相關史事,讓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認知更周全。
總之,新的部編版歷史教材在落實歷史學科教育目標中,體現了對學生知識、素養的關注。教師在課程知識“點”、“線”關聯上,要突出歷史核心素養、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要點,充分整合教材資源,拓寬學生的歷史學習視野,讓歷史課堂更加精彩。
參考文獻:
[1]馬莉.巧用圖表形象教學? ? 創設歷史高效課堂[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1(11):103,105.